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潮湧高原

青海新聞網訊 春華秋實,綠浪起伏。夏日高原,鄉村沃野處處顯生機,牧區草原處處新氣象;各個易地扶貧搬遷點建設熱火朝天,一個個新農村雛形顯現;扶貧產業園區企業機器轟鳴,產銷兩旺……

伴著“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嘹亮號角,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強力推動下,青海,用“增收”、 “減支”、 “補短”三把鑰匙打開了貧困群眾奔小康的幸福之門。

增收— —讓群眾更有幸福感

“人均收入較低,危舊房隨處可見,是外人很少知曉的偏僻貧困村。”說起兩年多前第一次來到包勒村的情況時,湟中縣上五莊鎮包勒村原第一書記戴航感慨道。

包勒村位於湟中縣西北部,處於水峽森 林公 園邊 緣,森林 覆蓋 率90%以上。憑藉這一資源優勢,包勒村在戴航的帶領下找窮根,思對策,走上了鄉村旅遊發展的路子,叩開了脫貧攻堅的大門。

產業興了,山村活了。包勒村也從一個遠在深山無人知曉的山村,變成依託青山綠水,吸引遊客觀光體驗、度假消費的好去處。兩年累計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實現農民旅遊收入200萬元,年農民人均旅遊增收3000餘元。

打好攻堅戰,增收是關鍵。為了能拓寬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讓困難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我省穩步實施專項扶貧,從發展到戶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發揮扶貧產業園扶貧效益等多維度展開工作。

發展到戶產業。目前,全省貧困人口到戶產業資金中種植業佔5.8% 、養殖業佔42.4% 、購置商鋪佔16% 、發展個體經濟佔5% 、入股企業佔19.4% 、運輸佔3% ;整合使用佔4.3% 、其他產業佔4.3% 。支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投入12.9億元,按貧困村50萬元,非貧困村40萬元的標準建立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幫助全省4024個行政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其中包括貧困村1625個貧困村和有貧困戶的非貧困村2399個。

發揮扶貧產業園扶貧效益。扶貧產業園扶貧帶貧效益顯現,經測算, 39個縣區扶貧產業園直接帶動511個村、 4.84萬戶、 12.56萬人增加收入,通過資產收益方式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在900元左右,務工人員工資收入每月在2000元以上。

減支— —讓群眾更有安全感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打好扶貧攻堅戰,是頭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沒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三保障”的扶貧,不能叫真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減少支出是減輕貧困群眾負擔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貧困群眾安全感的有效途徑。比如通過制度保障和政策兜底,讓貧困群眾在教育、醫療、社保方面少支出、甚至不支出,以此減輕脫貧壓力,增強脫貧信心。”省扶貧局社會處相關負責人說。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一場輸不起的“政治仗” “民心仗”,從百姓最關心的教育、醫療、社保著手,織就了一張有溫度的扶貧民生網。

社會保障全覆蓋,民生逐漸改善。聚焦兜住底線,讓貧困地區教育普惠更有“溫度”。實施15年免費教育,累計投入資金36.2億元,每年有80餘萬名學生受益。健康扶貧方面,我省持續推進健康扶貧“三個一批”行動,落實好“一免六減”“十覆蓋”等幫扶措施,加快推進村級標準化衛生室改造,選準配強村級衛生力量,全面落實“雙簽約”服務模式,讓貧困群眾能夠就近看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將全省6.4萬特殊困難群體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突出出來,對重度殘疾貧困群眾和“三無”孤寡老人,要多措並舉,綜合運用民政低保、商業保險、資產收益等手段,保基本、保生活,做好“託底”工作。

為了不讓一名貧困家庭孩子因貧失學輟學,不讓一名群眾因病致貧返貧,不讓一名貧困戶住在危房裡擔驚受怕,鄉鄉有標準中心校、有達標衛生院、有便民服務中心;村村有硬化路、有衛生室、有文化室、有寬帶網;戶戶有安全住房、有生活用電和飲用水……這幾乎是全省各貧困村的民生“標配”。

補短— —讓群眾更有獲得感

說一千、道一萬,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要找準“窮根”、開對“藥方”。貧困村、貧困戶貧困是共性, 但貧困原因不盡相同。牧區的窮根與農區不一樣, 腦山的貧困與河谷不相同。面對千差萬別的致貧因素, 找出短板、補齊短板、缺啥補啥成為這場脫貧攻堅戰的主攻方向。

“ 2017年,我們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全面整合投入5.7億元資金,在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上聚力、使勁 ,貧困 戶層 面實 現了‘六 個全 覆蓋’。”近日,記者在平安區採訪時,聽到最多的詞語是“全覆蓋”,這三個字不僅僅是脫貧攻堅量化的工作指標,更是補短板的有力佐證。

據平安區扶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已完成“六個覆蓋”,即自來水入戶全覆蓋、道路硬化到戶全覆蓋、危舊房改造到戶全覆蓋、安全用電到戶全覆蓋、有意願的技能培訓到戶全覆蓋、因病致貧臨時救助到戶全覆蓋。

從先天致貧因素分析, 受經濟社會發育程度低、地理條件限制等因素制約,我省普遍存在“行路難、住房難、就業難、增收難、就醫難、上學難、用電難、飲水難”等問題。面對全省脫貧攻堅短板, 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 提出了全力推進十個行業扶貧專項行動方案落實,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升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增進貧困群眾的幸福感。

教育、科技、通信、殘聯等行業部門通過召開會議專項部署,制定政策專項推進,下大力氣著力解決教育扶貧、科技扶貧、電子商務扶貧、因殘致貧、 “防貧保”推廣等工作中的短板弱項,不斷推進行業扶貧向縱深開展。

另外,著眼下半年工作,我省制定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協調省農牧、人社等相關行業部門分別牽頭制定產業扶貧、就業轉移、生態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交通扶貧、水利扶貧、電力扶貧、通訊扶貧、科技扶貧、電商扶貧、危舊房改造等三年行動專項方案,為打贏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乘風破浪,決勝在即。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我省取得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非凡成就,讓人倍感溫暖。距離2020年還有2 年時間,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承載著全省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面對貧困這塊“硬骨頭”,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讓民生願景變成幸福實景。

後拉村的“ 主心骨”

“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幹部,農村是我的根,鄉親們是我的親人,我知道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必須走進去、住下來,到群眾中去積極宣傳黨的富民政策,給他們講致富帶頭人的故事,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在脫貧攻堅的這條路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後拉村第一書記王佔武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從“坐機關”到“串農戶”,從機關幹部到“第一書記”,當別人的對他的稱呼還沒改過來時,當兵出身的王佔武就積極轉換身份,讓“第一”名副其實。“這個第一不僅僅是一把手、第一負責人,還是一種模範、一根標杆、一份責任、一份使命。”

剛來村上時,他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逐戶分析致貧原因,量身定做脫貧措施,制定了“一戶一策”、 “一戶一檔”的脫貧計劃,實施了生產資料補貼、改善住房條件、勞動節能培訓、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具體措施,搞清了“扶持誰”,明確了“誰來扶”,制定了“怎麼扶”的問題。

“我第一次進村的時候開著車感覺道路特別的窄,無法開進村莊裡,當時路上還設有限高限寬杆,只能通行一輛車,不能會車,更別提拉貨的貨車了,根本進不來,村民們對這個情況反應也很強烈。”王佔武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裝路燈、擴馬路,這些原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縣委、各級行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後拉村工作隊在爭取到項目後,投資60萬元,拓寬和維護公路,讓村民們享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後拉村,距離縣城25公里,以土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平均海拔2820米,是大通縣縣級貧困村之一。”兩年多前,王佔武初來村上時,這些是他對後拉村全部的瞭解。

經過兩年的努力, 2017年後拉村達到省級脫貧標準要求,通過省級驗收,轉入到脫貧鞏固階段。現在,他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如今,再讓他說說村裡的事情,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我們村地處山頂,入冬後氣溫低,尤其是幼兒園孩子們還靠著生爐子取暖,村黨支部書記告訴我,在農村只有特別富的人家才裝暖氣,聽了這話我很難過。通過多方爭取和幫助,我們村的採暖爐安裝到了203戶村民家中和幼兒園裡,現在後拉村全村都用上了暖氣。”

“兩年多來,安排了公益性清潔工崗位、生態護林員等8 名,實施危房改造14戶、技能培訓31戶、大學生‘雨露計劃’ 7 名。現在我們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兩年前的2970元增加到了7320元。”

“村民王英桂常年患病,幹不了重活,家中地少,兩個孩子都在外上學,因學致貧,使得這個家的生活捉襟見肘。我們組織招聘會,與一家家政公司簽訂合同,月收入1800元,減輕了不少的家庭負擔。”……

“這兩年是我們村裡發生變化最大的兩年,村裡富起來了,現在我們說話、辦事都有了底氣。”看到村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李玉生不禁感嘆: “我親眼看著村裡蓋起了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和老年幸福院,每家都安上了暖氣,道路越修越寬,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環境綠化更加美麗,還有很多項目正在實施。以後的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集中優勢 深度攻堅

聚焦深度貧困,勇啃最硬骨頭。去年,我省將15個深度貧困縣和129個深度困難鄉鎮確定為全省脫貧攻堅的難中之難和堅中之堅。這些地區能否順利實現脫貧,事關我省脫貧攻堅的成敗,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脫貧攻堅不斷推進,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問題越發凸顯,決勝絕對貧困,必須蹚過深水,打贏硬仗。針對新形勢、新任務,著眼於新時期扶貧工作,身處青藏高原的我們應如何挖深度,向深度貧困地區發起總攻?

集中優勢兵力打攻堅戰。造成各地深度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集中優勢兵力打好深度貧困的攻堅戰,要從各地實際出發,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全省而言,下一步要重點瞄準特殊困難群體,把全省6.4萬特殊困難群體作為脫貧攻堅的重點突出來,對重度殘疾貧困群眾和“三無”孤寡老人,要多措並舉,綜合運用民政低保、商業保險、資產收益等手段,保基本、保生活,做好“託底”工作。

集中力量,找對路子。深度貧困地區的區域發展是精準扶貧的基礎,是精準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工作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八個一批”的政策優勢,精準滴灌。對居住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地區的群眾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對生態環境脆弱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群眾增加護林員等公益崗位,對因病致貧群眾加大醫療救助、臨時救助、慈善救助等幫扶力度,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只要精準施策,就完全有能力啃下這些硬骨頭。

加大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大資金的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發揮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財政投入,各部門安排的惠民項目要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其次要加大各方幫扶力度。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援青工作、 “百企幫百村,百企聯百戶”等重大戰略和舉措,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幫助深度貧困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最後,要加大內生動力培育力度。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