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县故事|威县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威县城南第什营镇古城村的跌宕史

威县故事|威县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河北邢台威县第什营乡地图)

上白城是邢台市域内的一座古代军事城邑,《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的“石勒攻乞活李恽于上白”即此。故址在今天威县城南第什营乡古城村。

上白城始建年代较为久远,可追述到春秋时期,当时名叫新筑城。《河北省志·建置志》中记载:新筑,今威县南,是齐国所辖城邑之一。因县南一隅地域狭小,除古城外再无其它带城的地名,这里很可能就是齐国的新筑城了。

  在以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这里称作上白城。民国十八年《威县志》记载:古城当为上白城故址。关于“上白”一名的来历,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带自古以来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地表时常覆盖一层白色。《风俗通义》中也说这一带“其地斥卤”。以“上白”为名很可能就是这个缘故。

上白城最早出现的确切记载还是在《晋书》当中。西晋建兴元年(公元313年),羯人石勒败杀乞活帅李恽于上白城,还要于此坑杀所有降兵,这就是《晋书·石勒记载》中记载的石勒“攻乞活李恽于上白,斩之,将坑其降卒”。上白城因作为这次战场而名噪一时,被后人收入各种历史地名辞典当中。同时可知,上白城在古代确实是一个战略要地。当时它属冀州安平国广宗县。

  后赵统一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其统治区内原有的区划亦有所调整。后赵武帝二年(公元317年),曾在这一带设建兴郡,治所在今堡子城(章华堡),辖建始、兴德(旧志建德)、临清等五县,上白城据《畿辅通志》考应为兴德县县城所在。

  到了宋金时代,这一带曾为两朝对峙的前沿,兵家必争之地。金朝控制这一带,在原经城县(今威县北部)置洺水县(治所在今七级镇古城村),在宗城县(威县南部)派兵戍守上白城。但上白城历经战乱已残破不堪,作为军事城邑很有修复或重建的必要,因此金朝统治者曾征集民工在原来城址上重建城邑。这就是民国十八年《威县志》中记载的:“……上白城故址,金又从而筑之也”当时它属于河北西路洺州宗城县。

  元朝以后,国家统一,上白城作为军事城邑的作用大大减小了,以至于后来逐渐湮废。元末至明朝前期这一带经历了几次兵荒,尤其是“燕王扫北”后,这里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有路无人走”的景象。永乐年间,郭张刘三姓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因发现这一座古城邑,遂名古城村。这一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威县故事|威县城南——古城村的跌宕史

在今天,古城村西南仍有一处破砖烂瓦堆积而成的土丘,《威县地名志》说它是“烂砖岗”,村民则称之为“城角”。城角附近的大片土地地势明显较高,这里很可能就是城区所在了。村民们通常所说的“城沟”、“吊桥”至今仍有部分残迹。

古城村还有一处古迹,那就是兴国寺。寺院坐落在本村大坑西畔,清咸丰年间曾大修一次。原寺院内有大殿、二殿、厢房等建筑。大殿中有彩塑十八罗汉像和彩色壁画。寺中古柏参天,寺周遍植翠柳,碑刻、石雕、铜钟、铁钟列于院中,环境古雅清幽。只可惜这座古寺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群众运动”中被捣毁了。铜钟不翼而飞,铁钟于一九五八年被砸毁。大殿也在1966年的地震中倒塌。部分石雕散落在村中,而后来只剩下一尊石佛和两尊雕琢古朴的石狮,可惜的是,在1997年佛头被人盗去。2003年石狮亦被人偷走。这些古迹没有得到保护实在令人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