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宇文少横,一位我认识的最低调的666影评人

关于《我不是药神》我觉得他的这篇文章写的很好

有空大家可以多多关注他~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풍문으로 들었소

장기하와 얼굴들 - 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 OST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当现实事件就在身边发生时,我们到底在寄希望于改编电影做些什么?

从《嘉年华》上映恰巧遭遇“红黄蓝”事件开始,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始终也没得出个能说服自己的结论,而现在,《我不是药神》再一次把它甩到我的面前。如果说我们对那些真实发生的事件都仅仅只是喜怒哀乐悲而后翻页的话(事实也大抵如此),那么把事实改编成故事后,就会有变化吗?如果有,等于我们在否认现实本身的意义,如果没有,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情感被消费得有些廉价?而无论有或没有,似乎都在暗示同一个结论——我们拒绝真实,我们拥抱虚伪。

所有改编真实事件的电影,都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在我有限的观影量里,通常它们或者选择“重新表彰”来再度确认并强化现实的意义,如《聚焦》《华盛顿邮报》等,或者选择深入个体审视内心以展现批判和思考,如《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每分钟120击》等,还有更为特殊的韩国社运题材电影,它们利用电影的媒体功能引发全民讨论,甚至通过电影直接改变现实。

《我不是药神》选择做成了类型片,然而商业类型片的本质是“创造一个具有真实表象的幻觉世界”,喜剧、动作等类型元素的加入很大程度上消减了事件本身的真实和严肃性,转移了问题的焦点,二者天然就是相互冲突的。它最适合对标的显然是韩影,但韩影是通过尺度提升批判力度来缓解这份冲突的,《我不是药神》则碍于尴尬的审查尺度并没有太多选择,于是在一开始就被动的走向了某种“真实的表象”,并尽力通过旁敲侧击来点出问题实质。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对比“陆勇案”,《我不是药神》做了两个影响很大的类型化改编,一是患病的陆勇被改成了没有患病的小商家,结局自然也就相应的从被关135天后撤回起诉改成了判刑5年,二是把“买药问题”置换成了“卖药问题”。

当“为什么买药”变成了“为什么卖药”,这个故事原本最核心的矛盾——“买药”所带出的法理与伦理的复杂冲突及其背后的体制问题——被隐于暗处,主角程勇(徐峥 饰)在“卖药”的“法”与“义”之间挣扎转换成了新的核心矛盾,做就是违法,不做就是弃义,几乎是被道德绑架。类似的状况,我们在武侠片和英雄片里见过太多,我脑海里几乎立刻就浮现出徐克《三少爷的剑》里村民指责谢晓峰的场景。豆瓣友邻“黑狗成”也说到“本片的故事驱动复制自香港电影”,这种说法我是赞同的,尤其当考虑到剧本为程勇最终转变赋予的主导动机是曾经一起奋斗的朋友亡故。核心矛盾的解决诉诸“旁人道德(正义感、善良)”只是表象,如黑狗成所言“只反映在个别几场戏”,主要“还是类似于兄弟情”。《我不是药神》还是习惯性地依靠英雄式人物的偶然出现,把问题的解决交给“个人道德”,而非“程序正义”,但我们都明白,这并不足够可靠。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在当前环境下,不得不说这是相当聪明的改动,不仅商业性和戏剧冲突得到增强,更重要的是,本来必须要触碰的那根悬在头上的敏感审查线也可以避过了。但仔细想来却也相当吊诡,因为“陆勇案”于情于理于法都得到了良性解决,甚至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疗体制改革,在这种事实前提下,我们还是要采取这种降格改编才能安全审查,可以说是非常有“天朝特色”了——要想批判现实,得先模糊现实。

即便脱离“真实事件”的前提来看,《我不是药神》依然存在不少优化空间。最大的问题还是核心矛盾置换后的处理方法,被迫放弃“买药”行为具备的天然道德优势和内含的合法性,但又必须祛除“卖药”行为的利益性,于是,诉诸于“旁人道德(正义感、善良)”这种理想化的手段几乎成了唯一解决方案,可是影片仍然只按照一般的类型片编剧技巧和叙事节奏按部就班流水供应人物转变的外在情节(比如三段无效追车戏里最刻意的黄毛车祸,就是典型的不太必要但为了主角还是要的情节),而没有深挖出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情感震撼的内在动因,这无疑伤害了故事的可信度、主题表达和情绪感染力。因此,尽管它做到了华语类型片里难得一见的叙事成熟度和节奏感,处处合情合理,也只能称得上中规中矩。

《我不是药神》背后:比电影更复杂的现实

《我不是药神》肯定不是“陆勇案”最好的呈现方式,却是当前最可行的方式,它甚至可以作为国产现实主义电影与审查博弈的一种改编范本。只是,我们实在太饥渴了!我们看了太多韩国印度所谓的“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太想要一部自己的这样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适时出现,也由此被附加了太多情感宣泄和现实意义,获得了超过其作品质量的高口碑。

我并不是在否定《我不是药神》的意义,它有着国产电影中久违的批判现实主义,也有着远超几篇“10万+”媒体稿的宣传流量,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不是药神》越着重展现个人的神性光辉,就愈发衬托出个人努力的杯水车薪,问题的实质也便呼之欲出。它或许避重就轻,但至少没有避而不谈,在这个层面上,我认为它的出现还是十分必要且具有相当分量的。

当然了,如果你没有这么多瞎JB想,《我不是药神》还是一部值得进影院一看的电影,而且,我们也需要更多这样的国产电影,毕竟,我们实在太饥渴了,先要吃饱,才能想吃好。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最终等来属于自己的、真正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