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爲何三讓天下? 他是怎麼死的?

王增軍0628

正所謂皇權之下無親情,皇位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以至於父子、兄弟之間因爭位而互殘的事件,在史書當中屢屢出現。然而在歷史上卻有位奇人,視皇位為包袱,曾經三度將其讓出,著實令人覺得不可思議。此人,便是唐睿宗李旦。


嗣聖元年(684年),因不滿母后的專政,登基才55天的中宗李顯便被廢黜,與韋皇后一起被遠流到房州。中宗下臺後,武則天考慮到稱帝的時機不成熟,便將小兒子李旦扶上臺,是為唐睿宗。李旦雖然登上帝位,但局面依然是“換湯不換藥”,朝政大權仍掌握在母后的手中,他不過是個傀儡而已。



不僅如此,當上皇帝之後的李旦,人身受到最大程度的限制,不僅不能隨意出入宮廷,甚至在皇宮中也不能自由行動,一舉一動全被母親嚴密監控,儼然就是個“至尊囚徒”(“政事決於太后,居睿宗於別殿,不得有所預。”見《資治通鑑·唐紀十九》)。皇帝做到這個份兒上,心理承受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睿宗上臺後,武則天加緊篡位謀國的步伐,對於反對她的皇室成員、公卿百官,其處理手段都是簡單一個字:殺!在這段時間,武則天對政敵的剷除一刻也沒有停歇過,一大批皇室成員和賢臣名將都成了她的刀下之鬼,直殺得人頭滾滾、天下鉗口,才算是安心。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認為大局已定,便授意佞臣傅遊藝等人上書言符瑞,鼓吹變易國號。此後,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紛紛跟進,乃至天下僧尼、道士們也參與進來,眾口一詞地要求武則天“順天應民”、登基建國。睿宗深知無力迴天,索性順水推舟,也加入勸進隊伍中,請求讓位並改姓武。此即睿宗第一次讓位。



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數,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


武則天稱帝后,感覺兒子很識時務,便封他做皇嗣,預備百年之後依然會把皇位還給他。然而在執政的晚期,武則天卻在輔臣狄仁傑、張柬之等人的勸說下,將廢帝李顯召回京師,有意重新立他為儲君。



李旦很清楚哥哥得到大部分朝臣的擁護,如果自己佔據著儲君之位不肯放手,恐怕將來會遭遇不測。於是在聖曆元年(698年),李旦將儲君之位讓與李顯,就此也讓出了“準”皇帝的位子。此即睿宗第二次讓位(“戊子,廬陵王至神都…皇嗣固請遜位於廬陵王,太后許之。九月壬申,立廬陵王哲為皇太子,複名顯。”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使武則天退位,並扶立太子李顯為帝。李顯復辟後,感激於弟弟李旦當年讓位的“義舉”,便加封他為安國相王,又想立他為皇太弟。然而李旦深知韋皇后、安樂公主權力慾極重,根本容不得自己佔據高位,於是便婉拒中宗好意,躲在家中靜觀時局。



韋皇后、安樂公主在中宗朝干預朝政,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不僅如此,韋氏大權在握後,竟又做起女皇的美夢來,為此不惜聯合女兒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幼兒李重茂為帝,自己垂簾聽政。正當天下靜待“武則天二號”產生之際,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即“千古一帝”唐玄宗)與姑媽太平公主聯合發難,捕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並扶立李旦重新登基,時在景雲元年(710年)。


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妹妹太平公主把持朝政,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矛盾日漸加深。李旦性格柔順、優柔寡斷,本來就不是個做皇帝的料,如今見妹妹與兒子勢若水火,心中憂慮不已,索性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藉口彗星出現,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此即睿宗第三次讓位(“壬辰,制傳位於太子,太子上表固辭。八月,庚子,玄宗即位,尊睿宗為太上皇。”見《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



然而睿宗此舉非但沒有消弭矛盾,反而更加激化太平公主、唐玄宗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一年後的“先天政變”,並以公主及其黨羽覆滅為告終。太平公主死後,睿宗正式歸政於玄宗,並退居百福殿以頤養天年。開元四年(716年)六月,睿宗李旦駕崩,終年五十五歲,死後葬於橋陵。隨著李旦的離世,這位曾三度讓位的傳奇皇帝就此謝幕。


史料來源:《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


文史磚家

唐睿宗李旦與其說是三讓天下,不如說是無奈的退而復立、三起三落。


唐睿宗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則天和李治的第四子個親生兒子,唐中宗李顯的同母弟。李旦前後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餘,但真正掌權僅有兩年,稱太上皇四年。李旦前兩次讓天下都是受其母武則天操控,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最後一次讓天下是自己做主,讓給了兒子李隆基,自己安心做太上皇去了。具體過程如下:

嗣聖元年(684年),李治駕崩,李顯繼位。後李顯欲為其岳父謀官職,惹惱了武則天,隨後武則天廢剛繼位55天的李顯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皇帝,這是李旦第一次稱帝。但大權武則天抓住不放,並臨朝稱制,裁決一切政事。李旦實際就是個傀儡皇帝。


期間有個小插曲,凌煙閣24功臣之一的徐茂公(李世積)的孫子徐敬業多管閒事,他不滿意武則天奪了李顯和李旦的皇權,對李顯、李旦抱有同情心。英國公徐敬業於是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為其做《討武檄文》,大話吹的山響,但反武大軍一擊就潰,武則天派三十萬大軍鎮壓揚州叛亂,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則天下詔,表示要還政於皇帝。李旦知道這是母后在試探於他,便數次上表,極力推辭,請求母后繼續臨朝。武則天遂順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請求,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這是李旦言不由衷的讓治理天下的大權。

垂拱四年(688年),武氏家族人們製造武則天稱帝前的徵兆,李旦作為皇帝,對母親的行為不敢反對,李氏家族的人們稍有反對,武則天便大開殺戒,李唐宗室幾乎被殺戮殆盡,這時的武則天才是真正意義的皇帝。

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在狄仁傑、王方慶等大臣的勸說下,決定將政權歸還給李氏。要歸還大權,還得交給最早的廢帝李顯。她命人前往房州,將廬陵王李顯接回洛陽。李旦十分識趣,數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於李顯。是年九月,武則天覆立李顯為皇太子,次年,李旦被複封為相王。這是李旦第一次退位。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年老病危,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人發動神龍政變,誅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及武氏家族人員。逼武則天禪位於李顯,是為唐中宗。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韋皇后立16歲溫王李重茂為皇帝,韋后打算就是立個傀儡皇帝,然後她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攝政。韋皇后準備效法武則天,篡奪唐室江山。當時,李旦作為皇帝李重茂的叔父,被拜為太尉,與妹妹太平公主成為韋后奪位的主要障礙。韋黨決意將二人置於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則在京師暗中招攬豪傑,與姑姑太平公主密謀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韋氏一黨,因懼禍將韋氏陰謀密報給李隆基。六月二十日,李隆基搶先發動兵變,殺死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黨羽,而後迎李旦入宮輔佐李重茂。當時,李隆基被拜為宰相,進封平王,並統率萬騎禁軍,控制了皇城內外。李重茂迫於形勢,主動請求讓位於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極力推辭,後聽從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勸說,接受了李重茂的讓位。這是李旦第二次即位為帝。當時,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則是嫡長子,都有被立為太子的資格。李旦為此猶豫不決。李成器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主動辭讓太子之位。李旦遂立李隆基為皇太子。

過了不久,李旦把皇帝位禪讓給兒子李隆基,自己安心做太上皇了。

期間有個小插曲,李隆基的姑姑太平公主想掌控大權,欲廢李隆基另立傀儡皇帝,李隆基果斷誅殺姑姑太平公主,把屬於他的大權奪了回來。

開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終年五十五歲。

(文/秉燭讀春秋,👍點關注。)


秉燭讀春秋

李旦三讓天下,有其主觀上的性格原因。他性格恬靜、禮讓,但是無論什麼性格的人都不會心甘情願的讓出天下。所以客觀原因是非常重要的。李旦主觀上是不願意把天下拱手讓人的,這個從三讓天下的過程中就可以得到答案。

一讓母親:

李旦作為武則天的小兒子,有機會登基稱帝,本身就說明他生活在一個政治動盪的環境。當時的政治強人武則天,正在醞釀一件前無古人的大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而且目前為止也後無來者。在李旦榮登九五之前,李旦的哥哥李顯是當時的皇帝,因為一句氣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因此雖然李旦當上了皇帝,但是他自己心裡清楚這並不是一件好事,自己距離權利中心越近就越危險。李旦登基之後,並沒有實權,武則天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

當時的武則天已經開始籌備稱帝,在平定了徐敬業的叛亂之後。武則天及其稱帝的支持者感覺到時機成熟,於是一次次大規模的請願活動隆重登場。先是官員請願,再後來老百姓開始請願。數萬人集結起來,要求武則天順天應民、登基稱帝。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旦怎麼可能繼續安安穩穩的當這個皇帝呢?再不表態,那就是不識時務了。李旦可能軟弱,但並不遲鈍。他及時的做出了反應,加入了請願的隊伍。於是武則天終於創造了歷史,登基稱帝,改唐為周。

二讓兄長:

武則天晚年,在傳位給李家還是武家的問題上搖擺不定。經過多年的抉擇,最後決心傳位給李唐宗室。但是她並沒有立李旦為太子,而是召回了李旦的哥哥廬陵王李顯。武則天一共有四子,長子李弘病死,次子李賢被武則天所殺。如今剩下可以傳位的就是李顯和李旦。李旦被廢之後,當了十多年的皇嗣,並不是太子。此時武則天迎接李顯回朝,李旦當然坐不住了。他深知自己母親武則天的政治手腕,既然母親有意傳位給哥哥,那自己就主動點吧,這也是他自保的明智之舉。於是李旦主動上表,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

三讓兒子: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稱帝,韋皇后專權。在李顯病死(一說被韋皇后毒死)之後,韋皇后立少帝李重茂為皇帝,繼續專權,其效仿武則天的野心暴露無遺。於是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和李旦的妹妹太平公主,瞞著李旦發動了政變,殺死了韋皇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政變成功後,擁立李旦為皇帝。李旦登基,封李隆基為太子。李旦雖然當上了皇帝,可他這個皇帝做的並不心安。當初發動政變的時候,沒他什麼事。政變成功了,他做了皇帝。於是軍國大事,必要求文武大臣要先請示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權利慾望很強,當發現李隆基是一個強權太子之後,開始處心積慮的想要廢掉太子。李旦雖然文弱,卻很有智慧。一方面,他希望利用妹妹太平公主平衡太子的力量,好讓自己這個皇帝做的安穩。另一方面,為了李唐王朝統治的穩固和天下的安定,他總是在關鍵的時候出手,確保太子地位的穩固。最後他不惜再次讓位,三讓天下。但是這一次,他雖然讓李隆基當了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是軍國大事和三品及以上級別官員的任免還是自己說了算,相當於讓位不讓權。後來,李旦甚至產生了要換掉李隆基的想法。無奈李隆基再一次發動政變,處死了太平公主,當上了名副其實的皇帝。李旦不得已開始了真正的太上皇生活。這第三次讓位,李旦所處的環境並沒有那麼險惡,於是他讓的就不那麼徹底,這就表明了他是喜歡權利、喜歡天下的。但他深知自己沒有能力搞政治鬥爭,玩不過別人。為了安全,捨不得也得舍啊!

綜上所述,李旦三讓天下,實屬無奈之舉,並非心甘情願。李旦並不是政治強人,即不善於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運籌帷幄、剪除異己;也不能帶領百官勵精圖治、開創盛世。但卻很善於忍讓自保。並且在處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爭鬥的問題上,表現出了政治智慧和責任,為李唐王朝的發展,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做出了貢獻和犧牲,給個三星中評吧。

最後,唐睿宗李旦病死,算死壽終正寢。


九兩無路

唐睿宗李旦生性恬淡機警,不貪慕權勢,有“三讓天下”的美譽,這是他明哲保身的大智慧,也充分說明他的清心寡慾。其廟號“睿宗”可以說是對他的一個得體的概括。

第一讓,武則天在載初元年(689)開始使用自己的新名字“曌”,發佈的詔書也因避諱改稱“制書”。處於政治波瀾中心的李旦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並懇請賜自己姓武。李旦此舉當非出於本意,卻使武則天改唐為周有了一個迴旋餘地,這也使得李旦得保平安。

第二讓,聖曆元年(698),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召回。睿宗“數稱病不朝,請讓位於中宗”,李旦稱病只是給自己躲避政治風雲找的藉口,他認為自己年幼,不願意陷入和皇兄中宗李顯爭帝位的政治較量之中。

第三讓,唐隆元年(710),中宗李顯已死,“唐隆政變”後,睿宗即位,深陷兒子李隆基與妹妹太平公主的鬥爭旋渦,恬淡的李旦索性就把政變有功的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僅僅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

縱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是兄弟情深;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睿宗三讓天下,均能保障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這種智慧連宋代大儒司馬光也肯定地說:“李旦性格寬厚恭謹,安恬好讓,所以經過武則天、韋后這一段唐王朝混亂的時期,竟然得以安全,實在是令人佩服。”

上圖唐橋陵

李旦晚年退居百福殿,頤養天年。開元四年(716)在百福殿病逝,享年五十五歲,同年十月葬於橋陵。


古道犀風

很簡單,形勢所迫,不得不做。

武則天要做皇帝,兒子只是傀儡,不讓就得死。

武則天要完蛋了,按照皇位順序,本來就應該是哥哥唐中宗李顯做。李顯的呼聲最高,支持的大臣多,勢力大。

李隆基發動政變,把太平公主給殺了。這個時候,太子其實就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聰明人,就自覺點讓位,安享晚年。

李顯李旦兩兄弟,因武則天太強勢,所以性格都比較柔弱,這也是他們得以活下來的原因。同時,也說明他們扛不住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