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仰慕已久。

一、好故事,会给人强烈震撼,让你在一个又一个意外里恍然大悟。

前半部分,并不是很吸引我。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去判断,总觉冗长,乏味,只是个孩童小小的争宠心理。这无非是一个赎罪的故事。事实也的确是个赎罪的故事。

小说引人入胜的地方,在后半部分。时不时地,抖出一个包袱,与前半部分来呼应,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其精彩程度,远远超出了想像。

一个富家子和一个私生子原来是兄弟的故事,不止赎罪,又饱含了最真实的情感。

在战争,宗教的背景下,这个故事显出其独特性,残酷性,以及真情实意性。

看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好莱坞大片,过瘾,舒畅,滋养心灵。

这本书的结构合理,逻辑性强。前半部分所有的描述,所有委屈,疑惑,在后半部分里,一一解开,当一个又一个原委说出来时,原来如此就强烈吸引了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二、命运的奇特性在于——阶层。

命运很奇怪。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将会深深地影响着他的行为。这个故事里,最伟大的事情是当事人——阿米尔的父亲,阿里,阿里的老婆,直到死,都把哈桑是私生子的事情隐瞒。

在他们的心里,秘密真的就是秘密,直到老死,都是一个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秘密。就算自己做错,也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去生活,感念生活强加于自己身上的罪,并不寻求解脱或者做些什么。

阿米尔的父亲前半生在最大限度地保留颜面,而后半生,则完全在遗憾里,顾全阿米尔了。其实从一开始,他还是做出了选择,那就是尊从现状,不改变,保全做为少爷的阿米尔。全部的人,都在把真像隐瞒,都接受命运的安排,负荷着沉重的包袱,在艰难生活。我在想,假如不是最后哈桑夫妇出事,留下小小孩童索拉博无所依附,拉辛汗也不会再联络阿米尔,这将会是两兄弟,两个种族彻底分离的故事。

父亲一直处在矛盾之中,所以他对阿米尔的冷漠以及对哈桑的疼爱,很令人费解,也让儿子很受伤。

阿米尔的父亲拥有阿里全部的忠心和爱,直至死亡,都不曾把秘密说出。我们无法剖析他的心理,他碍于颜面,也羞于种族,源于报恩。即使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给哈桑最大限度的父爱,我们依然看到,那个冰冷而残酷的社会阶层。

阿里同样教育出的哈桑,又全心全意忠心耿耿地对待阿米尔,他们本性里的善良,忠厚,坦然接受命运,也会令到我们心碎。他们本可以一直跟着阿米尔的父亲,但因为阿米尔的愧疚,他们选择离开,毅然决然地独自过活。卑微之下的善良,忠厚,种族,社会动荡之下的无所安生,令到生活困苦贫穷。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三、社会背景之下,对人性的考验。

命运对哈桑极的不公,更大一部分,源于战乱,和种族仇恨。

哈桑卑微又贫困地生活,直到因乱世毙了命。这种戛然而止令人惊叹,悲伤,又强有力地把这罪恶直指战争。

哈桑的儿子,如同一簇微弱的烛光,照亮了阿米尔,他的人性在复苏。在战争的背景下,呵护这微弱的光,就显得尤为艰难。所以阿米尔历经重重艰难险阻,险象环生,致自己的命运不顾,救得他来。如果说前半生是哈桑在不知兄弟之情地对阿米尔好,后半生里,他则是为了哈桑尽力救赎,以呼应那份兄弟之情。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四、好的故事如同一座桥,连接着作者和读者。

所以,讲故事,合情合理,逻辑性,背景,这些构成了故事的基本。如何把故事讲好,构思和结构,又是另一个范畴内的重要内容。再加上对文字运用自如的驾驭能力,是能够把一个故事讲到惊心动魄又精彩万分。

这个故事在作者巧妙构思之下,在那个战火纷飞,种族纷争的时代前景之下,就显示出太多神奇,未知的,新鲜的异域风情。重重波折之后,打动人,吸引人,直击心灵,堪称一个精彩绝仑的好故事。

所以,人是有天然的共性,情感特征。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始终对于美好的事物抱以向往与追求,对战争及种族纷争控拆和抗争,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打通了整个世界的联接,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宣扬情感,痛斥战争。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娓娓道来,一个悲情故事——《追风筝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