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东汉末年,朝政崩乱,群雄四起,逐鹿天下。经过激烈的兼并战争后。曹操吞并北方,孙权盘踞江东,势力强盛。刘备作为帝室后裔,志在兴复汉室,无奈时运不济,自起兵以来,穷困潦倒,寄人篱下。好在刘备能礼贤下士,施行仁德,虽然势力衰微,但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追随和拥护。

荆州牧刘表去世后,其子刘琮袭位,归降了曹操。在荆州做客的刘备由此南逃,然后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三方瓜分了荆州, 并各设荆州刺史。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荆州襄阳人杨仪,在曹魏设立的荆州剌史傅群帐下任职。后来杨仪背叛曹魏投靠了襄阳太守关羽,被任命为属官。之后杨仪去拜见刘备,谈论起军事政治,讲的很有道理,让刘备很喜欢,于是留了下来。

刘备自称汉中王,提拔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因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将杨仪贬为弘农太守。后来丞相诸葛亮任命为杨仪为参军(军事参谋),几年后升迁为长史(幕僚长),加绥军将军。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杨仪常常为诸葛亮规划军营兵力分配,筹集调度粮谷,不假思索,顷刻之间就都谋划周全了。诸葛亮非常珍惜杨仪的才干,对杨仪十分赏识和器重。

蜀汉大将魏延骁勇善战,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本以为凭着魏延的骁勇,杨仪的能干,出师北伐,兴复汉室,指日可待。可惜魏延生性高傲,暴烈,很多人都避其锋芒,只有杨仪不妥协,二人因此产生矛盾,水火不容。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诸葛亮常常痛恨魏延、杨仪二人不和,但又不忍心废黜他俩任何一人,只好将二人互相隔离,时常调节他俩的矛盾。魏延、杨仪二人在诸葛亮的约束下,倒也没酿成大祸。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北伐曹魏,在军中生了重病,无药可治。诸葛亮密令让杨仪领兵撤退,让魏延断后。诸葛亮强调说,如果魏延不听命,就随他便。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诸葛亮死后,杨仪派费祎去见魏延,刺探魏延的心意。魏延表明不愿撤退断后,希望继续北伐。杨仪命令各营依次撤退,魏延大怒,抢先一步撤退,走过之后将栈道烧掉,阻碍杨仪撤军。魏延、杨仪各自上书告发对方谋反,蜀汉后主刘禅以此询问侍中董允、长史蒋琬,君臣怀疑魏延谋反。不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本意是想诛杀杨仪,并没有谋反的意图。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魏延据守南谷口,派兵攻击杨仪等人。杨仪派何平抵御,何平站出来叱责魏延的士兵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竟敢造反!”魏延的士兵因此纷纷离开。魏延和儿子以及几个亲信逃亡到汉中,杨仪派马岱前去追杀,斩下了魏延的首级。

杨仪恨透了魏延,他将魏延的头颅摔在地上,用脚踩踏,并且说:“狗奴才!还能作恶么?”于是灭了魏延三族。

杨仪领军回京,又诛杀了“反贼”魏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应该代替诸葛亮掌政,命都尉赵正卜卦,卦象不吉,杨仪闷闷不乐。

诸葛亮生前认为杨仪心胸狭隘,他有意让蒋琬接班。于是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剌史。杨仪回京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可统领的部众,光杆司令一个。

杨仪诬陷魏延谋反,其实想谋反的是他自己,后来他畏罪自杀了

早在刘备在世时,杨仪的官位就比蒋琬高,后来杨仪和蒋琬同为丞相诸葛亮的参军长史,但杨仪常常跟随诸葛亮身边办事,他自以为劳苦功高,做官时间又比蒋琬长,才能又比蒋琬大,而现在蒋琬成了诸葛亮的接班人,自己反而屈居其下,于是他面有怨恨愤怒之色,口吐怨言。

当时的人都害怕杨仪会祸从口出,担心受到牵连,都不敢与他交往,唯有后军师费祎常去看望他。有一次杨仪对费祎说:“当初丞相病逝时,我如果率军归降曹魏,我的处境一定比现在要好,真让人后悔莫及啊!”费祎大惊,于是向朝廷举报了杨仪意图谋反。

蜀汉朝廷考虑到杨仪的功劳,没有杀他,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徒汉嘉郡。杨仪来到流放之地,没有吸取教训,毫不收敛,又上书诽谤朝廷,言语激烈。朝廷下令逮捕杨仪,而杨仪畏罪自杀了。

讽刺的是,杨仪正气凛然地声称魏延反叛,而魏延并无反叛之心,反倒是杨仪萌生了反叛之心。当然,当初杨仪或许并无反叛的意图,只是后来受到冷遇,心中愤恨,才有了反叛的想法,虽然他未必会采取行动,但这种想法足以致命。

杨仪、魏延都是心胸狭隘之人,诸葛亮死后,他俩任何一人掌权,都会急切地迫害对方,激起内乱,轻则亡身,重则灭国。诸葛亮自然知道其中危害,无奈蜀汉人才稀少,同时任用他们二人,实乃迫不得已。

参考史书:《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流年檐下雨,浮世阶上苔。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