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勞動三部曲與科學金字塔

■寧蔚夏

科學是一座神聖而又莊嚴的殿堂,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其中的勞動舉世無雙,非同尋常。它探索著客觀事物的規律,創造了世界,改變了生活,給人以啟迪,放射出了無比燦爛的光芒。這座殿堂又似一座金字塔,由三個部分組成,塔尖曰“科幻”,塔腰稱“科研”,塔底謂“科普”。

科學幻想:最初的定義來自於科幻小說,通常指的是用幻想藝術的形式,表現科學技術的遠景或者社會發展對人類的影響。科幻為人們提供了幻想的平臺和文化交流的平臺。科幻之所以是科學與人的橋樑之一是因為它具有前瞻性,並且這前瞻性具有警世的作用——它關注現在又高於現在,從現在預言未來,從現在中思考遠古,思考未來,思考人類、生物乃至地球、太陽系甚至整個宇宙的未來。如今擴展開來,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種人類超凡的科學想象力,有學者講,科學家必須要有一個極其發達和極具想象力的大腦,要能對科學的未來進行無限瞭望,這是因為科學只有插上幻想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

科學研究: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裝備,為了認識客觀事物的內在本質和運動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製等一系列的活動,為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科學研究的基本任務就是探索、認識未知。根據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務和方法不同,科學研究通常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一是基礎研究,二是應用研究,三是開發研究。而按照研究目的劃分,科學研究又可分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幾種類型。科學研究的一般程序大致分五個階段,即選擇研究課題、研究設計、蒐集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結果階段。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推廣科學技術應用的活動。從本質上說,科學普及是一種社會教育,其基本特點是:社會性、群眾性和持續性。科學不是束之高閣供人欣賞的花朵,而是日不離手用來進食的飯碗,顯而易見,它的目的在於應用。科學只有在普及的基礎上才能提高,科學只有在普及的過程中才能增值,科學只有成為人民群眾手中武器的時候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價值。科普工作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一項根本性措施。

科學勞動是人類最偉大的勞動,而在科學殿堂中,能真正勝任這三種勞動的,才能稱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和科學人。

《中國科學報》 (2017-02-10 第5版 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