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如果用味道形容生活的話,我們最常用的是“五味雜陳”吧,你有沒有想過用“慈悲”這兩個字形容生活?我媽常說人生下來就是遭罪的,我從未想過生活的滋味會是慈悲的滋味,知道我看了豐子愷先生的《慈悲的滋味:豐子愷散文漫畫精選集》(以下簡稱《慈悲的滋味》),換個心態看待生活,我們會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生活滋味!

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

於2017年12月出版的《慈悲的滋味》是我讀的第一本豐子愷先生的書,也是《豐子愷藝術四書》中的一本,也因此認真的搜索了這位大家: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國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石門鎮人,散文家、畫家、文學家、美術與音樂教育家、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原名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主要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畫集《子愷漫畫》等。師從弘一法師(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豐子愷漫畫結集面世。他師從弘一法師,文章裡總帶著一絲禪意。

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慈悲的滋味》是一本散文集,也讓讀者瞭解到了豐子愷先生的散文功力,有人評價《慈悲的滋味》改變了很多人對豐子愷的傳統印象:“人家只曉得豐先生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遠出他的漫畫之上”。我並沒有看過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作品,但我看完《慈悲的滋味》中的文章的確很有感觸,《慈悲的滋味》是身處民國時期的豐子愷先生的所思所想,即便面對貧窮、戰亂、社會運動等殘酷現實,仍能新生安詳,常思己過。

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我們現在身處一個非常好的年代,大多數人仍舊不能擁有非常平和的內心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我們對生活卻還有諸多抱怨和不滿,走著走著卻忘了去享受生活和探索生活的真低。在豐子愷先生的《慈悲的滋味》中,我們能看到“人間世”、“山水間”、“眾生相”三章的內容,分別是豐子愷對生活、旅遊和周邊人的記錄,並在記錄這些的時候寫出自己對所見所聞的思考,其中有兩件事的觀點讓我印象很深:

1、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

我們太要求時效性了,所以我們忘記了事情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也忘了一蹴而就一般得到什麼好結果,忽略了積累的過程,我們在只追尋結果的路上越走越遠。

2、 近來我的心為四件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這小燕子似的一群兒女,是在人世間與我姻緣最深的兒童,他們在我心中佔有與神明、星辰、藝術同等的地位。

對於現在絕大多數家庭來說,孩子是一個家庭中的重中之重,我們對孩子的重視是體現在一年一次的旅行還是價格不菲的輔導班、特長班,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始終覺得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和發自內心的愛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讓孩子擁有一顆有愛之心和豁達包容的心態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總是一邊在朋友圈發著雞湯文,卻又不停的吐槽生活;我們總是一天到晚喊著賺錢,卻見縫插針的刷著手機。生活需要觀察和享受,賺錢需要技能和方法,用最好的心態去迎接生活,用最努力、積極的狀態去賺錢養家,我想在努力和自律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生活《慈悲的滋味》。

生活漫談—評《慈悲的滋味》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