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本非虛構帶你品嘗生命的甘苦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經常看新聞,會讓人感覺世界有些荒誕。你永遠說不清楚為什麼有些好人會遭遇厄運,而許多的惡人活得逍遙自在。生活本身的戲劇性,遠超《甄嬛傳》。

有人身在其中,卻選取了旁觀者的視角,默默記錄下發生的一切。於是就有了這些無需杜撰的眼淚和激情,不必刻意製造的衝突與高潮。

讀非虛構作品,是對人的心理界限的一次擴展。你將被迫關懷那些原本陌生的群體,極其突然地遭遇一些不屬於你的情緒和體驗。這一次,當你放下書的時候,你沒有辦法鬆一口氣,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假的。

你憋著這口氣,直到它和你的生命融為一體。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我的應許之地》

阿里·沙維特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上週,特朗普宣佈美國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並且決定把美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緊接著,以色列總理的欣然點贊,聯合國和歐盟的反對,巴勒斯坦、黎巴嫩和伊朗的強烈譴責,一齊湧入。

猶太人在歷史上的確遭遇了太多苦難,1948年以色列的復國成為這個民族命運的轉折點。然而,苦難是否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利,去驅逐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原住民,甚至以種種手段侵佔他國土地、壓迫外族人民?

兩個種族,兩個宗教,一個聖城,一片聖土。如果不追溯歷史,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最初的傷口在何時留下,那個同時盤桓在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心頭的幽靈,要怎樣才能消散。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二手時間》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月

“自由是什麼?自由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就像猴子想戴眼鏡一樣,誰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1991年,當我們還沉浸在亞運會歡欣鼓舞的餘韻之中,一個超級大國轟然解體。紅色的蘇維埃政權不復存在。此後的二十年間,那整整一代人面對著曾經的理想和主義一夜之間不復存在的現實,被時代裹挾著,走過痛苦的轉型期。

那不是一種尖銳的痛苦,甚至沒有帶來呻吟。但是當你側耳傾聽,你會聽見好像樹葉被碾碎的聲音。在沉默之中,靜靜地破碎。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白修德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許多人聽說過他的名字。他是一個記者,在20世紀初的中國,他有幸以觀察者的身份深入戰亂與饑荒之中,記錄下那個時代。他去過延安,寫下《中國的驚雷》;他為抗戰期間河南省的大饑荒奔走呼籲,電影《一九四二》裡因此留下了他的身影。

他叫白修德。回到美國之後,他跟蹤報道四次總統選舉,寫出《美國總統的誕生》,其中1960年跟蹤記錄約翰·肯尼迪參選直至獲勝的報道,讓他獲得了1962年的普利策獎。

他說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和他所講的故事,都是20世紀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精彩動人的篇章。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艱難時代:親歷美國大蕭條》

斯特茲·特克爾 著

中信出版社

2016年12月

難以想象,一夜之間所有人都變成了負資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1929年的那個黑色星期四,股市暴跌,經濟泡沫破碎,破產和跳樓的消息不斷傳來。曾經衣冠楚楚行走在華爾街的精英,如今流落街頭。天之驕子折斷了翅膀,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則更加艱難。

失業,飢餓,走投無路的絕望,大蕭條的記憶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

安全感應當被重建,但是如果不安可以遏制邪惡慾望的瘋長,就讓我們永遠記住那個不安的年代。

5本非虛構帶你品嚐生命的甘苦

《我未盡的苦難》

帕特里克·金斯利 著

中信出版社

2017年11月

據說這是一個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然而,仍然有許多人,他們在倉皇之中離開家園,永遠找不到下一個心安之所。

我們叫他們——難民。

金斯利為我們講述了逃難的故事,與此同時,他也把這幅圖景中的其他人物介紹給我們。那些在另一端營救難民的海岸警衛隊。那些給難民提供食物和庇護的國際志願者。那些處心積慮希望難民只是途經本國的政策制定者。

當他們的面孔被一一呈現出來,我們得以突破政治化語言的封鎖,進入一個真實的世界,觸摸到流離失所者的傷痛,被援助者的熱情感染,然後帶著新的經驗重新去審視與之相關的新聞和政策。

所謂關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