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中國電影史,就看不懂中國電影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中國電影近些年高速發展,IP+小鮮肉的大片層出不窮,但是高品質電影卻鮮見,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為什麼在80年和90年代初中國能湧現如此多的高質量電影?

要搞清這兩個問題,需要從中國電影史中去尋找答案。

但是沒有一部真正的中國電影史包含了近些年的熱門電影,而且相關著作多是學院派作品,內容多老電影,看起來讓人昏昏欲睡。

直到我偶然遇到北京電影學院郝建教授的《中國電影野史》視頻課程,才找到了探尋中國電影史的捷徑。

中國電影為什麼會有第五代的高潮?

中國電影在八九十年代的第五代電影高潮與時代的轉型分不開,那時社會轉型,政治也需要精英文化,所以第五代那時的電影實際上是精英文化的電影,藝術成就較高,當然還有轉型期的其他原因,比如西安電影製片廠對第五代電影的推動功不可沒。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90年代初,文化精英已經不被政治所需要,文化精英要麼沉默要麼下海,所以第五代導演在1994年集體達到創作高峰,隨後集體轉向。

後來商業化的浪潮來襲,一切向“錢”看,中國的電影只剩下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政治主旋律電影,一種是商業類型電影,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要麼是《戰狼》《紅海行動》,要麼是《前任3》《小時代》。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這裡我想補充一點的是,中國電影的流俗,與互聯網帶來的媒介平權有著巨大關係,因為90年電影主院要在大中型城市才有,買單的更多是文化精英,而近些年互聯網和院線在三四線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得平民百姓對電影有了投票權和話語權,電影要滿足他們的口味,觀眾的水平往往決定了電影的質量,而且電影流俗是市民社會興起的表現,個人覺得是好現象。

第五代導演為何集體“墮落”?

市場化轉型之後,第五代導演紛紛向市場和權力靠攏,向市場靠攏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大投資大陣容大製作的大片輩出,向權力靠攏的最明顯的例子是三部刺秦,《英雄 》《秦頌》《荊軻刺秦王》。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第五代導演為什麼會向權力靠攏,郝建教授說他們為自己受傷的青春期補課,包括對權力和暴力的崇拜。

郝建講授的講述顛覆了我對兩位第五代導演的印象,一個是姜文,一個是馮小剛。

我以前一直是姜文的腦殘粉,尤其喜愛他的《讓子彈飛》,看不起馮小剛。但是,通過郝建介紹,《讓子彈飛》是崇拜暴力,讓我打破了對姜文的迷戀。而馮小剛我一直覺得非常商業化,但是郝建教授卻覺得他反而更真實,也敢說真話。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中國電影對世界電影的最大貢獻是什麼?

中國電影真正對世界電影最大的貢獻是暴力美學,尤其是香港的動作武俠片、警匪片,從李小龍,到成龍,中國電影因為暴力美學逐步走向世界,並對日本、韓國電影,甚至好萊塢電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黑客帝國》《殺死比爾》等名片中都能看到香港電影的影子。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瞭解郝建教授的人都知道,郝建教授是學院派裡少有的高看類型電影的學者,他出過一本專著《類型電影教程》。所以,由明白出品的《中國電影野史》,涉及影片也多是我們熟悉近些年的類型電影為主,八卦邊角料吩咐,且並沒有按時間順序來講,更多是小專題方式,較為輕鬆接地氣。

不懂中国电影史,就看不懂中国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