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1天)

和泥萌大家說好了的《難經》,終於來了!原諒我的拖沓吧!

相信還有好多朋友有點懵圈:《難經》是個啥?《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黃帝八十一難經》者,斯乃渤海秦越人之所作也。越人受桑君之秘術,遂洞明醫道,至能徹視臟腑,刳腸剔心。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又家於盧國,因名之曰盧醫。世或以盧扁為二人者,斯實謬矣”。

這是初唐之時,楊玄操為《難經》所作之序,認為其為戰國名醫、渤海郡秦越人所著,秦越人受長桑君所授秘藥禁方,由此洞明醫道,成為一代名醫。當時的人認為秦越人的醫術可以和黃帝時期的神醫扁鵲相媲美,所以就叫他為扁鵲。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1天)

有關《難經》的作者以及成書年代,歷代看法不一,但公認成書年代不會晚於東漢,不一定為秦越人所著,但內容與其有一定的關係。

《難經》的“難”字,有“疑難”、“問難”的意思,是在《黃帝內經》“素問”、“靈樞”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十一個問題,採用問答形式予以解答,所以得名《黃帝八十一難經》。

《一難》

原文: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要會,手太陰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週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1天)

翻譯如下:

第一問曰:人體的十二經都有動脈,(醫生)唯獨切按寸口處(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也叫氣口、脈口)的脈象,來診斷判定五臟六腑之病的輕與重,病人預後的好與壞,這是什麼道理?

回答:寸口,是身體十二經脈之氣會合的緊要之處,也是手太陰肺經的經脈搏動之處。正常人,一呼時脈氣運行三寸,一吸時脈氣也運行三寸,一次呼吸結束,脈氣共運行六寸。人在一天一夜之中,呼吸約為一萬三千五百次,脈氣在周身運行五十週次。銅壺滴漏水下一百刻(一晝夜),身體的營氣、衛氣分別在陽分中循行二十五週,在陰分中也循行二十五週,是一個大周次,所以在經過五十週次的循行後又重會合於手太陰肺經的寸口之處。寸口,是五臟六腑氣血循行的起點也是終點,所以醫生診脈的方法是取寸口之脈加以判斷。

81天,一起讀完《黃帝八十一難經》(第1天)

多瞭解一點兒:

一、十二經也叫正經,包括: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

足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

二、十二經脈動處(取曾注《難經》的吳太醫令呂廣之說)

足太陽膀胱經:委中

足少陽膽經:耳前

足陽明胃經:趺上

手太陽小腸經:目外眥

手少陽三焦經:客主人

手陽明大腸經:口邊、陽谿

足厥陰肝經:人迎

足少陰腎經:內踝下

足太陰脾經:髀上

手少陰心經:腋下

手厥陰心包經:勞宮

手太陰肺經:太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