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錢無辜留惡名?隋五銖爲什麼會被看作「四大凶錢」之一?

我手中現在捏著一枚隋朝的五銖白錢,它很便宜,品相差點的,一張百元人民幣能夠買一小把。很多人不願意收藏它,因為它是我國古代的“四大凶錢”之一。

銅錢無辜留惡名?隋五銖為什麼會被看作“四大凶錢”之一?

被稱為“兇錢”的五銖白錢

說它是兇錢,有人是從圖文上去認識。他們認為這枚錢的幣面錢文“五”左側多了一豎,把錢幣逆時針轉90度,這個“五”就變成了“兇”字。

更多的人是從史實上去認識,這枚五銖錢生不逢時,它見證了有隋一代快速興起,又快速覆滅的歷史,此後唐朝更改幣制,發行開元通寶,隋五銖變成“末代五銖錢”。為此,很多人願意把隋朝的覆滅和五銖錢聯繫起來,認定就是這枚“兇錢”惹的禍。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銅錢無辜,朝代興替自有其規律。

不過在我看來,隋朝的滅亡和上面這枚五銖白錢,還真有那麼一點糾葛!

隋朝的五銖白錢是隋煬帝楊廣鑄造的,那時他是揚州總管。

那時,他的老爹隋文帝楊堅急於統一漢末以來混亂的幣制,想要加速印製新錢代替舊錢。楊堅信不過別人,他只相信自己的兒子們,所以就分別給皇子楊廣、楊諒、楊秀三人賜爐,允許他們鑄錢。

大家都知道,銅的質地偏軟,所以鑄銅錢要在銅里加入少量的錫和鉛等金屬,又不能加的太多,會影響錢幣的質量和稱重。楊廣就是在在銅料中摻入過量的錫鑞,導致所鑄造的錢幣錢體色澤泛白,被大家稱為“白錢”,這就是“五銖白錢”得名緣由。

據說,楊廣這種偷工減料,使得那些民間的私鑄者有了可乘之機,私鑄劣錢氾濫而不能禁絕,差點導致隋文帝統一幣制的努力前功盡棄。

銅錢無辜留惡名?隋五銖為什麼會被看作“四大凶錢”之一?

電視劇中的楊廣

後來,楊廣登基,改年號大業。

要實現宏圖大業,當然先要有錢。楊廣開始大肆發行新錢,而且他繼續發揮揚州市偷工減料的特長,所鑄造的新錢直徑為23毫米,比他老爹所鑄造的開皇五銖錢要小了一圈,重量也只有他老爹所鑄錢幣的70%,不到2.8克,但是卻要與舊錢一比一平價流通。

這種與民爭利的行為顯然傷害了民眾的感情,不久,百姓就開始牴觸楊廣的新錢。可惜我們的楊廣還沉醉在開鑿運河、修築長城、征服高麗、威加四海的美夢中遲遲沒有醒來。

他的錢越鑄越多,越鑄越輕,最輕的時候甚至不到他老爹開皇五銖錢的十分之一。

於是通貨膨脹如期而至,物價飛速上漲,人民生活每況愈下。而那些投機的偽幣鑄造商更是日以繼夜,加緊鼓鑄。更有嚴重的,出現了剪鐵葉、裁衣、糊紙為錢的現象。

上面這些事情記載於《隋書·食貨志》,我們都知道《隋書》是唐朝的魏徵所編撰的,難免會貶低楊廣,也不能全信。

銅錢無辜留惡名?隋五銖為什麼會被看作“四大凶錢”之一?

隋煬帝東巡圖

不過,中國古代歷史上,統治者在王朝末代經濟頻臨奔潰時大肆鑄造劣質錢幣的情況,屢見不鮮。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也是不少,所以才有“一枚五銖見興亡”的說法。

一個朝代到了糊紙為錢,大肆從人民手中掠奪錢財,不覆滅才是意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