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回應時代的中國周邊學?強調整體性、兼容性和開放性

如何發展回應時代的中國周邊學?強調整體性、兼容性和開放性

周邊地區是中國強大起來的重要依託,時代的需求正呼喚“中國周邊學”這一新學科的誕生和發展。6月23日,中國周邊學研究和新學科建設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在與會學者的思想碰撞中,有關中國周邊學的時代使命、學科內涵、理論體系、核心議題、研究內容等諸多基礎性問題的討論被引向縱深。

  •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導向

任何一門學科的產生和發展都起源於時代的需求。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表示,中國周邊學提出與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是,解決中國“強起來”後對周邊地區的應對方略,回答“強起來”的中國將如何與周邊國家友好相處、合作共贏,建設中國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衛華看來,“中國對周邊研究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在更好理解周邊各國的基礎上,打造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周邊命運共同體。這與歷史上以及當前某些國家所進行的完全以本國利益為目的的區域研究有著本質的區別”。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仇發華認為,命運共同體概念是在中國周邊外交中提出的,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應從中國周邊起步。打造中國周邊學要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理論基礎,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導向。“要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條件、歷史經驗以及實現路徑上凝聚議題,拓展研究視域。”

  • 創建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理論

中國周邊學要成其為“學”,就不能僅僅滿足於在經驗層面對現實問題進行描述和回應,而應在概念化和理論化上作出實質性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周邊外交理論體系。

石源華表示,中國周邊學並非為歷史上的“封貢體系學”,也有別於西方別有用心人士所渲染和一些周邊國家人士所擔心的“中國中心主義”,而是在總結和吸收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東方國際關係理論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創建符合時代需求和民族特點的中國特色新理論。例如,在經濟層面,要致力於破除舊地緣政治經濟理論和舊全球化範式,總結和闡釋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下“一帶一路”建設的經驗和規律;在安全層面,要致力於破除西方的“同盟體系論”和“零和博弈論”,進一步闡釋和論證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

上海外國語大學絲路戰略研究所所長馬麗蓉認為,中國周邊學只有從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構建入手,才有可能助力“一帶一路”軟力量建設,真正實現中國周邊研究質的飛躍,為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提供有力和有效的學術支撐。她建議,對古代中國的絲路外交、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人民外交”與新時代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的理念及實踐,作出跨時空、多學科的深度案例分析,力求對與絲路有關的中國周邊外交的產生與發展、特徵與規律、內涵與外延、政策與制度、原則與立場等,進行追根溯源的實證性研究,為構建中國特色周邊外交理論提供歷史經驗與現實佐證。

  • 形成多學科交叉的立體體系

周邊問題的複雜性與綜合性,決定了中國周邊學必須體現兼容性和開放性的特色。山東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楊魯慧認為,中國周邊學需要堅持全維度、跨領域的研究視野。從歷史到現實、從政治到經濟、從軍事到文化、從硬實力到軟實力、從戰略到戰術、從官方到民間、從單一到多元、從國別到區域、從傳統安全到非傳統安全、從陸權到海權,努力做到研究領域廣泛、視野全面、內容立體、成果過硬。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奉林強調整體性思維在構建中國周邊學中的重要性。他說,在研究周邊國家時,必須把中國與周邊國家看作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既看到它們之間的差異性,也要看到它們多樣性的統一。這就要求中國周邊學改變我國學界過去對周邊國家歷史縱向發展關注更多、對國家間橫向聯繫關注較少的不平衡現象,加強國家間的橫向聯繫研究,從單一的國別研究走向對周邊國家的整體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大國關係研究室主任鍾飛騰建議,構建中國周邊學還應開拓研究周邊國家國內政治經濟與對華關係的聯繫機制。事實上,中國周邊國家中,政治制度、民族構成、經濟發展階段以及資源稟賦差異極大,適合作為比較研究的對象。“未來立足於周邊國家國內政經發展,形成豐富的比較案例數據庫是一個發展方向。”

此次會議由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復旦大學分中心、復旦大學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研究中心主辦。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