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1945年4月6日,在上海《力報》上出現了一篇小文——《炎櫻衣譜》,這篇只有短短數百字、類似廣告的小文,靜靜地刊登在報紙上,很多年之後,才像遺珠一樣,被人們發掘,

因為,小文的作者,是張愛玲。

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鮮少有人知道,除了作家的身分外,張愛玲對於穿衣搭配頗有研究。

她曾說:

“你不要指望男人會因為你的心靈美而愛上你,其實,心靈美固然很重要,但是,發現心靈美是需要時間的。如果找人辦事,人們首先發現的並不是你的心靈,而是最直接的衣著打扮。

這句話放到現在,簡直太有共鳴了。

高中時期,因為我爸認為的打扮會影響學習,所以我愛美的天性一直被打壓,每天都是大大的校服配寬鬆的牛仔褲加上運動鞋,要是沒有長頭髮,大概看不出我是個姑娘。

那時候最羨慕的就是我們班會打扮的幾個女孩子,我時常偷偷觀察她們。漂亮會打扮的姑娘更受歡迎,就是我那時總結的理論。

因為有正確的審美引導,不會沉溺於打扮,所以她們的學習並沒有落下;女孩子會私下向她們討教搭配方法,因此性格不錯的漂亮女孩還能收穫更多朋友;

因為好看又成績優秀,男孩子們也不敢輕易追她們,敢追的大多也足夠優秀;因為周圍優秀的人變多,她們也會對自己的要求變高,也更自信。這就形成了一個閉環,好看的人只會更優秀。

心理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光圈效應」,意思是說每個人的頭上都有一道光圈,它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轉換它的大小及光澤。

當你碰到權勢比較遜,資格比你小,甚至只是外貌比你差的人,你的光圈就會自然放大及變亮。你說話聲音的自信,神情都會有所不同。甚至你對周遭事物的標準也會有所改變。

衣服作為人的臉面,其實就是你光圈外在的體現。


2

說到開頭提到的那篇《炎櫻衣譜》,其實是張愛玲為其好友與其妹妹合開的服裝店寫的“廣告軟文”。

“八歲梳司頭(風靡民國的一種髮型,在當時代表著格調),十歲要穿高跟鞋”

,從骨子裡,張愛玲就散發出一種對時尚的狂熱追求。

文中張愛玲分別介紹了為好友炎櫻設計的三種服裝“草裙舞背心”、“羅賓漢”和“綠袍紅鈕”。

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張愛玲為她的英文原作《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配的時裝圖

草裙舞背心

每一個女人都有一條闊大無比的絨線圍巾,深紅色的居多,下垂排穗......炎櫻把她母親的圍巾拿了來,中間抽掉一排絨線,兩邊縫起來,做成個背心,下襬拖著排鬚,行走的時候微微波動,很有草裙舞的感覺。

羅賓漢

苔綠雞〔麂〕皮大衣,長齊膝蓋,細腰窄袖,綠條清簡。前面一排直腳鈕,是中國式的,不過加以放大,雞皮扭作核桃結,絨兜兜也非常可愛。苔綠絨線長筒襪,織得稀稀地,繃在腿上,因為多漏洞的緣故,看上去有一層絲光。整個的剪影使人想到俠盜羅賓漢。

綠袍紅鈕

墨綠旗袍,雙大襟,周身略無鑲滾。桃紅緞的直腳鈕,較普通的放大,長三寸左右,領口釘一隻,下面另加一隻作十字形。雙襟的兩端各釘一隻,向內斜,整個的四隻鈕釦虛虛組成三角形的圖案,使人的下頷顯得尖,因為“心臟形的小臉”,穆時英提倡的,還是一般人的理想。本來的設計是,附帶地還有一種桃紅的Bolero。

這些衣服閉眼一想,果然是符合張愛玲的時裝觀點,苔綠色的大衣,即便是今天,穿出街去,也會引起路人的紛紛側目吧。

而桃紅柳綠這樣極高飽和度的搭配,恐怕除了有著明豔動人的五官和渾然天成的衣架子大美女,旁人絕不敢輕易嘗試。

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閱歷不同,理解的時髦就會完全不同。如果張愛玲設計的這幾件衣服穿到我身上,大概有一種周冬雨穿了張嘉玲衣服的感覺。

意識到需要打扮自己,其實才是第一步,時裝是很勢利的,衣服越好看,對人越挑剔,不只是挑長相,還挑年齡,挑閱歷,挑學識,挑氣質。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穿衣風格,時尚雜誌GQ主編王峰曾說過一個八字原則,倒是可以借鑑:“認識自我,表達自我。”

這八個字看起來容易,有過失足經驗的人都知道,得經歷多少事才能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基本算下來,尋找合適的穿衣風格就是一條鋪滿金錢且沒有捷徑可走的路,心痛。

所以,從小培養就變得很重要。


3

這讓我想起前一陣黃磊女兒多多被網友指責的事,多媽曬了一組多多在做手工的照片,沒想到很多人被多多的耳釘和戒指吸引了,還有網友詢問多多這樣會不會早熟?

不知道大家看了這樣的評價是什麼感覺,當我看到這個評價時,非常難過,帶耳環、戒指是小女孩對美自然而然的追求,這與成熟之間有什麼關係?

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黃磊9歲女兒黃多多在學習化妝

早在1793年,德國著名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所謂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以培養孩子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孩子認識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然而過去225年了,為啥還有人對孩子愛美進行無理打壓呢。

我算比較幸運,我爸雖然一直壓著我,但我媽卻是一直支持我,他倆簡直是兩種極端,我仍然記得我大概7、8歲的樣子,我媽和我三姨在家裡對著鏡子貼雙眼皮的場景。

學業負擔還沒那麼重那些年,她隔三差五就會去帶我逛商場,幫我搭配衣服,一起討論當年流行的款式。今年四十多歲的她,去年還給自己買了一條破洞褲,搭配著穿起來也毫無違和感。

因為有了這些鋪墊,我才能用高考結束後的兩個月時間脫胎換骨,換來一句老同學的你是不是整容了。我媽最常跟我說的一句話是,好的衣服可以為自己增加能量,今天平靜恬淡,或者神采飛揚,全靠這身衣服撐著。

4

張愛玲走上時尚之路,大概也源自於她母親,據她的描述,母親酷愛剪裁,每次與小姑從街上買了布料,就要在鏡子前打量一番,樂此不疲,逼的父親說出又不是衣裳架子這樣的話來。

另一方面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並非歌舞昇平,但也正印證了那句“亂世出新知”,西洋思想的大量引入,讓中國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開始出現反傳統的驟變,這給了張愛玲很多的靈感來源。

西裝搭配旗袍,小卷發搭配酒跟鞋,別針、鑽石、帽子各種裝飾品一樣不落,把中西混搭玩轉的非常溜,一度,人們提起她來,就用穿著大膽,奇裝異服來評價她。

民國女神張愛玲的穿衣經:會穿衣服的女人,生活不會糟糕

但她對此嗤之以鼻,也在文中為自己抱不平:“只有對於現在流行的衣服式樣表示不滿,卻要被斥為奇裝異服。”

在《炎櫻衣譜》的姊妹篇《更衣記》中,她還曾為當時女子不能穿得出眾一點感到憤慨:“女人要想出眾一點,連這樣堂而皇之的途徑都有人反對,何況奇裝異服,自然那更是傷風敗俗了。”

1943年張愛玲初出文壇,帶著她的兩本小說去拜見《紫羅蘭》雜誌主編周瘦鵑先生時。“只見她穿一襲鵝黃緞半臂旗袍,因高條的身材更顯得嫋嫋婷婷,她梳著四十年代上海最時興的愛司頭,使她渾圓的臉龐愈顯飽滿。”

暮年的張愛玲雖早失去在服裝上驚世駭俗的興趣,但在一些場合下,她仍注意自己的服裝。莊信正夫人楊榮華說:“張愛玲很高,很重視儀表,頭髮梳得絲毫不亂,淺底灑著竹葉的旗袍更是典型出色。”

愛美是本能,打扮卻是能力,我一直覺得衣服是每個人內心的體現,會穿衣服的人,一定是能夠發現自己的美,對自己也足夠“狠”(保持身材真的需要很大的剋制力,不狠心做不到啊啊~~~),

她們熱愛生活,享受用衣服來展示自己,所以生活基本不會太糟糕。

張愛玲就是這樣一個大俗大雅的女子,她用她的衣著一如用她的文字,給中國文壇以及時尚界增添了一抹豔異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