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在前幾年的綜藝市場當中,音樂類節目總是佔據相當大的份額。

12年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首先掀起一波全民討論的浪潮,緊接著《中國好歌曲》《蒙面歌王》等相繼井噴,也有諸如《偶滴歌神啊》《中國有嘻哈》之類的網綜出現;

當然少不了湖南衛視的《歌手》

相比起其他的音樂節目,自2013年開啟的歌手最重要的不同點是它的多元化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諸多當紅歌星、「過氣歌手」與新生小將在同個舞臺上一較高下,到了18年更是請來了Jessie J。

穩定歌王常駐,黑馬也不少;走了個說唱歌手GAI,卻還能有個“音樂天才”華晨宇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當然,廣闊的音樂世界遠不止《歌手》這個節目,在沒有太多熱度的另一側,總還有許多一些值得了解的東西——

1.《超級版·大事發聲》The Next Big Thing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有沒有一個音樂節目,能讓羅大佑、李宗盛、朴樹以及周華健

這些大咖都願意參加?

《大事發聲》大概是其中之一。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相比《歌手》節目背後強大的投資和現場能力,《大事發聲》沒有那麼浮誇,但對於歌手來說卻更為專業、更為舒適;

因為節目把場地選在歌手最為熟悉的地方:錄音棚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周華健

真人秀舞臺給予參與者更多的表現機會,而在錄音棚裡就只剩下一件事情,那就是錄歌

這是節目創作者的初衷,也是每個參加節目嘉賓的初心。

所以在這個節目裡,你見不到任何賣慘或者相互客氣推脫的表面說辭,只需要感受這些匠人匠心純粹的音樂。

李宗盛用碎碎唸的唱腔,唱動人心扉的情歌;聽羅大佑那把破鑼嗓,演繹那些耳熟能詳的金曲。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2.《聽說 第二季》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2015年,優酷推出的垂直類自頻道《看理想》,有三個主打欄目;

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陳丹青的《局部》,還有一個就是馬世芳的《聽說》。

比起前面兩位文化大拿,馬世芳的名氣似乎不大;

但如果你對臺灣流行音樂比較熟悉,那你對這個跟臺灣樂壇密切相關的名字也不會太過陌生。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馬世芳生於1971年,母親陶曉清是著名廣播人、臺灣民歌運動的重要推手。

在這樣一個音樂世家的馬世芳,九歲便第一次播音,至今入行已然有37年。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左二 兒時的馬世芳

他的廣播節目《音樂五四三》,是許多臺灣歌手新專發佈的必經之路,也是他為觀眾講解音樂的方寸之地。

而《聽說》某種意義上,是馬世芳廣播節目的「影像化」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相比起高曉松在《曉說》中的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聽說》中的馬世芳則溫和了許多。

節目中大多數時候他一個人的深夜電臺,鏡頭轉過均是他在麥克風前的輕聲細語,還有偶爾涉及到內容的影像資料。

但這種溫和並不僅僅在說他的語氣,更是他對音樂的態度。

馬世芳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對音樂的理解,在他的節目裡,總能從一個觀眾熟悉的人物或者音樂切入,進而去述說淺層表象身後的歷史與真實。

而這些看似枯燥的東西在他的娓娓道來之中,卻令人動容。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3.《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Woodstock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1969年的一個週末,美國兩個24歲的年輕人,準備在紐約市西北70英里處一個農場組織場音樂節。

但當演出開始之後,這個本來只能容納10萬人的農場卻硬生生擠進了40萬人;

不斷有年輕人從四面八方湧入這個地方,並在接下來的72小時裡狂歡、放縱與發洩。

這就是伍德斯托克音樂節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其時正值越南戰爭時期,美國青年人的反戰情緒高漲,音樂節“三天的和平與音樂”的口號像是構建起一片烏托邦,給予他們凝聚與團結的契機。

紀錄片《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是對這場堪稱音樂史上最經典一幕的記錄。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影片中的年輕人自信而充滿希望,年長者溫和而寬容。在整個3天的音樂節之中,沒有暴力與衝突,有的卻是自由、信仰與和平。

音樂的力量,可見一斑。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4.《Bike與舊電鋼》

Bike and Old Electronic Piano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同樣是一部紀錄片。

但比起拿下奧斯卡記錄長片最佳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來說,《Bike與舊電鋼》顯得那麼微不足道。

事實上,紀錄片裡講的人物同樣也微不足道。

主人公可以說是兩個loser

其中之一叫張鵬程,為了音樂夢想北漂,在北京地道賣唱卻養不活自己,只好回到老家徐州,乾點街邊賣藝的活。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另外一個更奇葩,叫張宜蘇。

出生在臺灣,15歲跟著父親回到徐州。父親脾氣不好經常打他,但等到父親死去後卻深感孤獨。

張宜蘇無妻無子,住在廉租房中,靠倒賣電子垃圾為生。

他的奇葩在於堅信自己的粑粑能帶給人好運,於是經常送給有緣人、或者自己的朋友。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但這兩個看似亂七八糟的人物,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上,卻有著出乎意料的執著與堅持。

張鵬程自己寫過100多首原創,因為不會記譜子,所以每天都拿出來唱幾遍,生怕自己忘記。

沒怎麼讀過書,卻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歌曲;

“有的人,依靠音樂和命運鬥爭;有的人,靠賣饅頭和命運鬥爭;有的人,依靠自殺和命運鬥爭;你和我,選擇活著和命運鬥爭。”

而張宜蘇在父親去世的那段時間裡,開始自學音樂。

從鋼琴到MIDI音樂製作,沒老師指導之下,竟然慢慢精通。

他學徒眾多,儘管自己生活窘迫,卻也沒在教學音樂上收過人家的錢。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紀錄片中兩人機緣巧合地相遇,並且相互交流自己對音樂的感悟。

正如片名「Bike與舊電鋼」一般,莫名之間生成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紀錄片的鏡頭下,這種化學反應似乎源自音樂的力量,但其實最終,還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歌手」聽不過癮?看看這些片子!

人們總需要外在的形式展現自己內心的情感,而音樂與電影,恰好是絕佳的表達方式。

無論是綜藝節目裡的訴說與歌唱,還是紀錄片鏡頭下的人生百態。

只要是真心至誠,便足以動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