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在人格上不輕於懷疑別人,在見識上不過於相信自己。

30 年前的今天,“中國最後一位大儒”梁漱溟逝世。

梁漱溟是誰?

今天的我們很幸運,可以通過很多資料去了解他,但在 30 年前,由於“內部批判”而被屏蔽,國內知道這個名字的人並不多。

1980 年,美國漢學家艾愷( Guy S.Alitto )幾經周折才得以見到這位早已揚聲海外的東方學者,“我研究他十幾年,終於有機會握手,實在是太激動了。”艾愷回憶。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艾愷(右)在梁漱溟的書房中採訪這位東方學者

為了這位大洋對岸陌生人的到訪,87 歲的梁漱溟一早專門出去理了發。他的行事作風一貫如此,細緻有禮。在很多人看來,晚年梁漱溟的面相不夠溫和,他嘴角下墜、胡茬盡白,但目光依然鋒利,一如他的思想,而他思想種子的萌芽期,開始於 1918 年。

那年 11 月 7 日,父親梁濟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梁漱溟堅定的回答。

父親不語,三天後選擇了自殺。他的去世對京城文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徐志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梁啟超等人都有過評論。父親的自殺對也曾想過自殺的梁漱溟是一個啟示——在民族血脈新舊交替的時刻,總要有人去承擔。

這一年,他 25 歲。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兒童時期的梁漱溟

在他的記憶中,父親對孩子們“完全是寬放”的,甚至“很少正言厲色地教訓過我們”。

雖是生於清朝末年,但梁漱溟不曾讀四書五經,他讀的是《地球韻言》、《啟蒙畫報》,上的是洋學堂,學的是近代科學課程。但實際上,他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在五四運動西潮東湧、中國的主流思潮都在批評傳統文化的時候,只有他辯護,而且分析的十分精彩。

25 歲前,梁漱溟有些出世,喜歡讀佛典。因為在上海的《東方雜誌》上連載自己的《究元決疑論》一文,時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看到這篇文章後,便邀請梁漱溟到北大擔任哲學講師,他因此登上了北京大學的講壇。

不久後,父親沉潭自盡,同時面對洶湧澎湃的新思潮,曾經數次出世入世搖擺不定的梁漱溟終於決心入世,推崇儒學,寫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從此開啟了自己的儒學人生。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1918 年,北大哲學系畢業生

在北大待了 7 年後,一方面因不滿北大隻重知識的西式教育,另一方面他不想當個閉門做學問的聖人,於是 1924 辭掉了北大教職,先後在河南、山東等地進行鄉村建設實驗,探尋救國救民之路。

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梁漱溟的鄉村建設事業被迫終止,但思想體系日臻成熟。這期間,一些有文化的軍閥不僅請知識分子和學者到軍隊裡傳播知識,還請他們當顧問,尊為座上客,禮遇有加,並且盡力支持他們的事業。

駐紮在北京南苑的馮玉祥就曾託人請梁漱溟為其軍隊作演講,共講了 5 次。每次,馮都到場陪著聽。閻錫山也曾聘請梁漱溟為高級顧問,月薪 500 元。後來因為閻錫山未採納其關於裁軍和停止內戰的建議,倔強的梁漱溟辭去了顧問的職務。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1949 年,梁漱溟在重慶

梁漱溟交友極重人品和道德,他多次說佩服梁啟超,喜歡梁啟超。梁啟超比他年長二十歲,因對佛學感興趣,知道梁漱溟對佛學有研究,居然親自到梁漱溟家中去討論,後來兩人經常往來。

同時,梁漱溟多次說到他很不喜歡康有為,他曾披露了兩件事:一件是,康有為在陝西西安的臥龍寺參觀時,將寺中多卷珍貴的古版佛經裝到他的騾車上試圖盜走,後被人發現並追回。還有一次,康有為向一個銀行家“借”一幅十分名貴的字畫,試圖據為己有,後來銀行家多次討要不得,便不得不派多人到康家強行索回。

梁漱溟曾與毛澤東在 1918 年的北京大學已相識,但在 1953 年 9 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在小組討論的時候,梁漱溟的發言曾掀起了一場巨大的風波。

他發表的對於鄉村與城市的激烈觀點,毛澤東很不以為然。但此後幾天,會議對梁漱溟的言論進行了嚴厲的批判,梁漱溟震驚不已。他向來有牛脾氣,因此會上不顧一切地要求發言,並與毛澤東激烈爭吵,直到有人在會場上大喊“梁漱溟滾下臺來!”這場驚心動魄的爭吵才匆匆結束。

隨後,毛澤東給梁漱溟的問題定下了基調:雖“反動”,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給“出路”。但自從那次激烈的衝突之後,兩個人的私人關係就中斷了。那以後,在公開場合見面時,兩人只是匆匆地握一下手,說一兩句話。

三十年後,90 歲高齡的梁漱溟談及此事,意味深長地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指毛澤東)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有些與事實不太相合,正像我的發言也有與事實不符之處,這些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麼。”

他可能是唯一敢懟毛主席的人

1966 年,“文化大革命”開始,8 月,梁漱溟即被被趕出居室,住在簡陋的小屋內。紅衛兵抄家時,將他尚未完成的《人心與人生》手稿沒收,梁漱溟隨即寫信給毛澤東說:“若此稿毀卻,我生於斯世何益。假如在或鬥或批之後,不發還此書稿,即不可能敘寫,無異乎宣告我的死刑。”

後來,在毛澤東的安排下,該手稿得以退還。1975 年,梁漱溟終於完成了這本《人心與人生》。

1974 年在“批林批孔”運動中,他反對以非歷史的觀點評價孔子,反對把批判孔子與批判林彪相併提,併為劉少奇、彭德懷辯護。在“四人幫”猖獗時,梁漱溟仍不顧個人身處逆境,仗義執言。當受到圍攻時,他傲然宣稱:“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

在文革中遭到了不公正待遇,梁漱溟並沒有發牢騷。他在經歷一次次的政治批判後,仍能做到心平氣和,甚至趁著空閒在屋外打太極拳,全然沒有把對他的批判當回事。

梁漱溟 20 歲那年想“出家”,被勸止後就改為吃素,堅持素食 70 餘年。即使參加國宴時亦不進肉食,有一次毛澤東走到他飯桌旁由衷地說道:“梁先生堅持食素,清心寡慾,定長壽也。”

1988 年 6 月 23 日,梁漱溟的人生大幕垂下,享年 95 歲。

去世前,他曾接受一位臺灣記者的採訪,只說:“注意中國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此可視為梁漱溟的遺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