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越不像電視台,越不像媒體,越有出路

前些天,一篇《震驚!80%二三線衛視“零收視率”?部分省臺已經發不出工資!》刷了屏,雖然數據未必精準,但還是令媒體人五味雜陳。而對於研究新媒體成了“網紅”的我,更是悲喜交加。

喜的是,我這烏鴉嘴的預言都一一實現了。十幾年來,我曾寫下了專著《即將消亡的電視》,還有各種文章《假如騰訊也做電視》、《優酷等視頻網站做內容將動搖傳統電視最後的根基》…… 做為學者,它們的應驗意味著我的預言的精準。

悲的是,做為一個年少時就懷揣著電視夢,年輕時又幸運的成了電視人,一生都受著電視滋養的人,眼睜睜看著她一天天走向末路黃昏,內心卻是一種透心兒的悲涼。因為,從內心深處,我是想通過自己的呼喊,激發我的同仁將電視拉出我所預言的墜落軌道,為此,我甚至不惜撕破臉面寫下了《吃屎趕不上熱乎的廣電人》,然而,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人,是無法與“勢”相爭的。

事已至此,我已經不想再寫什麼悲觀的警示性文章,於事無補。關鍵是我恰恰在這個時候看到了絕地反擊的希望。常言道,日中則昃,月滿則虧。當所有的黑暗都壓在你身上,光明就不遠了。

一、電視人重走了一回大清王朝衰敗的老路!

從天朝上國的自傲到兩次鴉片戰爭的落敗,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的慘淡收場到甲午戰爭的奇恥大辱,最後在八國聯軍的血洗後,大清國進入了風雨飄搖的最後時光。而我們的電視,電視人走的又何嘗不是這樣一條路!“第一主流媒體”的光環把我們自己閃暈了,根本看不清2004年電腦上模糊的小視頻背後蘊藏的巨大生命力,而到了2006年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一出場就開始大塊大塊兒地壓縮我們的空間(鴉片戰爭),等到了2012年以後我們開始融合時(像不像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切都已經來不及。於是經歷了2015年整體收入下降4.3%的行業性虧損(甲午海戰和八國聯軍),到了今天,我們已經陷入買不起首輪電視劇的窘境!

通過梳理這兩條線索,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典型的盛極而衰的波浪運動路徑。站在今天回眸歷史,我們甚至不必苛責晚期大清王朝的無能,這是人類社會中,國家、社會、機構(企業)、甚至很多個人的宿命,是基於人性的弱點形成的鐵律。大海是波浪運動的,我們腳下的大地的地殼也是波浪運動的(儘管人類短暫的生命無法感知它),人類的社會和機構也是波浪運動的 ,因為波浪運動消耗的能量最少。

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越有出路

二、我們面對的是一次不對等的降維攻擊。

作為媒體人,我們對別人的因循守舊的批判從來沒客氣過,但事兒攤在自己身上,其實我們也很難跳出人性的窠臼,因此我們可以不去苛責自己,但我們必須搞清楚我們失敗的原因。

正像英法列強們扛著工業文明的火器,以1:50的戰損比,對清軍進行的根本不是勢均力敵的戰鬥,而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屠殺,就像電影《三體》的降維攻擊。以互聯網為手段的新媒體,對於傳統媒體,無論是報紙還是廣播電視,也是降維攻擊。如果說,我們的傳統媒體是由內容、渠道、介質、受眾四個維度支撐的空間的話,互聯網利用其高效的信息傳播力,迅速壓縮掉我們渠道和介質兩個維度,使我們成了僅有內容和受眾支撐的二維“紙片”。而受眾在失去渠道和介質後也迅速減少,使得二維的紙片又變成了僅有內容這一維的一條線。而網站內容質量的快速提高,又使我們僅有的一條內容線,也開始急劇萎縮,向一個點的體量坍塌。

歸納起來失敗的原因是:

1、沒有認清互聯網的本質,簡單地以為只要掌握內容這個王牌就能熬過此劫。當年大清國也有類似說法:“西人長火器而短技擊,火器利襲遠,技擊利巷戰。”

2、面對無奈的失敗,不得已開始融合時,由於老大當慣了,總想著完全主導把控,以為招聘幾個技術人員或買點成熟技術就能融合,而不是機制、流程、思想上真正融入互聯網。當年洋務運動中,由張之洞提出併為朝野認同的口號正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同期日本進行的卻是真正的明治維新。

3、簡單地把一切問題都歸結為體制,事實上根本沒有理解體制是什麼,以至於根本無法拿捏有度的突破體制束縛。(關於體制問題,請關注本號即將刊發的《猴子與大象,國企好還是民企好?一場無謂卻沒完沒了的糾結!》)

4、上述我們最怕發生的,恰恰一條不少地全都發生了,讓我們輸得爪幹毛淨。不過,這樣也好,讓我們徹底丟掉幻想,丟掉總也無法捨棄卻根本沒用的輜重,從一個點做起,重新撐起一片天地。

請相信,否極泰來、物極必反,當你跌到最深的谷地,餘下的就只有回升。大清國沒了,但轉眼間大中國又是一片輝煌;駝隊、馬幫、票號沒了,馬伕、夥計也都沒有被餓死,大家很快就有了新的生計。

三、不要在大型媒體綜合平臺上瞎耽誤工夫了,這樣的平臺即使有,機會也只會在幾家國字頭媒體中產生。

媒體是工業文明中誕生的用於向社會傳播信息的社會機構,而互聯網是人類更有效,幾乎可以採集、處理、傳輸人類一切信息的工具,傳統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互聯網能夠提供的信息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靠媒體信息能否做成一個大型綜合平臺是值得商榷的。環顧今天市場上最活躍、市值最高的大型互聯網平臺,除了重心在智能傳輸的今日頭條,沒有一家是綜合媒體平臺。即使前期靠媒體內容起家的門戶網站和視頻網站,也都因無法盈利而向其他信息傳播領域拓展,或者乾脆投入BAT的懷抱。所以,我不敢說綜合媒體平臺在信息社會中已經不成立、不需要,但考慮到時間、時機,以及巨大的成本和社會的容納程度,即使人類還需要,她也一定是由少數幾家大型國有媒體參與建設的。而且砸重金從頭建設已不可能,也沒必要。未來很可能採取資質、牌照、內容把控力等要素,通過資本參股的形式,與已經成熟的媒體平臺強強聯合,既保持其市場活力,又不失意識形態的把控。

四、對於絕大多數的省、市、縣媒體和二線媒體,請記住,媒體是人類用來傳播信息的,只要能夠有效傳播信息,它就是媒體。

對於多數媒體來說,我們在完成意識形態領域的任務的前提下,必須迴歸到一個原點,從人性出發,做滿足垂直領域強需求的強應用。它可以是一個APP,也可以是一個小程序,甚至僅僅是一個社交群。至於如何判斷分析強需求,請參考本號刊發的《連賊都下崗了,不懂互聯網沒活路,更別說媒體了!》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能停留在過去傳統媒體膚淺的信息提供者角色,僅限於更新點內容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而是要做媒體與受眾的互動者,受眾活動的組織者;不僅是信息的提供者,更是信息的服務者、甚至是信息所涉及產品的銷售者。在這方面,我特別欣賞暨南大學譚天教授的一句話: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的越有出路!

五、回到原點,用內容重整舊山河,朝天闕!

我們必須看到,阿里已不是一家單純的電商公司,騰訊也不是一家即時通訊的公司,百度、京東、頭條、摩拜等只要他們能在市場上站穩腳,他們也都會利用互聯網在信息傳輸中的便捷性,向對方的領域擴展,最終他們都是以數據為驅動,在帶寬、雲服務、用戶、分發等方面向整個社會(當然包括商業)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基礎設施,他們是電信運營商的物理網的基礎上的,更高級的虛擬運營商。就如同一顆顆擁有無限轉發器的衛星,任何人都可以用它向全世界喊話,也可以聽到全世界的喊話。就其能力而言,他們已經達到了國家工程。儘管我們也許心裡還不服氣,但事實上它們已經得到了國家的認同,請看截圖。

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越有出路

既然如此,我們大多數媒體、媒體人是否還有必要企圖在我們最不擅長的領域去撐起我們坍塌了的渠道和介質這兩個維度?我們是否也可以回到我們擅長的原點,就像當年去租借衛星轉發器,用內容重新撐起我們的生存空間?

今年夏天我在某地講課,一個地方臺的學員告訴我,他們臺對社會的影響力還不如幾個小孩鼓搗的微信公眾號。而我所瞭解到的情況更是如此,全國各地、各領域好的公眾號的收入都超過了千萬。《中國廣播影視》雜誌經辦的公眾號“廣電獨家”的收入幾年前就已超過了千萬。再給大家透露一張私下傳播的信息。

或許,越不像電視臺,越不像媒體,越有出路

我們傳統媒體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有責任,有擔當,也有能力,他們共同的特點是“護犢子”,聽不得別人說傳統媒體不好。他們是與自己的事業共生死的悲壯的勇士,那麼,為什麼不組織身邊有能力、不安於現狀的同事把這樣的內容做起來呢!

別以為與做公眾號的孩子們競爭 “丟份子”,在一個坍塌的家園面前,我們都是難民,退一步,海闊天空。何況所謂的自媒體走到最後都需要完成組織管理的機構化,而在這一點我們有著天然的優勢,甚至還包括社會的信任度以及對社會、政府資源的掌控力。

當然,你也不要以為這就是做個“兩微一端”那麼簡單,它需要多平臺分發,多種記錄(再現)符號的協調運用,複雜的全新互動的運營和盈利模式的探索,並且你不要以收視率為出發點製作、組織內容。它不像電視臺,報社,但它卻是未來的媒體形態。(關於如何做好內容,請參考本刊即將刊發的《掌握新媒體的語言,做成大號,你就是新媒體!》。)

六、上帝關上一扇門,也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新的職業必將產生。

所有行業、職業、工種都是為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而產生的。每次人類的重大技術變革都會興一利必有一弊,都將使人類面臨新問題並催生出新的職業或工種。互聯網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強大的信息交互工具,也使得人類面臨著迄今為止最複雜的信息管理工作。我們都知道民以食為天,其實民也以信息為天。而且相對於食物而言,信息對人類的作用更加迅速,對人類的情緒,特別是群體情緒的影響也最大,而恰恰是非理性的情緒所造成的社會動盪對社會的破壞是無法估量的。因此,如何在信息的自由傳播與有效管控之間取得一個合理的平衡,是全人類面臨的全新課題,這也是國家信息安全委員會得以成立的原因之一。

在人類目前普遍使用的四種記錄(再現)符號中,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其承載的信息量和表達的情緒是非常複雜的,在人工智能尚未達到或超越人類智力水平以前,對於各種內容的有效審核,將催生出一個新的職業。傳統媒體人長期在媒體環境中浸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不是一兩天可以培訓得出來的,我們完全可以把這方面的能力擴大化,成為一省、一市、一縣或某個平臺的審核方,其方法可以是合資、合作、甚至是地方政府委託的職能。至於怎麼稱呼這個職業,就把它交給時間吧。

另外,互聯網上多年來互相詆譭的兩類人群,左派稱對方為“美分”,右派稱對方為“五毛”,其實這種情緒化的表達背後隱藏著巨大的社會需求。由於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快捷,導致傳統媒體對惡意謠言和不良傾向的澄清速度和回應方式都已經嚴重滯後且落後,因此,在網絡環境裡有效地進行輿論引導、回應、討論,也將同樣成為一種社會職業。這些都是傳統媒體人可以選擇的主動降維生存的空間和出發的原點。

七、冷暖自知,自主創業,跳槽離職也是好選項。

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講,每個人因其天資、性格、愛好取向的不同,所經歷教育背景和身處的環境也千差萬別,導致了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職業取向,人們把這一取向稱為“職業錨”。互聯網的這次衝擊恰恰為不同職業錨的人們創造了各自歸隊的環境。長期以來,由於媒體一直處於強勢狀態,導致了許多人是被社會潮流推倒了傳統媒體中,在沒有更好的選擇前,又無法下決心去聽從自己的內心安排。現在,你可以在猴子與大象、靈活與秩序、國企與民企之間做出隨心的選擇了,該走就走,不必猶豫。

當然國企有國企的好處,民企有民企的優點,不意味著離開了傳統媒體就是投降和背叛,也不意味著留在傳統媒體就一定沒有前途。它們也各有自己的頑疾和企業政治。冷暖自知,舒心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