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阅读丨倾听丨领悟--(二)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携一抹阳光,

刻成书签,

照亮曾经打动我们的文字。

阅读,倾听,领悟

继续……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拥抱生活

王珊

关于惊喜与惊吓

当她以执剑人的身份面对那个遥远的世界时,与罗辑不同,她没感觉到这是一场生死决斗,只感觉这是一盘棋,她平静地在棋盘前坐下,想好了各种开局,假设了对方的各种棋路并一一想好应对的方法,她准备用一生的时间下这盘棋。但对方没有移动一枚棋子,而是抓起棋盘向她劈头盖脸砸过来。

----刘慈欣《三体》

《三体》中这一段话我非常喜欢,作者对场景的描述非常生动,很搞笑,特别有画面感,笑过之后也让我想到,这说的不就是生活本身么?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我们喜欢做计划,希望能提前规划好自已的成长路线、生活轨迹、职业发展,但生活却总会给我们意外,或是意外的惊喜,或是意外的惊吓。

我们设计好的武功招式往往没有用武之地,有时候我准备了金钟罩,可生活并不跟我来硬的,人家上来了一个化骨绵掌,我立马傻了;

我潜心修练一阳指,人家派个雷神拎个锤子,上来就给我砸地里去了,我根本没有伸出手指的机会;

有时候面对困境,我们如临大敌,最后却柳暗花明,一切问题突然就迎刃而解了;

有时候我们正在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却不知即将到来的是狂风、巨浪和海啸。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预测,到处充满挑战,也时时都有奇迹。

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心事,可烦心事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么?

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接纳全部生活,享受那些生活中的美好,也要努力拥抱那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毕竟,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是生活给我们最大的馈赠。

而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幸运或不幸,我有另一段话选自《新世界》与大家分享“

生命总是为你提供对你意识的进化最有帮助的经验,你怎么知道这是你需要的经验呢?因为这就是此刻你正在经历的。

所以,无论我们正在经历什么,不要抗拒,这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

就请尽情拥抱它吧。

直击心灵的风筝

曲锐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关于勇气与忠诚

《追风筝的人》作者是卡勒德·胡赛尼,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涉及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主人公阿米尔生活在阿富汗一个富足的家庭里,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有一个同样从小失去了母亲但情同手足的仆人哈桑。哈桑对阿米尔忠心耿耿,他信任并包容着阿米尔的一切。

在阿富汗,一直都有赛风筝的传统,那些被击落的风筝被看作是胜利者的奖赏。哈桑聪明机灵,是个追风筝的能手。某年的一次比赛,阿米尔成了冠军,哈桑为小主人去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可这次哈桑迟迟没有回来。

阿米尔在找到哈桑的那一刻惊呆了,几个曾经找过阿米尔麻烦的坏孩子逼迫他拿出风筝,势单力薄的哈桑因此遭受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耻辱!

而即使这样,他忠诚地保护好那只被击落的风筝。站在巷口的阿米尔全部看在了眼里,可是,他却没有勇气上前制止!

那次事件之后,阿米尔内心就开始被羞愧与痛苦所折磨,这样的感觉一直把他压不过气来,最终他在父亲面前撒谎说哈桑是小偷,让父亲把他赶走了。

几年之后,直到父亲去世后的某一天,阿米尔意外得知哈桑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

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在战乱中死去,阿米尔找到他留下的孩子,他带着这个小侄儿,决定替哈桑承担做父亲的责任。

这本书看完后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忠诚、善良、担当,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追赶。

这本书同时也传递这样一个思想:珍惜爱,珍惜和平。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战争导致贫穷,导致政权的动荡,治安的恶劣,人们没有机会接受更多心灵上的熏陶。

而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让我们珍惜和平,珍惜生活,珍惜当下,不虚度光阴。作为青年人,我们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实现自己的青春梦,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岁月之“梦”

粘晓巍

关于平淡与珍惜

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他没有力量说话,还强睁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会时,他问我还做梦不做。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我们仨》杨绛

看到这里,是我第一次流泪,就那么坐在班车上。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第402期>「新·动态」阅读·倾听·领悟(二)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时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终于将这个温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的前两部分,写的是“梦”。

这第一个梦里,“我”梦见钟书自顾撇我而去。于是醒来时便向他埋怨,钟书只是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于是钟书似乎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个长达万里的梦。

这第二个“梦”里,便是“我” 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我”惶恐地走在人生的驿道上。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人心绪难平。

看到第三部分,我所感动的已不是初读时对“梦”的不解,而是从心底慢慢滋生的温暖气息。看这匹配的学术夫妻和他们聪明刚直的爱女,从英国到法国,从上海到北京,一路走来尽管坎坷,可都凭着那一股顽固的呆气一步步挺了过来。

他们好像总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乐趣来,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

他们一个人要扮演多个角色,爸爸在学术上是老师是巨人,在生活中却和女儿是兄弟甚至只是弟弟。妈妈总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可还是会半夜怕鬼怕的要死,只有女儿在才敢走夜路。

他们不求名份不求富贵,他们拥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过最艰难的社会压力,他们有的只是学术上的钻研和追求,甚至还略带呆板之气。可他们就是这样,走过了普通却又不平凡的63年。

看书中平淡的字字句句所蹦出的美好,虽然会感动会流泪,可是我知道,杨绛先生“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领悟得清。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读书的魅力,

在于沉浸后的忘我。

未完,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