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虛晃的一槍打歪了

《我不是药神》虚晃的一枪打歪了

《我不是藥神》的口碑爆棚,想必優點不用我來誇,確實超出我的預期,尤其在中國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實屬不易。

當然,這時很多人要藉機指控審查制度,當然,審查制度是阻礙好電影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這點伊朗電影可以充分說明,他們的制度比我們還嚴格,仍然拿了多次奧斯卡,大師輩出。

主要原因仍然是市場的逆向激勵,就是拍小鮮肉割韭菜撈錢的電影太輕鬆,誰還願意去拍好電影,電影的水準從根本上說是由觀眾的水準決定的。

好了,說跑題了,回過來說說我心中這部電影的最大的亮點吧。

我個人覺得最大的亮點,就是這部電影表達了一個保守主義的觀點,就是制度的演進,常常是悲劇為代價的,很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是以悲劇案件和事件來推動的。

誇的人太多,而我又喜歡唱反調,吐槽一下吧:

最大遺憾是沒有指控對真正的利益集團

首先聲明,對於這點我可以理解,畢竟要過審,但是也誤導了觀眾,真正造成白血病人的困境的是,利益集團的權力和醫保制度的缺位,矛頭應該指向體制。

體制造成的高關稅,以及要進入市場和獲得壟斷而收買權力造成的成本,以及老百姓儲蓄被高房價等方式掠奪,怕收快遞,就不多說了。

於是,這裡造成一個價值觀的誤導,就是臉譜化外國醫藥公司,情感壓倒理性。

醫藥公司確實要花費鉅額成本研發,並且要先高價快速收回研發投入成本,然後價格逐漸下降,大部分藥品都是這樣的,到最後藥品的專利到期,大家都可以生產,如果不保護藥廠的利益,只會是整個人類的災難,說這個道理惹人煩,我就不多說了。

如果,我拋開情感道德,以純理性的眼光看,生命的保護也要權衡成本的,每個人都應該以出得起的價格來選擇和承受,對於出不起的價格,應該由市場保險(風險分攤)和轉移支付(比如醫保)來承擔。

說道理挺煩,讓我們回到電影。

我個人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最後監獄借人的不是女主角,沒有讓我感動到底,因為這個電影的故事內核是典型的好萊塢“英雄成長故事”的內核,也是所謂的尋找自我、認識自我、自我救贖的故事,俗套的故事其實可以一俗到底,來個大團圓結局,女主角帶著女兒來接勇哥,我更喜歡,但是,可能更多人喜歡最後的這點意外拔高一點逼格吧。

我非常佩服導演導演的聰明,用熟悉的故事內核講述我們不熟悉的現實故事,這是市場口碑雙贏所需要的策略,豆瓣9分以上的電影,基本上就是故事要好,而且故事內核必須是熟悉的,但是形式要新,人們最喜歡的熟悉中帶點意外(新意)。同時,也應證了編劇界那句老話:“莎士比亞之後,再無新鮮故事;但永遠有新鮮的嘴唇”。

最後,吐槽這麼多,但還是覺得這是非常難得一部好電影,尤其是在中國的環境下,希望觀眾用自己選擇的力量,扭轉市場的逆向激勵,讓更多的資本流入到關注社會現實的電影和藝術電影種去,因為生活就是由現實和想象構成,現實主義電影讓我關注真相,藝術電影讓我們在嚴酷的現實中得以超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