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國務院原參事王卓然先生

原籍撫順的我國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宣傳家、

九三學社創始人之一、國務院原參事王卓然先生

。王卓然是一位為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和富強做出了卓越貢獻的愛國人士

附:畢生奮鬥為強國——記撫順教育家、宣傳家、社會會動家、愛國民主人士、原國務院參事王卓然

一個民族的優秀分子是當這個民族面臨危亡時,能將自己的全部智慧、精力甚至是生命毫無保留地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事業上;是用知識的力量喚醒民眾,努力擺脫貧窮落後,走向興盛富強上。由撫順走出去的王卓然就是這樣的優秀分子,他為實現強國夢發奮讀書,嘔心育人;他為使世界廣泛瞭解中國,遍歷歐美宣介中國歷史文化;他為驅除外辱,參與發起組織,辦報辦刊,救助同胞;他為建立新中國,奔走呼號,反對內戰,爭取民主;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殫精竭慮,為興邦強國極力付出,獻計出力,即使遭受迫害、身陷囹圄也矢志不改。他的愛國作為贏得了各界的廣泛讚譽,研究東北抗戰史的人將他列為“東北救亡七傑”之一,《中國近現代人物》等多部大型典籍將他收入其中,稱他為“教育家、宣傳家、社會活動家”,他是遼寧人民的驕傲,更是撫順人的驕傲。

宣介中國的演說家

王卓然於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撫順北郊(今順城區河北鄉)的蓮島灣村,系獨生子,兒時曾放過豬。1905年日俄戰爭時,兇殘的日軍誣其父王鎮偷了他們一匹走失的軍馬,將其綁在馬尾上拖出三四里,險喪其命,後失馬自回,才饒過他。經數月調治其父方愈,此事在幼小的王卓然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後來他上私塾、上小學,接受了新知識,特別是在千金寨看到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欺侮和壓榨,他逐漸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欺受辱的道理,也逐漸樹立了教育救國、科技強國的思想。帶著這種理想,1911年他由撫順縣第一兩等小學堂(現撫順城一校)考入了奉天兩級師範,其間結識了閻寶航、盧廣績、王化一、杜重遠、高崇民和張學良,成為摯友。1919年又考入北京師範高等專修科,成為中國最早自己培養的16名教育研究生之一。在校期間,他有幸與陶行知等人陪同來華的世界著名實用主義教育家孟祿到中國9省130多所大中小學校參觀調查,其後,他著有《中國教育之一瞥》,此為最早介紹中國教育情況、探索中國教育出路的書,在當時中國教育界的影響既廣且深。1922年夏,他從北京高師畢業回奉天任省教育廳視學,參與舉辦千餘人參加的全省暑期教育研習會,他主講教育哲學。1923年秋,王卓然獲官費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留學,攻讀教育管理。為了獲取生活費,他打多種工,倍嘗艱辛,後來採取演講的形式,到美國各地宣傳、介紹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佔、掠奪,提醒世人警惕日本的侵略野心。1927年秋,他又到英法德等歐洲國家進行這樣的演講。他的演講使西方國家的民眾增加了對中國的瞭解,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斯諾就是聽了他的講演對中國產生興趣,漂洋過海,來中國工作的。

教育救國的踐行者

早在陪同孟祿參觀調查中國教育情況時,王卓然就訪問過中共領導人陳獨秀,聆聽過他對教育的宏論。陳獨秀強調,要改造中國貧弱的面貌必須靠社會主義、靠教育,這使王卓然深受啟發。出國前他曾任奉天省教育廳視學,他經常深入到各縣推動辦學,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留學回國後,他擔任東北大學教育學院負責人,發起成立助學基金會,四處募集資金,幫助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他還從自己的薪水中每月拿出一百元現大洋資助困難學生。“九一八”事變後,王卓然在身兼數職的情況下,又臨危受命,出任遷至北平的東北大學秘書長、代校長,面對資金奇缺、校舍分散、國民黨反動派極力破壞等複雜、困難的局面,他苦苦支撐著辦學。為了把學生培養成抗日救亡、復土還鄉的骨幹,他力排眾議,設立邊政系,開辦俄文班和日文班,他還加強對學生的軍事訓練,力使學生成為文武雙全的優秀人才。後來,許多學生走上革命道路,有的犧牲了生命,有的成為新中國的高級幹部或將軍。

抗日救亡的宣傳家

“九一八”後,大批東北人流亡進關,為了抗擊日軍、救助難民,王卓然、閻寶航、高崇民等一批東北愛國人士在北平成立了“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他被選為核心領導人之一。該會用各種形式組織、領導義勇軍,使義勇軍迅速壯大,有力地打擊、阻止了日軍的侵略。為了鼓動民眾抗日,王卓然建議創辦報紙,並親自擔任《覆巢》報(後改為《東方快報》)、《外交月報》社長。由於兩報旗幟鮮明地宣傳抗戰,成為北平發行量最大的報紙。1932年9月,日軍在撫順製造了平頂山慘案,出於故鄉人的特殊感情,王卓然派人潛入撫順,瞭解事件真相,然後將此報告給他的同學、中國駐國聯代表顧維鈞,顧據此在國聯會議上揭露日本暴行,呼籲國際上制裁日本。王卓然還主編抗戰叢書40多本及《外交大辭典》,這是中國有史以來首部外交方面的大型工具書。他幫助其好友埃德加.斯諾到延安等陝北紅區採訪,支持其長子王福時翻譯斯諾採訪延安的手稿,幫助出版了《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後又支持王福時陪同斯諾夫人海倫採訪延安。在延安他採訪了毛澤東、朱德等多位中共高層領導人,回京後,他連續40多天在《東方快報》發表《陝北歸來》訪問記。這是當時國統區最為詳細介紹延安軍民情況的報紙,他們極大地滿足了國統區民眾對延安情況瞭解的需求,使報紙銷售量急劇攀升。王福時還在《救國時報》等外國的華文報紙上發表介紹延安文章。這些書報中眾多介紹延安、介紹中共抗日主張的文章,被國內多家報刊轉載,在京、津、滬、漢等大城市影響很大,使許多愛國青年、進步學生奔赴延安。據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統計,僅1938年5月至8月三個月間就有2288人奔赴延安,使抗日隊伍進一步壯大。

張學良的親信幕僚與文膽

早在1916年王卓然在奉天讀書時就與張學良結識並漸成摯友,1928年8月,他留學歸來,主持東北軍政的張學良求賢若渴,即請王卓然擔任東北大學教育學院負責人、東三省長官公署顧問和自己子女的家庭教師。王卓然才華卓具,見解超群,深得張學良的信賴,逐漸成為他的核心幕僚和文膽。為了振興東北,王卓然建議改造兵工廠為生產農具和修配汽車的工廠,以利發展經濟;裁撤軍政冗員,精兵簡政,減輕百姓負擔。他還力助張學良易幟,與國民政府實現統一。

1929年10月末,王卓然與閻寶航等受張學良派遣去日本京都參加太平洋問題國交會。會上,他們散發《田中奏摺》,揭露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野心,使日本代表松岡洋右等人狼狽不堪,大長了中國人的志氣。熱河失守後,王卓然用苦肉計說服張學良戒毒,實施時,他日夜守候,直至張完成戒毒,成為新人。“西安事變”後,王卓然立即指示《東方快報》報道事變真相,介紹張的八項主張。得知張送蔣去南京,他料定張此去凶多吉少,即連夜撰寫《張學良到底是個怎樣人》一書,並以最快速度印出,廣為散發,努力營造有利於張的輿論氛圍。他還親去南京找宋子文等友人營救張,他還不顧長途顛簸去探視囚禁在浙江奉化的張學良,又按其囑託去西安做東北軍上層軍官的團結工作,此間,王卓然結識了周恩來,並漸成知己。在其後的歲月中,王卓然為恢復張的自由不懈努力,直至生命的終結。

民主建國的倡導者

抗戰勝利後,總部設在重慶的東北救亡總會完成使命,王卓然擔任社長的《反攻》停刊。但這之前王卓然就參加了科學民主座談會,後更名為九三學社。1946年5月4日,王卓然與許德珩、褚輔成、張西曼、梁希等教育、科技界著名人士發起成立了九三學社,被選為該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早在1938年國民參政會設立之初,他就被選為參政員,會上他多次提出主張抗戰、懲治漢奸、釋放政治犯、釋放張學良、制止官僚腐敗等提案,被國民黨高層斥為共產黨的代言人。抗戰即將勝利時,王卓然就與閻寶航等人成立東北政治建設協會,對抗戰勝利後的東北如何實現民主政治進行研究設計,周恩來、董必武經常參加他們的研討。針對國民黨反動派欲發動內戰的陰謀與行徑,王卓然又積極參加反戰籲和的和平建國運動。他提出“現地停戰,恢復交通,維持現狀,進行整編”的主張,得到周恩來的贊成,卻遭到蔣介石的反對。他見和平無望,便於1946年7月返回瀋陽。

新中國對日貿易的開拓者

回到百孔千瘡的瀋陽,為了生計,王卓然開辦了中國國際興業公司,但受國民黨的刁難,經營活動舉步維艱。9月,他參加瀋陽市商會會員大會被選為商會委員,1947年末,他受東北商界的委派去日本為駐日代表,他是戰後中日貿易的第一人,廣受日本工商界的歡迎。經過多方努力,他與日方簽訂了出口桐油、皮革,進口紗錠、馬口鐵的合同。為了保證信譽,在新中國已經成立的情況下,他費盡周折,履行了合同,按時按數交貨提貨,成為新中國首位與日本進行貿易的開拓者。他結識了日本通產省大臣高崎達之助,且友情日密。他寫信給周總理,請求回國工作,周希望他繼續留日,為新中國對日貿易盡力。他從日本進口的馬口鐵是新中國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王卓然為新中國發展建設所進行的經貿活動被臺灣駐日代表所嫉恨,他們欲置他於死地。1951年5月,王卓然在高崎達之助的幫助下返回祖國,5個月後,他致長信給高崎達之助,熱情地介紹新中國的巨大變化,希望他做日本高層的工作,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後來高崎先生多次率團訪華,還參加了萬隆會議,與周恩來相識併成為好友,為發展中日經貿、政治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發展建設的積極參與者

王卓然回國後,在津、京創辦了多所幼兒園、少年科普館,為青少年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還多次向故鄉蓮島灣捐款贈物、捐贈圖書,幫助發展文化教育事業。1955年,周總理親自安排他擔任國務院參事,行政為6級(正省),以後他滿懷信心地為新中國而工作。他每年列席全國的兩會,每次他都就科技、教育等領域的問題提交提案,提出改進、發展的建議,他還經常深入到工廠、農村、學校等基層單位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他還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推動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每年勞動節、國慶節的慶祝活動,他都被安排上天 安 門觀禮臺觀看遊行。

1968年3月,他因“東北幫叛黨集團成員”這一莫須有罪名被捕入秦城監獄,關押了4年。在獄中,他堅持進行文字改革的研究。1972年5月因病出獄,其後他為恢復張學良的自由進行多方努力,1975年1月31日因病在京逝世,終年82歲。1979年8月15日國務院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其召開了追悼會。不久,他的子女將其部分骨灰送回故鄉安葬,1995年張學良將軍為其墓題寫了碑名(此為世界僅有的張學良親筆題寫的墓碑)1997年他的子女根據他的遺囑,捐資30多萬元為故鄉建成圖書館,呂正操將軍題寫了館名。現在,河北鄉佳化學校、蓮島灣村都有王卓然生平事蹟展室,這成為撫順的愛國主義教育重要場所,其墓也常有市民前往瞻仰,他的事蹟和精神已成為激勵故鄉人民努力奮鬥,建設富饒、美麗撫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7日,作者:王太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