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德操、情怀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种盈利模式!

先把德操、情怀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种盈利模式!

小的时候常偷爷爷的一个轻易不肯借人的刨子玩,他告诉我那是 “小鼻子”的产品,我的家乡,昔日的殖民地大连把日本人称为“小鼻子”,俄国人称为 “大鼻子”。那个刨子好就好在刀刃特别锋利而且不易卷刃,日本的钢在上个世纪初就是出了名的好,而他们的工匠精神也为全世界所称颂。

然而,近日的日本却连连爆出有违工匠精神的丑闻,先是“神户制钢所”伪造钢材指标数据,接着是著名餐厅用低质牛肉冒充优质牛肉,再接下来是三菱汽车燃油效率检测造假,进而是我们大家都看见的把英国人坑惨了的日本地铁……

先把德操、情怀放一放,工匠精神是一种盈利模式!

神户制钢副社长(右)

不排除有些情绪化的中国人故意捏造,用以黑日本人以谋求快感。而且即使确有其事,如果是偶有发生,也有情可原,哪片田里都难免有歪瓜裂枣。但如此大范围频繁出现的诚信丑闻,却不得不让人问一个问题:高度发达的日本的工匠精神哪里去了?不是说日本人的民族性里天生就有追求完美的基因吗?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日本没有发生这些事情以前,这绝对不是一个问题。我一直深信工匠精神是道德、情操范畴的文化心理,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美德,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它产生的社会机理,而现在,我却对工匠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一、工匠精神是一种盈利模式,是一种竞争手段。

神户出事儿的钢铁企业那可不是一般的企业,货真价实的世界500强,凭借着刻苦的钻研和认真细致的研发试验,掌握了大量不同钢材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我爷爷那只刨子说不定用的就是他们产的钢。这种工匠精神带来的成果就是,他们凭借过硬的产品在二战中成了枪炮、战舰的供应商和战后进入全球市场的利器,获得了巨额的回报和企业的壮大。而与此同时的中国,却在钢的产量上苦苦煎熬,甚至新中国还不惜采取精神胜利法的大跃进,大炼钢铁,但所生产的生铁粗钢都是白菜价,真正需要工匠精神才能生产的高价值的各类特种钢几乎是空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标高仅仅160米的大连电视塔的钢材还要从日本进口。

由此可见,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者说是一种盈利模式。通过它可以获得比普通产品高得多的超额回报,进而被个人、企业进行强化和固化,获得更高的回报,形成一个正反馈状态的盈利闭环。

二、没有哪个种族天生就有工匠精神的基因,工匠精神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它必须有利润的“水”来浇灌。

如果我们在世界的范围和近两百年来的时空内复盘人类工匠精神的兴衰与转移,我们就会发现,日本人并没有天生的工匠精神基因,美国人、德国人,还有我们中国人都没有。因为这些国家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不光彩的劣质、低价、山寨史。因此,工匠精神应当属于一种社会文化,当通过工匠精神能够获得超额经济回报时,这种正向积极的文化就会被社会和国家宣扬、倡导,成为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促进整个社会登上新的台阶。

但是,一旦这个正向的可获利的闭环被打破,工匠精神可能就崩溃瓦解见鬼去了。我们再来复盘一下神户制钢所的造假原委:假如他们本着工匠精神,用时间、精力、材料、技术折合成200元的经济成本生产一吨钢,本来可以卖出2000元的好价钱,而此时的中国技术和能力也提高上来了,由于天生劳动力等成本低廉,可以仅用40元就能生产一吨同样质量的钢材,只需卖出400元就能获得同样的利润率,于是中国的钢材很快就充斥市场。此时神户制钢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降价,二是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开发新产品或进一步提高质量。然而,工匠精神是有成本的,此时的日本早已陷入长期的停滞,根本无力进行这样的投入,何况技术、工艺是有瓶颈的,而质量也是有需求上限的。于是,神户制钢所很快被逼到了生存边缘,除了需求量小的特种钢、工具钢尚有优势外,舰船、建筑、铁路等大宗钢材的优势越来越小。我相信日本钢铁公司上上下下在签下虚假的合格证书的时候,长期坚守的工匠精神的心一定在流血,然而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其实,这一幕也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那时候虽然不叫工匠精神,但那之前的中国却是一个充满工匠精神的国家,然而,面对着西洋人的超越也只能望洋兴叹,除了同仁堂(中医没有同类竞争对手)等少数几家,其他的,纺织、陶瓷、家具等等企业或作坊,别说坚守工匠精神,能够造假活下来的都寥寥无几。

三、工匠精神能够存活、生长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工匠精神的存活与生长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环境,失去了合适的社会环境,有了工匠精神也会慢慢枯萎,就像今天的神户制钢,就像晚清的中国企业。

首先,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抽象的情怀、德操,工匠精神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工匠精神需要在时间、人力、材料、技术、工艺、资金等各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打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因此,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根本支撑不到正反馈的盈利闭环的形成。钱、钱、钱!工匠精神是需要钱滴。

第二,匮乏经济中是产生不了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必须产生于整体社会达到一定消费水平。美国的山寨史,日本的山寨史,都是因为当时社会整体经济水平较低,技术工艺能力本来就不够,即使用工匠精神造出高品质的东西,也没有足够的市场,无法获得超额回报,无法覆盖工匠精神的成本,形成盈利闭环。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整个社会都处于贫困状态,社会对产品的需求处于饥渴状态,也同样经历工匠精神斗不过山寨、劣质的阶段。

第三,工匠精神必须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做支撑。没有一定技术积累和储备是不可能拥有工匠精神的,要拥有工匠精神,你得首先是个工匠。

产业从业者的经济实力、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以及社会的技术能力,这三者相互支撑,也相互转化,它们构成了工匠精神生存成长的社会环境。由于这种环境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出现,往往有着周期性的特点,所以,工匠精神的兴起与衰落,也往往成了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识。

四、工匠精神是强势经济和强势技术的社会文化

工匠精神不是某个种族所具有的天性,工匠精神虽然表现为一种正向积极的操守美德,但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盈利模式,竞争手段。工匠精神不会产生于匮乏经济中,它是一个社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积累,在产业从业者的经济实力、社会整体的消费能力、以及社会的技术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业者、消费者、社会(政府)共同推动下,逐渐形成的强势经济和强势技术的社会文化。

今天,我们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把三个工匠精神所需的必要条件凑齐了。因此,现在提倡、推广工匠精神是最好时机,也是必然选择。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工匠精神你也活不下来,就像沙漠环境变成了湿润的粮田,就没有了沙漠植物的生存空间。

去年十一月,我根据当下的国情,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即将进入情怀时代》(点击观看原文 ),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今天,发生在日本的这些事儿,更加证明了我的判断。它让我们更深层地认识情怀,以及情怀的重要表现形式——工匠精神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它的形成规律并有效地驾驭它。

没有工匠精神的国家,就无法实现经济技术的强势,而失去工匠精神的国家,必将走入荒漠化、贫困化。苍天饶过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