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本文原創。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文|江徐


梁武帝年間,禪宗達摩祖師因為直言而不受皇帝待見,來到嵩山,在山洞裡參禪入定,面壁九年。年深日久,山石上投映出面壁姿態的人形。

這個相傳而來的故事,普通人聽聽也就罷了,頂多對大師的深厚道力讚歎一番,然後該該幹嘛幹嘛。“不那麼普通”的人,在好奇心與求知慾的驅使下,為了一探究竟,會將瘋狂想法付諸行動。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這本書裡,就有一位"瘋子",做出這樣的"瘋事"——

這位“瘋子”,自稱是個好奇心極強的人,為了搞清楚達摩祖師面壁九年到底領悟到什麼,他身體力行,嘗試閉關。

他騙家人說是出差,實際上一個人待在家裡。準備好水和饅頭,然後關門閉戶,關掉手機,拔掉電話線,拉下電閘,與眼下這個現代文明社會切斷所有聯繫。

這種情況下,他在屋子裡做些什麼呢?

不看書、不交流、不做飯、不運動,有時還不穿衣服,玩遊戲與刷朋友圈更加免談。一天到晚,什麼都不做,乾耗著,或坐或站或躺亦或是倒立著,隨意。

什麼都沒在做的狀態只是表象,事實上他很忙——大腦很忙——用他自己的說法,就是忙著釋放精神。

"釋放精神"的生活方式,一開始他頂多只能堅持四天。循序漸進之下,時間越來越長。直到他"失蹤"一個月之久、被家人發現時正赤裸裸地呆坐在家裡,然後被判定為精神病患者。

這種閉關狀態,前後一共維持了四年。他自稱,通過閉關,先後體會到感覺的存在、精神的存在、自己的存在。

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打動我的,是這位病人對發現感覺後的一段描述,相當精彩:

當我決定結束(注:每一次閉關結束)的時候,就拿出預先準備好的蘋果,把蘋果洗乾淨,看著果皮上的細小顆粒覺得很陌生,愣了一會兒,試探性地咬下去……我猜大多數人不知道蘋果的真正味道!

我告訴你吧: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香味道衝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裡擴散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郁。

隨著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狂暴地掠過乾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後地開裂,釋放出更多蘋果的味道。

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齒間遊離,味道就跟衝擊波一樣傳向嘴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新伴隨著果汁滑向喉嚨深處……天哪……剛剛被沖刷過的味蕾幾乎是虔誠地向大腦傳遞著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好幾天的被遺忘後,由精神、感覺統馭著,伴隨著一個蘋果,捲土重來!

讀完這段描述,或者說在默讀過程中,有一個影片人物的形象在我腦海呈現:《食神》中,第一次品嚐到爆漿牛丸的中年大漢,所獲得的那種美妙無比的感覺,讓他覺得自己就像在海灘奔跑,歡快地,忘我地,誇張地,飄飄欲仙地……

誰沒有吃過蘋果呢?可是誰有過如此豐富細膩到就像微觀慢鏡頭一樣的味覺體驗和心理感受呢?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感覺”這個概念,朋友認為時代已經如此發達,社會分工越來越越細,學校裡各種學科分門別類也越來越繁多,唯獨沒有感覺學。

為著更好地體驗生活與自然中的各種美,應該設立一門感覺學。

人活著,就是活在一種狀態裡。活著,也是活一種感覺。

每一個看得見、聽得到的人,想必都不會承認自己沒有感覺、不懂感覺,在激烈競爭與生存壓力的逼迫下,你還具備完整而敏感的感覺嗎?

未必。

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近些年來,每到夏天,我就忍不住感慨,番茄沒有了小時候吃過的番茄味道,絲瓜沒有絲瓜的味道,土豆也沒有土豆的味道,很多蔬菜瓜果,都已吃不出記憶中那種美味。

是蔬果的味道變了?是時光老了?

心思不在食物上,又怎能品出滋味?

讀到這段文字、這篇文章,忽而有感,是人自己過得太匆忙,即便表面看起來不匆忙,內心也一直在不慌不忙中擔著各式各樣的焦慮與期待,然後庸人自擾。

曾國藩告誡後人:未來不迎,當下不雜,既過不戀。

有一則禪宗公案,說的是吃飯與修道之間的關係。

有人問禪師:和尚修道用功否?禪師答:用功。

此人問:如何用功?禪師答:飢來吃飯,困來即眠。

此人有疑惑:一切人總是如此,同師一樣用功否?禪師答:不同。

此人又問:何故不同?禪師答: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索取;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活在當下"已被我們說得爛大街,可是依然有各種來自過去的恐懼與未來的焦慮裹挾著每一天的生活。

像蘑菇雲一樣膨脹的信息見縫插針,充斥於每一個角落、每一分鐘每一秒。生命中的每一寸空間,被填塞得滿滿當當。

網上流行一句話: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中道理很簡單:僅僅知道有屁用,運用了,才有用。

最大的問題在於四個字:知易行難。

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上文提及的那位精神病人(我並不認為他有病)倒是去行動了。整整一個月,不出門,不賺錢,還不穿衣服,就在家傻坐。

這樣一種整天無所事事、自我放任的行為,在所謂的正常人看來,不是瘋了又能是什麼?

換個角度看,所謂的正常人身上反倒存在一種通病:每時每刻,都不能讓自己閒著,如果沒事,也得找點事情讓自己做。對於正常人來說,不做事,就是不對,即便別人不來批評,自己首先就會不安起來——因為大家都在忙著賺錢,忙著生計,奔波勞碌,從不停息。

所謂忙,心亡也。心不在了,如何去感受?

感受是一件需要沉下心來,毫無雜念地投入其中,才能產生的體驗。就像一首禪詩所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俗人就俗在百事纏身,“閒事上心頭”。

天才與瘋子也許一念之差,但他們具有同樣不被理解的孤獨。作為庸眾之輩,大概只有資格說寂寞。

記得好些年前,有一次喝醉酒,早上醒收到他發來的消息:吃只蘋果吧,用牙齒一口一口慢慢嚼碎,然後再嚥下去。

我乖乖照做,卻也沒吃出蘋果的狂暴的清香。

活在當下,是人生最好的生活狀態

【作者簡介:江徐,80老少女,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本文原創,嚴禁轉載、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