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西江月為詞牌名,由李白《蘇臺懷古詩》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的詩句得名。《西江月·秋收起義》在毛澤東生前沒有公開正式發表。

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1927年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部署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下設三個團,於同年9月9日起在修水、銅鼓、平江、瀏陽一帶舉行武裝起義,舉行了武裝起義,點燃了秋收起義暴動的革命烈火。十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成功地創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西江月·秋收起義》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上闋寫秋收起義隊伍的組成和暴動計劃的進攻方向,下闋著重寫秋收起義爆發的原因、強大聲勢與深遠影響,為後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為什麼說《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的軍旅第一詩呢?

從秋收起義在中共黨史上的歷史地位來說:1927年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開始時雖然也以攻佔大城市為目標,但在遭遇挫折後,毛澤東適時地率領部隊走上一條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所以秋收起義在中共黨史上的歷史地位是至關重要的,《西江月·秋收起義》儘管只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

從毛澤東的革命生涯來說:秋收起義是毛澤東直接領導發動的第一次軍事鬥爭行動,是其革命生涯的一個重大轉折。儘管毛澤東早年就投身革命事業,但當時畢竟是一個文人,一個穿長衫的革命家。秋收起義“霹靂一聲暴動”,使毛澤東的個人角色和人生道路發生了重大轉變,穿長衫的毛澤東開始帶兵打仗,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逐步成為一個用槍桿子改寫中國歷史的叱吒風雲的軍事指揮家和戰略家。

從毛澤東的詩詞創作風格來說:《西江月·秋收起義》具有分水嶺的意義和價值,自此他的詩詞內容和創作風格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前的毛澤東詩詞,儘管也寫得心潮激盪、慷慨激昂,也在為中國的前途命運憂患與呼號。但所抒發的更多的是一種“書生意氣”,這種“書生意氣”與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之後的“橫槊賦詩”相比,無論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都存在極大的差異。

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繼《西江月·秋收起義》之後,毛澤東引兵井岡山,創立了中國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毛澤東胸懷中國革命的理想、壯懷激烈,詩詞風格也為之一變,他的詩詞不再是單純摹景抒情,而是轉入紀實,走向戰爭。“旌旗”、“圍剿”、“炮聲”、“敵軍”、“風煙滾滾”、“橫掃千軍”、“鏖戰”、“彈洞”等詞,開始在毛澤東詩詞中頻繁出現。詩詞成為他親歷的戰爭風雲的真實寫照,成為他謳歌人民戰爭的壯麗史詩,同時也記載了毛澤東的革命戰爭崢嶸歲月。

1962年4月,毛澤東將《清平樂·蔣桂戰爭》連同《採桑子·重陽》、《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錄寄《人民文學》發表時,曾作了如下簡要說明:“這六首詞是1929—1931年在馬背上哼成的,通忘記了。《人民文學》編輯部的同志們蒐集起來,寄給了我,要求發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

所以,單從詩詞藝術角度衡量,《西江月·秋收起義》算不上毛澤東詩詞的精品之作。但是,縱觀中國革命的整個進程、毛澤東的人生經歷以及毛澤東的所有詩詞作品,《西江月·秋收起義》都具有劃時代的不朽意義,堪稱毛澤東的軍旅第一詩。

毛澤東詩詞——軍旅第一詩:《西江月·秋收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