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辽宁最早的电影院——营口座

电影是个舶来品,1895年底在法国巴黎正式诞生,很快传播到了全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业开始传入中国东北。1906年,营口出现了辽宁历史上的第一家电影院。

当时,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进入营口的日本人迅速增加。日本人本着“永久居住精神”,在营口市区东部开辟了新市街,建立了警务署、旅店、学校、医院、公园、妓院和电影院。

1925年出版的《营口的现势》第55页记载:1906年,“营口座……电影首发,日本人设立”。营口座由日本营口军政署开设,位于“千代田街”,内设专门放映电影的电影馆,除了供日本侨民娱乐外,也面向中国人营业。《辽宁省志·文化志》将营口座认定为“辽宁最早的电影院”,是一座“面向中国人开放的电影馆”,具有文化渗透的作用。

几年后,营口的中国人开始陆续引进电影,开设影院。1909年4月14日《盛京时报》报道:永世街东有裕仙茶园,自国制(笔者注,即慈禧、光绪的国变期)后迄未开演,近有某甲运到法国竞光电戏,业已租妥该址,于夜晚开演,商民乘隙当争往观,以拓眼界矣。”这是营口国人最早放映电影的记录。次年,营口永发茶园、小红楼庆升茶园陆续开演电影。

电影在营口地区的出现,促进了电影广告的宣传。《营口电影志》记载,当时的《营商日报》“以大量版面刊登各种广告,因此电影演出场次及影片的宣传常见诸报端”。此外,便是在各热闹街口张贴广告——电影海报了,“遇到有新奇影片,便乘马车边奏乐边散发传单”。

由于时代久远,“营口座”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随着日本军政统治时代的结束以及日本人主要开发目标转向旅顺、大连,营口居留的日本人数量逐步减少,营口座随之逐渐萎缩。不过,这座电影院依然存在了数十年之久。

1920年统计,东北各大主要城市有上演戏剧和放映电影的影剧院36所,其中营口3所:营口座,建筑面积809平方米,1920年营业日数48天,观众7615人,收入6660元;营口裕仙茶园,面积673平方米,营业日数240天,观众75575人,收入18980元;电影馆,面积280平方米,营业日数168天,观众45000人,收入4655元。

辽宁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编纂的《辽宁电影发行放映纪事》显示,1928年时,营口座依然存在。当年9月1日,还上演了《张大帅画片》电影。

“九一八”事变后,营口座成为彻头彻尾的文化侵略工具,为日伪势力粉饰侵略、愚弄中国人民服务。1931年9月,日本满铁摄影班拍摄了日军侵占东北以及伪满洲国建国情况的影片,10月份在各地电影院上映。营口座放映的影片包括《九一八事变真相》《满蒙与日本》《李顿卿调查团的动静》《满洲建国的雄姿》《毅然承认》《春风十里》等。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逐步深入,日伪势力在营口、大石桥、盖平等地频繁放映电影。1932年3月下旬,伪奉天省电影放映班来营口、盖平,放映“建国宣传、卫生宣传”。6月20日,伪营口教育局在小红楼天成舞台免费举办“市民慰安电影”。1934年,日伪势力借助庙会之机进行愚民宣传,5月18日—21日,楞严寺庙会期间进行夜间放映电影。6月8日—10日,伪满洲协和会营口支部在西大庙庙会期间,在小红楼天成舞台放映电影。1935年,伪满“全国”共有日本人经营的电影院42座,营口仅有营口座1家,系统为“松竹、新兴”,装置“不定”,有时播放有声电影,有时播放无声电影。1935年5月15日,伪营口县公署为“皇帝陛下访日”举行大会,晚间放映访日活动电影。1937年8月23日—24日,营口放映“华北战斗实况”。1944年,“满洲映画协会”再次对电影放映场所进行统计,其中营口的“日常设映画馆”只剩公会堂1家,定员900人,所在地“入船町2-19号”,馆主支配人为西田利。这说明,此时营口座已经不复存在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人开设的电影院也走向终结。

营口解放后,经济逐步复苏,社会秩序恢复正常。新中国成立前后,营口只有营口电影院(1953年更名为营口人民电影院)一家坚持正常放映。

时光荏苒,营口首次播放电影已经过去了100多年,电影放映事业发展也进入了全新时代。最初的它不过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今天,真正恢复了电影艺术的本来功能,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