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文| 头文字G

前几天,《创造101》的导师胡彦斌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即将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新生的好消息,随后从《创造101》“毕业”的孟美岐为胡彦斌送上祝贺和生日祝福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他的感谢。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选秀结束后,“像朋友一样相处”似乎成为现在选秀节目之外 “师生关系”的主题。然而围绕国产选秀节目模式的改变,在国内选秀15年间选秀“师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过去,在选秀节目里,点评者和表演者分别被称为评委、选手,而现在则说导师、学员,前者“亲和力”不足,后者平等性有余。如果将国产选秀走过的15年分为3个阶段,那么对应着每个阶段节目形态的变化也有相应的挑选者与被挑选者关系的变化。

以“超女”“快男”为代表的1.0时代重视挑选,为市场选出合适的人才;以“好声音”为代表的2.0时代则有了导师学员互选,公平性得到了增强,而到了以“偶练”“创造101”为代表的3.0时代,则有了养成的概念。 边选边培养的选秀规则的背后是市场竞争变激烈的本质体现,也是国产选秀综艺变化的一个重点侧写。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而与此同时,从选秀综艺里走出来的选手们,在当下也承担起了选秀节目导师的重任,在与选手进行多样的互动中,通过多维度的考察,为市场筛选出符合当下审美价值观的偶像们。

1.0时代:只挑选,“少培养”

【代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

2004年,由《超级女声》在国内引发的“选秀”概念当时引起了一定范围的注意,而到了2005年,选秀的概念得到发酵后,选秀一时间成为全民娱乐的焦点。那时,选秀还只是停留在“选”的阶段。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从海选到20进10,10进8……再到全国总决赛,所用到的方式几乎是“选手表演、评委点评”的简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评委与选手之间也因为这一简单的节目模式而并没有过多互动,即便节目的冠军之夜,也只是循规蹈矩的走完一系列赛程安排,一切简单、快速且干脆。

节目之内,评委起到的作用基本是“就事论事”,彼此可互动的内容也有限,而偶有超出点评之外的举动和过激言论,也会被用来当做节目的噱头,最终赢得关注度的并非节目和选手而是评委。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节目之外,选手们想获得好成绩和进军好名次,除了粉丝的短信投票外,只有靠自己摸索和练习,换言之,评委在节目之外几乎不会对选手的练习有过多的培训。

另外,从评委和选手这样的名称上,也能看到处于萌芽阶段选秀在对待挑选者和被选者的关系上持有的还是谨慎严肃的态度。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这一时期,评委与选手的关系一方面受到选秀节目模式有待进一步研发的影响,也就是简单的节目模式能带给彼此的互动性并不多,节目专注的是“选“而对选之外的事关照并不多;另一方面,评委和学员的关系受到乐坛“老带新”的传统观念影响,前辈的权威性在这层关系中占了主导,“青歌赛“如此,“超女”“快男”亦如此。

2.0时代:导师学员互选

【代表:《中国好声音》《中国新歌声》等】

在国内选秀经过七年之痒后,《中国好声音》的异军突起赢得了收视率也获得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节目学员与导师互选的音乐节目在国内也成为了“超女”“快男”之后,一种新型的选秀节目。

除了导师不能“以貌取人”只能“以声取人”外,更重要的是这一类节目在评委与选手的关系上有了进一步的改变。首先,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名称的更改,不再称评委和选手,取而代之的是导师和学员的说法。其次,导师与学员的关系也成为了节目模式革新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早期的选秀节目中,评委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选手晋级除了要表现优秀外还需要“投其所好”,面对评委的毒舌也只是选择接受,在整个环节中处于被动。 这种被动的情况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改变:化被动为主动。节目中,评委成了导师,选手成了学员,这样赋予了参与者更多平等权,而没有了以前被评为“凌驾”的感觉。

另外,选手也拥有了可以与导师互选的权利。四位导师同时转身选择参与者,参与者拥有反选权,可以选择其中一位作为自己的导师。为了中意的将参与者招致麾下,此时导师们就得通过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能力吸引参与者,这些不同以往的电视节目制作的程序设计,都使得选秀节目本该拥有的公平性、亲民性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更为重要的是,节目打造出来的导师与学员间这种平等师生关系,也使得参与者与评价者能够形成一个整体,彼此间的纽带不在被割裂,互动性得到了增强。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导师、学员互选成功后,节目之外,导师会对学员进行专业的执导,将学员的特点发挥最大,将其短板想办法弥补;而在比赛时,导师也会成为战队的军师,选择更为合适的人选与其他导师战队的学员应战PK,一个学员代表着导师也代表着一整个战队,有种“一荣俱荣”的既视感。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在这个时期,选秀节目的玩法在变多样的同时,评委和选手变身为导师和学员的做法也是使得节目变得更加亲民化和有代入感。

3.0时代:从挑到教,从选到带

【代表:《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偶像练习生》《创造101》《明日之子2》等】

在选秀综艺走到第十四个年头时,韩国流行的偶像养成类选秀成了国内在找寻此类综艺新出口时的专宠。尤其是在今年,随着《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样两档节目的热播,养成类选秀成为时下最为热门的节目形式。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节目中,除了有学员之间一言不合就开始battle的冲突外,更有导师从评委到艺术课教师再到学员朋友等三重身份转变的表现,导师和学员的关系也随着导师身份的转变而发生着变化,这点也是节目模式革新的一种体现。

例如,在《创造101》里,张杰、陈嘉桦、胡彦斌、罗志祥、王一博五位导师和女团发起人黄子韬不仅要在节目中选出符合出道条件的女孩,更要在每期展示训练成果前,给予这些选手艺术课程的指导;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节目之外,他们又变成这些心怀梦想的学员们做人做事的开蒙者,教他们在娱乐圈的生存法则,让这种选秀不再是一种一锤定音的挑选,而是一种不断成长的展现;将日常生活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移植到节目中,对应到导师和学员的关系上,也显得节目亲民无距离感;而学员与导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小摩擦小冲突,又会使得节目更具真实感。

另外,从选秀节目走出来的明星偶像们,也尝试经历了从学员到导师变化,试图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和对市场的观察,去选择时下粉丝青睐的偶像。比如,《明日之子》第二季的导师李宇春和华晨宇,两者均来自过内选秀综艺的引领者,既有从普通人到选秀冠军的经历,也有入行数年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这样一档选秀节目里担任导师,也能更多的赢得从学员到观众的信赖;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在人人追求事事平等的今天,导师与学员趋于平等化的关系,也使得学员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关注,毕竟平等化能带来与导师更多的互动机会,进而关注度也自然会得到相应提升,这对于节目和学员的宣传都是利好。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有意思的是,华晨宇作为李宇春当评委的2013年《快乐男声》的选手,可以说是被李宇春“选”出来的冠军,导师与选手学员同在一档新节目里担任选秀导师,“学员”会比“导师”要求更严、审美更独特吗?值得期待。

可以明确的是从2003年到2018年,十五年间,选秀主战场从电视转向视频网站的同时,导师邀请套路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功能优先转变成流量优先,然后再是功能优先。这一变化也意味着吸引观众的不仅仅只是节目形式和内容了,偶像型导师在节目中的表现以及他们与学员的互动也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着观众对一档节目的评判。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导师与学员的关系作为艺人经纪、粉丝经济等娱乐产业链上的关键,的确已经成为打造新人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选择,和成为塑造明星事业版图的重要路径。

当8090后选秀明星已经进入导师席位时,证明了中国选秀综艺迎来了一个很微妙的结构性变化:这批导师挑选出来的“明日之子”们,将是比他们更加年轻的一代;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选秀又将迎来新局面:一批批95后00后偶像,正在制造中……

深度|中国选秀十五年之导师变迁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