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昔,我攸县始祖德安主簿孟辉公,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 年),参照先贤子

谌公所撰《仿宗法说》而写宗谱《源流综述》,从时间上看,攸县宗谱所载的《仿

宗法说》应是萍北、醴陵、岳阳、修水等地的范本,也就是原始版本。

国风|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修水族谱前言

由此而来就引发了我荣氏有南北两派之争,起初我也深以为然,并数次于江

西上栗聚会时提及。今承国伟宗亲之力,得网络快捷之便,通过拜学诸彦有关荣

氏的论述,才不至一叶障目,细究之后,乃知这原本就属臆说。

所谓南派,主要指萍北泰公系,其后各支都以息好公为第一世祖,似乎与汶

上尊荣旂为第一世祖(北派)不一致,其实从整体架构来说,没有区别。不信请

看:

按《仿宗法说》“仲献生二子,子明讳诚,襄公二年请命天王,敕封思慎大

夫,寿八十殁,葬鲁地长勺;幼子起期,宣圣尊之。诚生三子,长曰旂,鲁大夫;

次曰神,袭父爵,寿四十九殁,葬郕埠;三曰祐,字驾鹅,鲁大夫成伯也。事详

春秋。神生驾武,封锡御大夫,寿六十八卒,葬郕埠。驾武生庄,袭锡御大夫。

旂生安武,安武生藏,藏生子光,哀公十七年,敬王命出师,封都护尉,寿六十

九卒,葬乘坵。子一曰勉励,赐镇上谷祖墓,居虎北口,寿六十卒,葬虎北口。

生子罗璧,寿七十卒,葬上谷府后泷山。生子二,曰居庸,曰虎北,盖以所居之

地而名也。”

即有如下世系:

息好——辰申——敏季(荣黄)

—敖季——侨如——仲献——荣诚——荣旂——安武——

—荣神——驾武——

—驾鹅

—启期

安武——荣藏——子光——勉励——罗壁(萍北各支皆由此出)

驾武——荣庄(以后无记载)

息好和息如皆为鲁隐公姬息之弟,息如即荣叔。

我们以此与汶上对照得:

荣叔(姬姓改荣姓)迁鲁,其后<楚之荣黄(敏季)、鲁之驾鹅文献无徵其

详>不能随意排列,故只好以嗣出孔子弟子,朝封厌次候,先贤子祺为第一世祖。

荣叔、荣黄、驾鹅、启期等概不列入。可见汶上荣氏后人也同样是荣旂的子孙,

与我萍北乃源出一脉是也。

从世系架构看,汶上如果也以荣叔为第一世祖,则与我攸县族谱所载无异。

但因荣黄、驾鹅、启期诸公辈分不明,才以荣旂为第一世祖纪之。反倒是我攸县

族谱将他们一并收入其中,才出现驾鹅从政时,荣旂尚未出生,却成了荣旂三弟

的笑话。二者相较,汶上族谱在这方面,还是严谨可信些。

再者,第一世祖一般要选名气及影响力较大的祖先为之。如孔子其先祖几代

在司马迁《史记》里都有所载,但孔氏修谱却尊其为第一世祖,而不是其先辈诸

彦之一?皆因事同此理,人同此心使然。荣旂在孔门众徒中,名气虽不及曾子、

颜子等,但也封侯配庙。而息好、息如,正如安徽安庆八修主编荣慎学教授所说:

“在《四库全书》中的《春秋大事表》分卷里,怎么也查不出鲁隐公姬息还有同

父异母的息好、息如兄弟俩。

又,我攸县谱所载,子谌是进善公的孙子,德达公的儿子,建绪(东房)的

爷爷,世居金华。

国风|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四川字辈

萍北则视,子谌为进善公的曾孙,長亭的孙子,建绪的儿子,世居金华。

这问题就来了,今天的我们却在《北史》里查到,子谌公是北平无终人,北

魏兵部尚书荣权的儿子,建绪的弟弟。

还有,同为萍北后裔,醴陵光绪二年修谱时,主修锡勋公撰《荣氏受姓源流

考》,对《仿宗法说》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锡勋公在文中指出:“昔秦并天下设

为三十六郡,汉兴渐复开置增至百余郡,后代食邑就封及姓氏郡望,皆本于此。

查旧乘所载,息好公生于春秋之初,而妫州、居庸、上谷皆后代分置地名,岂春

秋时已有此州郡?而后代开置改建,或因前朝之旧名欤?

旧乘又载,息好公世居上谷,殁藏岐山,六传而至与驾鹅公,二十四传至广

公,余案家语弟子解:荣旂字子祺,鲁人也。左传杜注:荣驾鹅,鲁大夫也。汉

书列传:谷梁之学,惟鲁荣广授焉。是数公者,皆世居鲁国。上谷本冀州疆域,

岐山实雍州旧封,与东鲁相距千里之遥,而后代子孙仍复有迁居宗国,能溯分封

之旧者欤?

旧乘还以毗公为建绪之子列为两代,与隋书列为兄弟大相径庭,岂国史不可

徵,而家史反可徵乎?自应遵隋书更正,庶不失为谱。

在人物传记中,还批注:建绪,字东房,初为始、洪二州剌史。配纪氏,生

毗,字子谌。官隋尚书令,殿中侍御史。今考隋唐列传,建绪与毗公为兄弟,俱

有事迹昭垂史乘。且旧谱所载毗公传,猬杂支离,漫无体例,益不足徵信矣。然,

旧谱流传如此之类,不一而足,自始迁以下年代,事实方可献徵文确符实,后世

明达,必当有以辨之”。

国风|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汶上世系图

如此可徵,所谓的子谌公之作《仿宗法说》,完全是后人盗其名而撰的伪说。

究其精神实质,乃不能正确对待和厘清历史与情感的关系,为了敬宗收族,提高

家族荣誉感,一味恣意杜撰,乱攀前贤,以至妄托大德,遗讥他姓。

洪峰卷来,难免夹杂污粒;大江东去,亦或裹走金沙。主流支节,休戚攸关,

我攸县老谱所载虽有不当之处,也不可说朗若眉列,更不可夸口完美无缺。然,

瑕不掩瑜,自萍北始迁祖泰公立派而后(四十五代),皆有稽可查,由此而溯,

则大多乏献可徵。即便如此,也实属我等一大幸事。

我等今后,应以锡勋公为鉴。达观全局,求同存异,详察权衡去伪存真,小

心求证不负后人。只有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不参杂任何的感情因素;有敢于

跟先贤叫板,对自己纠错的勇气;再加上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我有理由相信,

我荣氏的家族文化,一定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令人欣慰的是夫子(荣玮)、挺

进、荣松、慎学、国伟……等一批贤达,已先人在做,这就是我等希望所在。

国风|荣氏世系演变之我见

荣玮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