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紀實」「四場硬仗」補齊「短板」

“貧困,源於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存環境,解決這部分人的脫貧問題,西秀區就能整體脫貧。”西秀區區長陳天一信心滿滿。

近年來,西秀區以缺什麼補什麼為重點,大規模解決阻礙發展的共性和突出問題,打好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補齊農村發展“短板”,改善貧困山區生存生活環境,激活發展的內生動力。

——基礎設施激活發展內力。西秀區推動“六個小康”行動,打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最後一公里”,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支撐。投入資金9439.84萬元,實施“組組通”公路236公里,涉及183個村民組;投入資金1.52億元,實施通組路和聯戶路硬化315.84萬平方米,道路硬化935.43公里。“十二五”以來,共投入資金184.8億元,新建及改擴建公路里程5615公里,實現了鄉鄉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組組通水泥路,戶戶都有硬化串戶路。投入資金25.36億元,實施一批骨幹水源工程、人飲安全工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投入6000餘萬元,建設一批應急農村飲水工程,惠及該區109個貧困村14093戶貧困戶,確保貧困村、貧困戶飲水安全全覆蓋;投入8.7億元在14個鄉鎮啟動農村飲水鞏固提升連片供水工程,已有2個鄉鎮完工,其餘12個鄉鎮正在建設,不斷提升農村安全飲水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已建成20個村級汙水處理站的基礎上,啟動421個村級汙水處理站點建設,工程總投資約13億元,有效解決農村水源汙染問題。“十二五”以來,累計投入資金7.3億元,實施危房改造40667戶、實施“三改”28204戶次。投入資金2.4億元,依託移民搬遷、集中建房、民居風貌整治等項目,完成小康房建設2440戶。共投入農網改造資金3.48億元,累計完成22611戶貧困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投入通訊建設資金6.52億元,鋪設光纜1.52萬公里,建設基站4600個,機房56個,在安順市率先實現電話、寬帶進村全覆蓋。開展村莊整治36個、景觀整治7824戶,顯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舊州鎮被住建部評為“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大西橋鎮下九溪村被住建部評為“2017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投入9億元,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8個,安置農戶2647戶1167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484戶10965人。易地搬遷扶貧中,西秀區以改善貧困群眾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為主線,發展“企業+產業”帶動模式,幫助搬遷貧困戶脫貧致富。確權登記並有效盤活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承包地4419畝、山林地7727.38畝,實現低保、醫保、社保無縫銜接,完善安置點社區服務中心、超市、文、體、教、醫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引進6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安置點,可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就地就近解決855名搬遷群眾就業,搬遷群眾實現“樓下上班、樓上安居”,構建易地扶貧搬遷收入稱心、住得舒心、鄰里和心、辦事省心、鄉愁在心的“五心家園”新模式。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產業扶貧闖出新天地。西秀區把全區分為東、南、西、北4個農業組團,科學規劃產業佈局,整體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把蔬菜、茶葉、精果、中藥材、烤煙、林業、生態畜牧業“七大產業”明確為該區扶貧主導產業,建成8個省級農業園區和17個鄉級農業園區。目前,該區共發展蔬菜22.48萬畝、茶葉14.24萬畝、精品水果22萬畝、中藥材6萬畝、食用菌6000萬棒,年出欄(生產)生豬15.74萬頭、肉禽195.85萬羽、禽蛋3033噸、肉牛13200頭。以現代山地高效農業產業為特色農業主導產業規模佔全區農業產業比例達到70%以上。並創新推行“菜單式”產業扶貧模式,成立了貴州綠野芳田有限公司作為該區農業產銷對接服務平臺,構建“市場+平臺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新型產銷模式,與轄區160家生產企業(合作社)和606個市內外企事業單位建立供銷關係。由西秀區委書記帶頭,組建市場開拓分隊,先後前往重慶、深圳、東莞、珠海、廣州、上海、杭州等地開展市場接洽100多次,對接企業800餘家,簽訂生產計劃訂單15萬噸,解決區域農產品銷售問題。全區平均每天供應訂單農產品80餘噸,消費人數達到20餘萬人,惠及4100餘戶貧困戶7400餘名貧困人口,戶均年增收10000元以上。目前,該區通過發展產業直接帶動脫貧9736戶38234人。

——教育扶貧“拔窮根”。

2017年,西秀區推動教育保障“五個全覆蓋”,實現對該區農村困難家庭學生資助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全覆蓋,累計投入資金10724.93萬元,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254212人次。所有農村中小學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全覆蓋,去年共投入7007.92萬元改善126142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改善全覆蓋,共安排1074.73萬元改善56461名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投入資金38988萬元,改善西秀區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小學、幼兒園的辦學條件,通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特崗教師計劃、綠色通道人才引進、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等多渠道補充各階段教師801人,組織2496名校長教師區內交流,其中72名骨幹教師到農村薄弱學校開展“三區支教”工作,以點帶面,不斷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升整體教育教學質量。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對貧困家庭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戶更好地掌握就業創業技能。

——醫療扶貧抑返貧。實施健康扶貧工程,該區財政出資2800萬元建立區級統籌基金,落實貧困戶“四重醫療保障”,累計發放第四重醫療保障扶助資金2774.96萬元救助14710人次。在全區所有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新農合基本醫療、大病商保、計生扶助、民政救助保障“一站式”結報,貧困人口醫療費用綜合報銷比例達90%以上。組織區鄉兩級醫護人員免費對貧困群眾開展健康體檢達5萬餘人次,貧困戶家庭醫生簽約率達100%,貧困群眾新農合參合率達100%。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就業扶貧“造血”促增收。創新實踐“就業崗位我給你、就業信息我送你、就業技能我教你”的“三個我和你”就業扶貧模式,對失業人員,特別是貧困失業人員進行“造血”式扶貧,實現增收脫貧。2017年初,西秀區有勞動能力未就業建檔立卡貧困戶5604戶9587人,全年共幫扶就業9146人,幫扶就業率達95.4%,就地就業達到75%,讓貧困戶足不出戶實現脫貧致富。並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創新開展“一村七崗”就業扶貧方式,讓136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走上村級環衛保潔、林業護林、水務河道保潔、交通道路護路等公益性崗位,助力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引進智能終端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拉動就業,目前,西秀智能終端產業企業達33家,創造產值30億元,帶動2193人就業,其中貧困戶206人。承接東部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開展“車間進鄉鎮、脫貧有保證”行動,在產業園區、鄉鎮集鎮、中心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引進車間29個,創造就業崗位近萬個,解決2000多名貧困人口就業。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生態扶貧綠色脫貧。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思路,西秀區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累計發放退耕還林補助及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07億元。發展生態經濟林產業25萬畝,惠及1.3萬貧困人口。創新聘用380名貧困人員擔任生態護林員,每人月工資800元,吸納2000餘名貧困人口參與營造林、森林撫育等林業項目,不斷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同時利用良好生態環境開展旅遊扶貧,九龍山森林公園、邢江河溼地公園、虹山湖溼地公園等以森林康養和生態旅遊為主的生態旅遊景區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帶動86戶258名當地貧困人口參與餐飲、住宿等服務。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兜底保障應保盡保。西秀區提高農村低保標準、特困供養救助標準、醫療救助封頂線等民政救助標準,不斷完善臨時救助政策制度,紮實推進困難群眾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有效遏制因災致貧返貧,堅守民生保障最後一道防線。僅2017年就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26873人次、5857.37萬元,惠及11705戶、24101人;發放特困人員供養救助金10793人次、817.9萬元,惠及1081人;發放城鄉特困醫療救助資金1586.3萬元,惠及43836人;發放困難人員臨時救助資金665.69萬元,惠及7696人。目前,西秀區農村低保兜底23585人,其中“兩無”人員13127人。

「脱贫攻坚纪实」“四场硬仗”补齐“短板”

一個個脫貧攻堅成果噴湧而出,西秀區脫貧攻堅的後勁強勁,推動脫貧攻堅向前邁進,同步小康的夢想在奮鬥中逐漸化為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