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高分攻略:記敘文八種照應方法,爲孩子收藏分享

-1-

記敘文照應方法——伏筆式照應

伏筆式照應,就是在文章的前面為後面設下埋伏的內容。這種照應,有的體現在事物上,有的體現在線索上,有的體現在情節上,用得比較多的是後者。伏筆式照應講究的是“伏”,“伏”的內容設計要服從全文的主要情節,不能旁逸。同時,後文要有對前文“伏”的內容的說明,使“伏”的內容有個圓滿的交代,從而形成前伏後應的密切關係,使文章結構嚴謹。

伏筆式照應既有單一性的,又有多樣性的,前者按一條線索設置伏筆,單線發展,這種照應,比較簡單,讀者容易掌握。後者多方面地設置伏筆,也多方面交代結局,這種照應有一定的難度,讀者不易把握。但用得好,可以增加文章的結構美。

例如,《挺進報》就運用了這種多樣性的伏筆照應。文章開頭提到陳然:“決心學寫仿宋字”,獄中黨組織又指示陳然“心須堅持寫仿宋字”,這兩處都是伏筆,後來,特務們核對許曉軒的筆跡,得出“筆跡相同”的結論,這是對前面兩處伏筆的交代,照應十分嚴密。如果前面沒有那兩處伏筆,這個結論就很難作出。如果硬寫上這個結論,就顯得突兀了,這是第一組伏筆式照應。

又如,陳然被捕前,小心地把掃帚掛在窗外釘子上,這是為什麼呢?後面有照應:市委的同志來了,看到掃帚就立即轉身走了,守候在屋裡的特務們只能枉費心機,這是第二組伏筆式照應。

再如,前面寫黨組織批評陳然寫了報頭,陳然接受了批評,黃顯聲的報紙每天按時退回,鉛筆等工具也都保藏得很好,後面寫敵人搜查時沒有發現任何線索,前後也照應起來,這是第三組伏筆式照應。

再如,前面寫紙條上的消息來源是黃顯聲的報紙,後面寫許曉軒回答消息來自於管理室的報紙,結果,搬來報紙,果然找到了那條消息,這是第四組伏筆式照應。

出自於不同的段落,有事有人也有物,多角度設計,多方面照應,前有伏筆,後有交代,細針密線,關聯緊湊,使全文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文章結構很美。

伏筆式照應的關鍵,是要設計好“伏”。這種“伏”可以是一次,也可以是兩次乃至多次,但交代只有一次。因而待第一次“伏”設計好後,就在考慮怎麼把這次“伏”的內容向前發展,在何處結束這次“伏”,不一定在文章結尾收束。

對前面設計的“伏”,後面一定要有其結果的交代,千萬不能遺忘和疏漏。

-2-

記敘文照應方法——細節式照應

細節照應,就是通過對事物細枝末節和多次描寫而形成的照應,以此來表達感情、寄託思想、表現個性,是一種生命力強、效果上乘、給人們印象深刻的照應方法。細節照應的文字,一般比較簡潔;照應的位置,可以遍及各個段落,開篇收束,承轉圓合,均無不可,十分自由。

細節照應的特點:

一是真實性強,細節照應來自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內容進行提煉強化的結果,給人的感覺是真實可信的,實實在在的。

二是生命力強,這種照應對讀者產生的印象是最為深刻的,即使是一景一物、一招一勢,也會給人永久難忘的印象,因為它特徵鮮明,描寫細緻,貼近生活,耐人尋味。

三是運用頻率不高,因為它與細節描寫不同,具有成套配搭的特點,難以頻繁運用,有時一兩套就足夠了。

細節照應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動作細節,形象細節,景物細節,語言細節,物件細節,服飾細節,情節細節等,現就其中的兩種稍加闡釋,可見一斑。

一是動作細節的照應,就是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細節性動作的描寫,來構成照應關係。動作細節的位置,宜間開一段距離;動作細節的類別,可以是同一動作的重複,也可以是有一定因果、順承等連貫性動作的展示,還可以是有較強對比性動作的環扣。這種照應運用頻率最多,因而在細節照應中佔了很重要的位置。

例如,魯迅先生的小說名篇《孔乙已》中:

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出九文大錢。

他從破衣袋裡

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

這句話先後出自小說第四段和十段,是動作細節描寫,前者體現在一個“排”字上,後者體現在一個“摸”字上,這兩個動作細節,就形成了對比性的照應關係,顯示了孔乙已命運發展的脈絡。

二是物件細節的照應,就是通過對某個物件的細緻描寫和客觀展示,來構成照應關係,物體多以小而平凡的東西為主,主要對人物起襯托作用。例如,蘇聯作家蘇西蒙洛夫的《蠟燭》,就採用了這種細節照應。照應的位置是小說的後半部分,照應的物件是老婦人45年前結婚用的一雙喜燭,而現在她把蠟燭插到了烈士的墳頭上,作者對蠟燭就進行了多次描寫,反覆紛呈,形成細節照應,從而有力的表達了老婦人對烈士的悼念之情。

運用細節照應法在注意兩點:一是細節照應必須真實,至少要符合藝術的真實,因為虛假的細節會損害人物的形象,損害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二是細節照應要融於具體的情境之中,既顯得非常突出,又和諧地融合在一起,這樣的細節的照應,才是成功的。

-3-

記敘文照應方法——分合式照應法

分合照應,就是在行文之中,通過分與合互相關聯而形成的一種照應方法。“分”在文中表現為並列性的內容,並列內容的標誌是可以互換而不影響結構的完整和內容的完備。如寫筆,先寫鋼筆,後寫鉛筆,或者反之,都無不可。“合”在文章中表現為總體性的內容,是對“分”的內容的總領或總收。就分合位置來看,“合”的內容多用於開頭、結尾,“分”的內容幾乎都出現在文章的中部,是主體部分,是內容中最具體的文字。

分合照應的特點,一是規律性強,不管怎樣行文,照應的形式就那麼幾種,雖也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二是依附性強,這種技巧,一般依附於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只要是分合式的文章,必然運用了這種照應方法,它是為內容和結構服務的。

三是嚴整性強,這種技巧,照應比較嚴密,結構比較嚴整,承轉圓合,規範簡明,讀者易於把握要點。

分合照應法中“合”的部分均為概括敘述、總體說明、領起論述的文字;“分”的部分都是具體敘述、詳細說明、分項論證的內容。“分”的內容要在“合”中提到,這樣才能構成分合式照應。

例如,《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記敘文,以寫人為主,照應的形式是“合—分—合”。文章共10個自然節,第一二節是概括介紹,為“合”的文字,體現的語句是“每到星期天,從中午一點到七點,他家一直都有客人來。”有哪些客人來呢?體現“分”的句子有:“第一個來到的往往是伊萬·屠格涅夫”(第三節):“過了一會兒,都德也來了”(第五節);“接著來的是左拉”(第七節)。可見,每兩節寫一個人,又形成“分”的並列性的內容,照應的語句也都在段首,顯得十分明確。最後,九十兩節仍然是“合”:“漸漸地,人越來越多,擠滿了小客廳”;“最後,他的朋友們一個個陸續走了”。以此總收全文,既照應了中間六段的“分”,又照應了開頭兩段的“合”。使文章分合有致,照應十分嚴密。

運用分合照應法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抓大忘小,就是在全文大分合照應的過程中,還要兼顧有的段落裡小分合的照應。二是在分合照應時,要防止重合交叉現象,特別是內容上,“分”的內容一定要是“合”中的一部分,而且“分”的幾個方面也要處於同一層次。

-4-

記敘文照應方法——設懸式照應

設懸式照應,就是在文章的開頭設置懸念,然後將這個懸念不斷推進,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最後釋除懸念,抖開包袱,令人恍然大悟。這些懸念的文字和情節,上掛下連,前照後應,形成了很嚴密的照應關係。

設懸式照應的顯著效果,就是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流連忘返的思想情趣,因為它既是情節的延伸發展,又是結構的前後關聯。設懸式照應主要是從情節上考慮的,因而它與情節的發展、線索的延伸、順序的牽引幾乎是同步的,一致的,有時甚至是合體的。

例如《棗核》,這篇記敘文以“棗核”為題,也以“棗核”為設懸之物。文章一開頭就設置懸念:訪美之前,接到一位同窗的航空信,要我“為他帶幾顆生棗核”,而且是“再三託付”,這是為什麼暱?“我”感到“很蹊蹺”,懸念由此產生。“我”一下車,他就殷切地問棗核“帶來了嗎“,顯得很急切,“我”給他後,他“託在掌心”,顯得很貴重,但沒說明原因,情節又向前推進一步,環扣又緊了一次,照應又嚴密了一層。當“我”問他要棗核的用途時,他卻很神秘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情節又近了一層,環扣又緊了一步。然後,他又向“我”介紹他的住房,介紹他的家庭,介紹他的花園栽種和佈局,指指點點,讓“我”參觀,就是不提“棗核”。這幾段,未明寫棗核,實際上是側面寫棗核,在暗寫棗核,是側面照應,是內容和情節的照應。在懸念多次設置的基礎上,主人公才最後交代要同窗帶棗核的原因,釋除了懸念:“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那顆棗樹。所以託你帶幾顆種籽,試種一下。”原來是這樣的,是他熱愛祖國思戀故鄉的集中表現。最後,用了四段文字,記敘了他在外國對祖國和故鄉依戀的情景和舉動,照應懸念,使懸念的內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擴展和深化。

用作設懸的對象很多,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人,還可以是某句話,某個動作,某個形象特徵,某個細節等。設懸式照應往往要涉及文章的全篇,在運用時要注意三點:一是要掌握設懸的節奏,越向後發展,懸念就越緊,不能有鬆散累贅之感。二是設懸要巧妙新穎,“巧”在懸念產生後不能一覽無餘,看了開頭便知結尾,“新”在懸念一出就能扣住人,不能給人用過之感。三是懸念之處的語句要與開頭設懸的語句大同小異,以達到照應的目的,加深讀者印象。

-5-

記敘文照應方法——題文式照應

題文式照應,就是正中文的詞語與題目中的詞語相同或相近,從而構成照應關係,實際上就是點題。題文中照應的顯著特點,是扣題緊湊,關照嚴密,題能轄文,文不離題,可以避免走題旁逸,加深讀者印象,有力地表達文章的主題。

題文式照應最常見的是題目與文首文尾的照應。文章的開頭要點明題目,文章的結尾要總結全文,也往往要點明題目。這兩處點題照應,是寫記敘文的基本要求。

開頭與結尾點題照應,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題目在開頭或結尾的完整出現,有時單獨列句,有時嵌於句中;二是題目在開頭或結尾的零散出現,或在開頭或在結尾出現題目中的若干關鍵詞語,以達到點題照應的目的。

例如《驛路梨花》,文章照應題目,主要是結尾一段:“我望著這群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 ‘驛落梨花處處開’。”這個結尾的重心是引出詩句,詩句中的前四個字就是本文的題目。可見,這篇文章是以引用為題,結尾點明瞭題目,從而緊扣了文題,強調了主題,韻味無窮,給人留下了不盡的遐想和深刻的印象。

題文式照應不僅開頭結尾與題目相照應,而且也有正文處處都與題目相照應的,這種照應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使文章增色很多,運用時,每寫一段,每寫一處,都要隨時想到題目,能與題目掛聯的,儘量用題目中的詞語表達。

例如《榆錢飯》這篇記敘文,就運用了這種照應方法。文章共32自然段,幾乎段段可見題目的影子,不少段落直接點題,有時點“榆”(5次),有時點“飯”(4次),有時點“榆錢”(15次),有時點“榆錢飯”“(10次),總共點題達34次之多。這樣,處處見題,時時點題,多角度照應,扣題嚴密,文章也結構嚴謹,生動活潑,很有感染力。

題文式照應,運用時要注意兩點:一是不能簡單重複,要多角度多方面地點題,也就是說,完整地點題要少,零散地靈活地點題要多,以增加記敘文照應的生動性。二是點題照應要恰到好處,以達到畫龍點睛、突出文章中心的目的。

-6-

記敘文照應方法——首尾式照應

首尾式照應,就是在文章開頭出現的事物或語句,在文章結尾又再次出現,從而構成首尾呼應的關係,使全文形成一個首尾圓合、嚴密無懈的整體。

首尾式照應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內容上,它可以強調某種思想感情,強化主題意義,加深讀者印象,提高表達效果。二是在結構上,它可以增強文章的完整性和迴環美。

首尾式照應在記敘文中的運用,常見的有兩種情況。

一是運用倒敘方法的記敘文,必然是首尾照應,這種情況最多,也最典型。例如《記一輛紡車》,它運用了倒敘的方法,首尾照應很嚴密。請看首尾兩段的有關內容:

首段:“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後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友,心裡充滿著深切的懷念。”

尾段:“就因為這些,我常常想起那輛紡車。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和戰友,心裡充滿著深切的懷念。圍繞著這種懷念,也想起延安的種種生活。……”

這兩段文字,在內容上、感情上、修辭上、時間上、地點上、表達方式上等方面,幾乎都是相同的,前者放在開頭,領起全篇,造成懸念,揭示主旨,激發讀者閱讀的興趣。後者放在結尾,總結全文,強調中心,回扣文首。這樣,既強調了作者與紡車的密切關係,又深化了紡車的不平凡意義,使文章形成了一個很嚴密的整體。

二是運用順敘方法的記敘文,也有首尾照應的,但沒有運用倒敘方法記敘文的照應那麼周密,那麼嚴整,運用的頻率也不高,難度卻較大,但如果運用得好,會產生別出心裁的效果,例如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用順敘方法寫成的記敘文,其中就運用了這種照應的方法。

先看開頭:“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

再看結尾:“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

這兩段文字的照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情節的照應,即“散步”;二是人物的照應,即“我” 母親、妻子、兒子等祖孫三代四個人。而且,照應的順序很有講究,開頭是“散步”總概,結尾是具體的“散步”;開頭由“我”到“母親”到“妻子”到“兒子”,結尾依然是這樣的安排順序。這樣照應,既有序,又有物,既合理,又嚴密。

首尾式照應是使文章完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運用時,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照應的語句要有所變化,不能簡單重複,否則顯得呆板;二是開頭和結尾的文字,要有明顯的適應性,開頭只能作開頭,結尾只能做結尾,不能互換而用。

-7-

記敘文照應方法——總結式照應

總結式照應,就是在文章有關段落的前面或後面,對上面或下面的內容進行總結或領起。

這種總結總領式的語句或段落,至少出現兩次,而且句式或段落的內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從而形成前後照應的關係,使文章渾然一體。

總結式照應既在內容上歸束上文,領起下文,又在結構上勾連前後,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有的從內容上,逐層引向深入,有的從感情上,依次推向高潮。它在內容上以總結總領為主,在結構上以照應為主。

例如《白楊禮讚》這篇文章,全文共9個自然節,總結式照應主要體現在第4、第6兩節。

第4節:“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

第6節:“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這兩段文字,前者總結是第3節內容,後者總結第5節內容,它們都是一句話,都是獨立成段,二者不僅內容相同,都是說白楊樹的不平凡,都是說白楊樹的評贊,而且句式也都是相同的,都是二重轉折複句,都是判斷句加否定句,實際上,只有兩個詞之差,其餘所用的文字也都是相同的。這樣總結,就構成了明顯的照應關係,使文章前後相聯,彼此關照,避免了鬆散和拖沓,強調了白楊樹的不平凡意義,總結很有深度和力度。

總結式照應的另一種形式,就是體現文章主題思想的語句在文中多次出現,如果出現在開頭,則起領起作用,如果出現在中間或結尾,則起總結作用。這種照應階段性不明顯,但更自由靈活。

《釣勝於魚》這篇以記敘文為主的哲理散文,就採用了這種照應的方法。體現文章主題的語句是“我是為釣,不是為魚”,這個句子在文中完整地出現有兩次,一次是在第6節,二次是在第18節,除此而外還有與之相近的句子,如第10節:“能夠欣賞釣,而不計較魚”;如第17節:“不是為魚的釣者”等。這些語句,有的用於段落的開頭,有的用於段落的結尾,概括領起,總結歸納,前照後應,十分和諧緊湊。

總結式照應有明顯的階段性,階段的體現有兩種形式,一是並列式,像《白楊禮讚》;二是遞進式,如《釣勝於魚》。運用時,要注意文章的發展順序,是並列式還是遞進式。如果是前者,總結的語句可以相同:如果是後者,總結的語句就要稍有變化,要符合遞進的內容特點,還有,總結的語句宜簡不宜詳,以概括為主,表達上一般是議論或抒情。

-8-

記敘文照應方法——因果式照應

因果式照應,就是所記敘的內容前後有因果關係。它具有這樣一些特點:一是具有完整性,即因和果的文字,尤其是“因”,交代得比較詳細,一兩句話不能解決問題,就用整段乃至幾段文字去完成。二是具有重點性,即因與果兩方面的文字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側重,一般情況下,“因”是主要的,要詳細記敘,而“果”是次要的,筆墨不宜多,常以交代性為主要特徵。

因果式照應是十分嚴密的。運用中,它有兩種情形:

一是先果後因,即先交代事情的結果,然後再一步一步說明原因,形成照應,這種照應,先設懸念,後釋懸念,具有倒裝的特點。例如《看戲》就運用了這種照應的方法。文章先說結果:“古樹是靜靜的”,葉子同樣是“靜靜的”,整個劇場“同樣是靜靜的”,天氣悶熱,人擠的很滿,“簡直是一個人海”,這麼多人,為什麼這麼“靜”呢?原來,這裡有一場演出,人民藝術家梅蘭芳將要來這裡表演;然後具體記敘梅蘭芳的出場、演技、形象等。這是第一次因果式照應,以因為主,寫了兩大段,以果為次,僅用了兩小段。第一次“狂暴的掌聲“之後,接著又先交代“果”:“觀眾向著了魔一樣,忽然變得鴉雀無聲”,又靜了下來,靜得出奇,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觀眾“看得入了神”,然後寫戲達到了頂點,記敘的高潮也達到了頂點,原因的交代十分清楚細緻。這是第二次困果式照應,仍以因為主,用了一大段,以果為次,僅寫了一句話。可見,這種因果式照應抓住了重點,關照嚴密,有明顯懸念,可增加閱讀情趣,增強表達效果。

二是先因後果,即按人們正常的邏輯思維順序,順向成文,從因到果,自然發展。但同樣以因為主,以果為次。例如《老山界》這篇記敘文,就是先寫翻越老山界的原因和經過,包括瑤家歇腳,山腰露宿,到達山頂等。然後交代結果:“我們完成了任務,把一個堅強的意志灌輸到整個縱隊每個人心中,飢餓、疲勞甚至受傷的痛苦都被這個意志給克服了。難翻的老山界被我們這樣笨重的隊伍戰勝了。”這個結果,主要是體現在 “完成了” “克服了”“戰勝了”三個動詞上,既是前文原因過程的自然歸結,又是本文故事情節的自然發展,還點明瞭題目。這種照應,緊湊和諧,使讀者易於把握文脈。

因果式照應主要是從內容上來考慮的,其難度,顯然要比語句式照應大一些,運用時,要重點在“因”上多下功夫。原因的交代和敘述屬於鋪墊性文字,要寫得充分實在,合乎情理,還要自然,有了這個前提和基礎,結果的交代才有依據,才令人可信,才有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