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豐收節成爲檢驗農村工作的節點

法治週末特約評論員 蔡斐

近日,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透露,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覆,自2018年起,將每年農曆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他還進一步補充指出,農民豐收節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廣大農民的深切關懷,是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是一件蘊涵人民情懷的好事。

相比不少城市人追求的節慶放假,農民豐收節有著更強烈的致敬色彩。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一個農民大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不僅輸出著全體國民所依賴的物質食糧,而且也譜寫著農耕文明在當代中國的精神延續。

近年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黨和國家層面更是接連出臺系列政策助力農民生產生活。在這個意義上,設立農民豐收節,既是對豐收的期待,也是對農民的尊重,順應了廣大農民群體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不過,“三農”工作千頭萬緒,農民要收穫榮譽感、幸福感、獲得感,光靠一個節日顯然是不夠的。同時,也要克服不少群眾對農民豐收節“口惠而實不至”的擔憂,我們不妨把農民豐收節當成檢視鄉村振興的定期節點,好好梳理“三農”工作的得失,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畢竟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具體來說,這項檢視工作可以從三方面著手:首先就是農業強不強。農業問題,直接關係到十三億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古人云,食為政首。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更是在2013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因此,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就成為我國農業大豐收的必由之路。或許這也是農民豐收節一定要加入“豐收”二字的最主要原因。

當然,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今天,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不能動搖,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的模式必須進一步探索,這也是避免我國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重要舉措。

其次就是農村美不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在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宜居鄉村的過程中,要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統一要求,推進農業面源汙染和鄉村環境治理,推動農業綠色生產,開展環境整治行動,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

與此同時,農村的美不止是生態環境上的,還有鄉風文明的要求。要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和文化傳承,注重保護和傳承農業文明和鄉村文化,不斷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把農村真正建成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和諧安定的幸福家園。只有兩手抓,才能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最後要看農民富不富。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權威人士指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民增收困難,特別是主產區農民增收困難。

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為近13年來最低,與GDP增速持平,下半年維持了大體相同的走勢。無疑這是“三農”工作的巨大壓力,也是農民群體能不能過好農民豐收節的關鍵所在。

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支持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就農民增收如何拓寬新渠道、挖掘新潛力、培育新動能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這可以作為我們的工作指南。

長遠來看,只有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落實好,農民豐收節才能名副其實,名至實歸。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