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難吃?難看?難種植?

白靈菇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菇體潔白如玉,形態優雅,味道鮮美,有“素鮑魚”的美名,在2002年到2008年應該是白靈菇種植的高峰期,當年白靈菇作為食用菌界的新秀,可謂眾星捧月,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為什麼到現在生產規模越來越小,是白靈菇不好吃、不好看、價格高?還是難種植?我看都不是,下面我想談一談澤海菌業作為一個白靈菇老種植戶的感想。

一、白靈菇目前的商品形態太過單一。白靈菇目前仍然是以一個大單片、手掌型的形態進入市場,為什麼叫白靈菇,意思就是這種蘑菇的形態像白色的靈芝一樣美麗,這給不少消費者造成一個錯覺,認為白靈菇一長出來就是這樣漂亮,如果真是這樣,白靈菇的管理倒是簡單了。實際上白靈菇的管理是比較複雜的,要經過發菌、後熟、催蕾、疏蕾、控溫、控光、調葉片等工序,最後才長成現在的商品模樣,稍有不慎,子實體就會變形,成為所謂的二級菇、三級菇,嚴重影響白靈菇的價格。白靈菇的技術較難掌握,也是許多企業和種植戶現在不想涉足的主要原因。

白靈菇難吃?難看?難種植?

食用菌終端產品決定食用菌生產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商品形態單一,市場必然單一,銷售渠道也就單一,如果要把白靈菇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最終進入市場的產品形態必須所創新。這一點,海鮮菇的生產就很值得我們學習,實際上海鮮菇和白玉菇、蟹味菇等就是一個相似品種,只是形態略有差異,現在無論產量和銷量都很大,生產效益也是客觀的。下面設想3個白靈菇的商品形態以供參考:

1、試產棍棒型白靈菇。白靈菇的菌肉脆嫩,極少有纖維,菌柄根部的風味也非常鮮美,美味程度是杏鮑菇遠遠不能比擬的,所以是不是可以設想一下,生產棍棒型的白靈菇,名字也可以改一下,那麼白色棍棒型的白靈菇應該可以填補一個空白,現在很多生產杏鮑菇和金針菇的工廠化企業都可以生產,需要做的僅僅是技術細節的一個小小的改動而已;

2、試產白玉菇、海鮮菇形狀的白靈菇。白靈菇開始出菇現蕾時,會像平菇、杏鮑菇一樣成叢出菇,如果完全不進行疏蕾管理,適度控氧控光,即可長成美麗的叢生白靈菇,可以杜絕疏蕾時的產量浪費,產量更高,用工更少,技術更簡單,其風味也比白玉菇要強得多,如果再獨創一個響亮的品牌,市場暢銷應是必然,很多蟹味菇的工廠化企業都可以試驗。在2004年春節期間,因工人放假,菇園彩風所在的壽光食用菌研究所試驗基地有一棚約4萬袋白靈菇開始出菇,為了省工,省卻了疏蕾環節,專門生產腿長蓋圓叢生白靈菇,結果長出的白靈菇形態依然受到部分客商的歡迎,這說明,這個設想是可行的;

白靈菇難吃?難看?難種植?

3、生產平菇形態的葉片層疊式白靈菇。這種形態的白靈菇我認為也很容易生產,從事過白靈菇生產的朋友都知道,這種形態是很容易管理的,只需將白靈菇的生產工藝和平菇的生產工藝結合即可,至於採收後要成朵銷售還是小單片(像秀珍菇一樣)銷售,那就是企業自己的事情了。

白靈菇難吃?難看?難種植?

二、目前白靈菇的菌種選育技術滯後

。白靈菇是正宗的國產品種,原來大部分的菌株是依靠野外採集,在白靈菇的種植高峰期,很多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推出了很多白靈菇的優秀菌株,這些優秀菌株對當時的白靈菇生產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近十年來白靈菇的生產規模日漸萎縮,白靈菇育種的熱情也漸漸冷卻了,優良菌株的選育滯後,從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白靈菇的擴大發展。針對白靈菇的菌種情況,菇園彩風認為,各工廠化白靈菇生產企業,應該加大高產早熟白靈菇菌株的研發力度,同各知名科研院所、食用菌育種專家緊密協作,力爭在現有菌種資源的基礎上,選育出產量高、後熟期短、出菇快、形態好的白靈菇新菌株,取代現在的低產菌株,這是白靈菇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白靈菇難吃?難看?難種植?

三、目前的白靈菇生產技術工藝函待升級。應該是從2000年前後,北京的玉雪阿魏菇公司工廠化生產白靈菇開始,一直到現在,澤海菌業認為,白靈菇的工廠化生產工藝應該還是不算成熟,完全程序化的生產工藝並沒有總結形成,也許已經有了但還處於保密階段,不過要想達到像金針菇、蟹味菇、杏鮑菇等“一張圖紙走遍天下”的生產工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白靈菇生產技術人員的不斷總結、試驗和探索,在菌種選育、技術工藝、生產環境、模式改進等方面還要下很大的功夫。

我相信,只要我們一直在努力,白靈菇的發展前景仍然是廣闊的,它的未來會像它的名字一樣熠熠生輝,充滿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