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多「應該」和「不應該」,當下開心就好

這一期的《奇葩大會》,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李松蔚,在他的演說中提出了一個觀點:


“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應該不應該。你覺得一個人是錯的,那是你的事情,但是人家有人家的道理。“

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多“應該”和“不應該”,當下開心就好

就在聽到這個觀點之前,我的一位學妹給我電話,問我關於她職業選擇的一個問題。

學妹現處的公司是世界500強,在裡面剛呆了一年多,她偶爾得到了一個去一家創業初期的自媒體平臺的機會。沒有加薪,沒有穩定的保障,但工作內容是可以讓她一談起就滔滔不絕,嗨起來的那種。

學妹很糾結,要不要放棄現在的穩定去那個只有一腔激情的地方。她問我:

“你說我去了以後會後悔嗎?”

我直接回答她:

“有可能會,有可能不會。但如果你選擇放棄,現在會後悔嗎?”

學妹沉思了一會兒,說:

“會。如果選擇放棄,我會對現在的工作和生活都失去熱情。”

既然如此,那就去吧。即使後悔,那是以後的說不準的事情。

沒有什麼,比當下的心安理得,更為重要。

因為這個世界,本沒有那麼多應該和不應該,選擇,本就沒有對錯。


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多“應該”和“不應該”,當下開心就好

小時候看《蝴蝶效應》,覺得很悲傷和絕望,因為不管伊萬怎麼回到過去重新選擇,努力調整,結局都不能如他所願。

當最後他回到最初,殺死胎兒狀態的自己,以期待結束一切痛苦的根源時,我幾乎感到自己也被掐住了脖子不能呼吸。

當時的我所不能明白的是,明明在重新選擇時,已經彌補了過錯,選擇了“對”的答案,為什麼還是會演變成另外一種更加慘烈的悲劇。難道人生,就沒有一直“對”的選擇,可以讓自己一直平安喜樂下去麼?

然而現在再回想,卻能八分體會到導演想表達的思考:

沒有什麼選擇是一定對的,也沒有什麼人生是會按照你設想的劇本來發展的。

所以,活在當下,用當下的心來做出判斷,一步一步走到終點。

無論途中出現什麼,都憑著本心來應對,問心無愧,心安理得,就是最好的人生。


出生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後的我們的父母,由於對學習機會缺失的遺憾,對於他們的孩子的學習,總有一種近乎偏執的狂熱。

我的母親就是其中一位。

在她看來,自古華山一條道,如果沒能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我這輩子就完蛋了。

所以,自從上了初中,我被迫從文學社退出加入了奧數班,被迫停止了繪畫去練習硬筆書法(因為卷面字跡可以加分)……然而令我母親大跌眼鏡的是,雖然當時的我遵從了她的意願,然而一路理科生身份,大學畢業以後,卻選擇做了廣告傳媒,重新過上了依靠文字、繪畫設計為謀生手段的生活。

而為了彌補當年未能堅持下去的繪畫技能,我在工作之初,幾乎花掉了所有的存款和時間去學習。

選擇了的,未必一定是有用的,而放棄掉的,有可能會是你一生的財富。

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多“應該”和“不應該”,當下開心就好


是,選擇當下的本心,你很願意承認這是對的。

但,你會迷茫,因為有時候根本無法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麼。

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覺得A和B的選擇裡,都有自己難以割捨的部分,從而根本無法為自己做出選擇。

我的一個哲學家朋友,幫我解答過這個問題。

那是我第一次選擇要不要辭職,開始自己創業。

他讓我拿出一張紙,寫著辭職和不要辭職兩個標題,讓我一條一條分別寫下心中的考慮。我以為他是讓我權衡,雖然按照他的說法寫了,但心中頗不以為然,因為這樣權衡的方法,自己也試過很多次,並不能真的解決我的糾結。

然而,當我寫完的時候,他指著我寫在“不要辭職”下面的四條信息,說:

“這個欄裡只要還有一條,你以後就一定會後悔。什麼時候你能夠把這一欄裡的文字全部劃掉了,就到了你真的可以辭職的時候。”

我恍然大悟,原來,他根本不是要我權衡辭不辭職這件事情的利弊,而是要讓我看清楚自己的內心,我到底要什麼,割捨不了什麼。

所以,當我咬牙再堅持了大半年,終於把那張紙上“不要辭職”的列表徹底清空後,我彷彿得到了新生。因為,我終於可以心無旁騖,不拖泥帶水地開始我自己的創業生涯了。

並且,直到今天,我也從未對那一次辭職後悔過。

這個世界,沒有這麼多“應該”和“不應該”,當下開心就好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每當生命中出現一個選擇,就如同遇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生命因此充滿著未知的樂趣和驚喜。或許我們會遭遇不幸,或許我們會遇見苦難,但,這些並不是你的選擇造成的,而是你生命中必然會發生的經歷。

所以,痛苦也好,幸福也好,我,不後悔,我,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