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中學課本那篇《口技》嗎?堪稱古代版「聲臨其境」

不知各位可否還記得中學課本里的一篇文言文——《口技》,全文如下: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短短一篇文章,把一個口技表演者描述得淋漓盡致,藉助聽者的感官,將表演者爐火純青的技術表現出來,讀起來真有一種“聲臨其境”之感。

前段時間,一部跟聲音有關的綜藝引起廣泛好評,配音這門藝術再次被人提及。節目中,演員是在給影視劇中的某一兩位人物配音,而歷史上那些口技表演者,則是用簾子或屏風遮擋起來,但憑一張嘴,配出千千萬萬人。

還記得中學課本那篇《口技》嗎?堪稱古代版“聲臨其境”

文言文《口技》資料圖

《口技》選自清代張潮編寫的《虞初新志》,原為林嗣環《秋聲詩》的序言,原意是藉口技人的“善聲”(善於繪聲繪色地描寫生活),說明《秋聲詩》也是“善畫聲”的詩作,被收入《虞初新志》。

林嗣環(1607~1666),字鐵崖,號起八,清朝福建晉江人。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為官公正,後被誣落職,暫放杭州。遂放舟西湖,寄情山水,唱和名流,最後因貧而死。

林嗣環的本意雖然不是寫口技,但卻讓我們從他的描述中真切地體會了一番。

第一段:“……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幛,口技人坐屏幛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一個大宴賓客的場所,口技人是坐在屏幛中的,其中除“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外,別無他物,使人確信口技人奏技只用一張口。

文勢振起之後,接著是一段正面描寫。從“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

欠伸”到“又一大兒醒”,聲音由遠而近、由疏而密、由簡單而複雜,寫得極有層次。到了“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諸聲並作,出現了第一個高潮。

此時口技表演者的技術究竟如何?於是開始描寫眾賓的反應:“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也。”

到了後來,“忽一人大呼:‘火起!’”這之後跟著第二次高潮,聽眾猝不及防,被這突如其來的鉅變嚇壞了,真以為發生了火災,都想從熊熊大火的包圍中衝出去。

正當聽眾想突圍而出的時候,“忽然撫尺一下,眾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剛才那些驚心動魄的情節,竟然都沒有發生,這樣的前後對比,更讓人讚歎口技人的表演。

《虞初新志》的編者張潮說:“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讀競,輒浮大白。”的確,口技稱得上是奇技,而這門藝術,在中國的歷史也是很久了。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口技這種特殊的雜技就已經出現了。

春秋戰國之際,各國諸侯爭霸稱雄、網羅人才,因而形成了一股養“士”之風。這樣一來,大大刺激了各行各業的人們刻苦上進的勁頭,從而湧現出了大量的專門人才,諸如甲士、武士、方士、術士,等等。他們奔走於諸侯之間,坐食於領主之堂,被稱為“食客”。在這些“食客”當中,還出現了善於表演雜技技藝的養士,其中口技就是有些養士善長的雜技之一。

當然,這時出現的口技,僅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技能,還沒有作為一項獨立的雜技節目進行演出,但它卻是一種已經成形的技藝了。如有名的“雞嗚叫關”和“吳廣效狐”等口技故事,就反映了當時口技的盛行情況。

據說,孟嘗君逃到函谷關時,因為關門要到雞叫才打開而困在關內。正當束手無策的時候,他手下一個很不起眼的幕僚學雞叫,函谷關附近的雞也跟著都叫了起來。聽到雞叫聲,守關的士兵以為天亮了,就打開城門,孟嘗君也趁機脫離了險境。

先秦時期的口技,雖然還沒有成為一項獨立的雜技節目進行演出,但作為一種實際應用技能,從戰國直到秦代已經極為普及了,它的盛行為口技在後來的雜技藝術中形成為一種獨立的表演形式奠定了基礎。

口技雖然有漫長的歷史,但發展成熟,成為一門雜技,在公眾場合表演是在宋代才出現的。據《武林舊事》記載,口技最初並不叫口技,而是叫作“吟叫”。

還記得中學課本那篇《口技》嗎?堪稱古代版“聲臨其境”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口技說書人

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裡,有“學鄉談”和“百鳥鳴”,指的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臺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後臺完成的。“吟叫”在發展過程中,與宋代的“百鳥鳴”和“學鄉談”結合,形成一種模仿各種聲音的口技,至明清又與歷代發展而成的笑話結合,稱為“隔壁戲”。口技發展至明代,表演已經相當成熟,不單能模仿聲音,而且作品中人物眾多,場面複雜,多用以表現市井生活。據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李近樓琵琶”條所記:

京師絕藝所萃……一日,同社館東郊外韋公莊者,邀往宴集,詫謂餘,有神技可閱。既酒闌出之,亦一瞽者,以一個屏圍於座隅,並琵琶不挈,但孤坐其中。初作徽人販姜邸中,為邸主京師人所賺,因相毆投鋪,鋪中徒隸與索錢。邸主婦私與徒隸通姦,或南、或北、或男、或婦,其聲嘈雜,而井並不亂,心已大異之。忽呈解兵馬,兵馬又轉解巡城御史鞫問。兵馬為閩人,御史為江右人,掌案書辦為浙江人。反覆詰辯,種種曲肖,廷下喧鬨如市,詬詈百出。忽究出鋪中姦情,遂拖夾拶諸刑,紛紛爭辯,各操其鄉音,逾時畢事而散。

這種身坐屏圍後面的瞽者,所表演的內容,雖然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但這些情節的編排,則是以表演口技為主。從這些記錄中可以得知,當時的口技表演者都有著可以模仿群聲的能力。

清代時,口技的發展得到了延續,各方面的記載不斷,除了我們前面提到的林嗣環的記載,還有很多。

清嘉慶間鄭澍若所編的《虞初續志》卷七中就有:

揚州郭貓兒,善口技,其子精戲術。揚之當事縉紳,無不愛近之。庚申,餘在揚州,一友挾貓兒同至寓。比晚酒酣,郭起,請奏薄技。於席右設圍屏,不置燈燭。郭坐屏後,主客靜聽。久之無聲。

俄聞二人途中相遇,揖敘寒暄,其聲一老一少。老者拉少者至家飲酒,投瓊藏鉤,備極款洽。少者以醉歸辭,老者復力勸數甌,遂踉蹌出門,彼此謝別。主人閉門,少者履聲蹣跚約可二里許,醉僕於地。

忽有一人過而跋,扶起,乃其相識也,遂掖之至家。而街柵已閉,遂呼司柵者。一犬迎吠,頃之數犬群吠,又頃益多。犬之老者、小者,遠者、近者、狠者,同聲而吠,一一可辨。

久之,司柵者出,啟柵。無何至醉者之家,則又誤叩江西聲、之門。驚起,知其誤也,則江西鄉音詈之,群犬又數吠比至,則其妻應聲出,送者鄭重而別。妻扶之登床,醉者索茶。妻烹茶至,則已大蔚,鼻息如雷矣。妻遂詈其夫,唧唧不休。頃之,妻亦熟寢,兩人鼾聲如出二口。

忽聞夜半牛鳴矣,夫起大吐,呼妻索茶;妻作囈語,夫復睡。妻起便旋,納履,則夫已吐穢其中。妻怒罵。久之,遂易履而起。此時群雞亂鳴,其聲之種種各別,亦如犬吠也。

少選,其父來,呼其子曰:“天將明,可以宰豬矣。”始知其為屠門也。其子起,至豬圈中飼豬,則聞群豬爭食聲、食聲,其父燒湯聲,進火、傾水聲。其子遂縛一豬,豬被縛聲、磨刀聲、殺豬聲、豬被殺聲、出血聲、燖剝聲,歷歷不爽也。父謂子:“天已明,可賣矣。”少選,聞肉上案聲,即聞有賣買數錢聲,有買豬首者,有買腹髒者,有買肉者,正在紛紛爭鬧不已。剨然一聲,四座俱寂。

精彩嗎?一個人,一張口,竟然可以把一家人的生活常態都表現出來,還能把屠戶殺豬的過程表現出來,簡直不可思議!

口技與笑話相結合的形式,在北京一直流傳至清末,如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路工先生編選的《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中,有道光年間鈔本《燕臺口號一百首》雲:“漫說南人辨北音,瞽兒詞調未分明,張來布幔藏身處,板凳安排聽象聲。”該書還收有李聲振的《百戲竹枝詞》,認為是康熙年間的作品,但從其中有歌詠八角鼓、評話的描述看,起碼應是清代中葉的作品。其中也有“口技”條為:“圍設青綾好隱身,象聲一一妙於真。誰知眾口空嘈雜,絕技曾無第二人。”並能詩前注“俗名‘象聲’,以青綾圍,隱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雜,或象百物聲,無不逼真,亦一絕也。”在這兩首竹枝詞中均稱這種口技為“象聲”。

還記得中學課本那篇《口技》嗎?堪稱古代版“聲臨其境”

清末時街頭的說書人

徐珂所編《清稗類鈔選》中“口技”條雲:

口技為百戲這一種,或謂之曰口戲。能同時為各種音響或數人聲口,及烏獸叫喚,以悅座客。俗謂之隔壁戲,又曰肖聲,曰相聲,曰象聲,曰像聲。蓋以八仙桌橫擺,圍以布幔,一人藏於中,唯有扇子一把,木板一塊,聞者初不料為一人所作也。

徐珂編撰的《清稗類抄》書中關於口技的記述多達十一則,上海最盛,據說“在滬業此者有十六人”。不僅上海,口技藝術在全國各地都不斷傳承發展,受到各地環境等諸多方面影響,更是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四川稱口技為“相書”,杭州稱口技為“隔壁戲”,也稱“春戲”。《杭俗遺風》中記載:“以八仙桌兩張,橫擺疊起,圍以布幔,一人藏於內。能作數人聲口,鳥獸叫喚,以及各物響動,無不確肖。初步料其一人所作也。”

隨著口技技術的不斷成熟,口技的用途越來越廣,逐漸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文藝表演體裁形式之中,被視為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

參考資料:《曲苑音壇 曲藝說唱項目與藝術》肖東發;《中國相聲史》倪鍾之;《中國古代雜技》趙芳; 《圖說中國古代百戲雜技》崔樂泉。

轉載請註明來源: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關注我:一本正經說歷史(ybzjlis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