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阚城故地,明清重镇,开河自古繁华。店铺罗列,巷陌交织,两岸逾万人家。碧波笼轻纱,薄衾卷霜雪,芦雁柳鸭。盈筐珠玑,往来罗绮,忒豪奢。湖光山色清嘉,有玉楼临水,馆驿梅花。漕帆未远,豪杰已老,鸿爪往事堪嗟。落日祭酒旗,凭窗听暮鼓,过眼烟霞。好风凭借力,送客云海涯。——望海潮·开河怀古”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开河之名,取意开辟新的河道。大元新开会通河置闸,明初疏浚新河建村,从此谱写了开河为驿、为集、为镇的发展历史。元、明两朝,京杭大运河在梁山地区相继建成安山、开河、寿张、袁口、靳口五个节制闸,这些闸口漕船停泊,货畅其流,人口聚集,形成了日趋繁华的古镇集市。历史上,开河一度为汶上县开河集、开河镇、阚城区。解放后,开河划为平原省南旺县七区,1953年划归山东省梁山县,后又曾划归汶上县,大跃进时期复归梁山县,1984年设开河乡,2000年合并乡镇划归韩垓镇。时至今日,开河村人口过万、姓氏逾百,一个自然村分为四个行政村,堪称“梁山第一村”并不为过。开河乡贤周传宪先生是我多年老友,这个盛夏季节,正宜乡间访友,说古品茗,畅想浆声帆影里留传的运河佳话。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大河新开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乾隆《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元至和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建安山、开河闸,明初淤废。永乐九年开挖重浚,此后多次重修加固开河闸。元代开河闸口基础是柏木桩,基石为麻片石,每块厚约二十厘米,明朝改建时又在上面垒砌十三层巨石,厚约四、五十厘米。闸门门宽一丈二尺,两边石墙呈八字型,长约三丈余,称为雁翅。据说闸石来自在大安山西北的东金山,石质坚且韧,适合建筑便用。人民公社时,社员拆闸分石头,见到巨石下面四、五米处为麻片石,再往下是梅花桩。闸口遗址,至今保留着万历《重修开河闸碑记》,记载着闸口重修的史实。至元十六年,元灭南宋定都大都北京。为解决皇城粮物供应问题,至元二十年开凿济州至须城安山之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又开凿安山至临清之会通河,连接南端隋运河、北端御河,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三千六百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南北通航九十余年。在山东运河主航道,元、明、清三朝共建船闸七十三座,其中今梁山县境内有开河、袁口、靳口、安山、寿张五闸。据《山东运河备览》记载,开河、安山闸为至元二十六年建,寿张闸至元三十一年建。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河南原武决口,会通河梁山段基本淤平,自袁口东移三十里开新河,成化十八年建大安山闸,嘉靖十九年建戴庙闸,正德元年建袁口闸,正德十二年建靳口闸。开河闸系永乐九年疏竣会通河道时在原址上重建,是济宁市境内现存最早的运河闸口遗址。开河至济宁之间的十里铺、柳林、寺前、通济诸闸,均系明代增建。济宁市区济州上、中、下三闸虽建于元代,却都晚于安山、开河两闸。即便在元代会通河济宁至临清段,开河也是置闸较早的口门之一,明清成为远近闻名的市集古镇,也就不足为奇了。

永乐九年,工部尚书宋礼、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主持疏浚会通河道,设计每三十里建闸一座,后又增建二十二座,“北去三分朝天子,南下七分接皇粮”,大运河全线复航,在促进南北方物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漕运通志》:“国家定都北方,东南漕运岁百万馀艘,使船来往无虚日,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清《宣宗实录》:“京师控天下,上游朝祭之需、官之禄、主之廪、兵之饷,咸于漕平取给。”漕运鼎盛时期,每年一百二十余帮逾万艘漕船往返京杭,运送漕粮四、五百余万担,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大半壁江山。道光年间海运兴起,南方船队锐减,止剩下山东、河北六帮五百余艘,对漕运的依赖大幅度减少。光绪二十六年,漕粮改为铁路运输,漕运完全停止,运河仅作为一般的商船、客船运道。1958年,东平湖兴建二级湖区,梁山段运河河道基本废弃。安山湖作为运河水柜,曾是东平湖的明月前身,历经数百年历史沧桑,民国以后才隐匿在时光幽深处!

市井芳华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开河地处古阚城故地,《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清《寿张县志》:“蚩尤冢在县南五十里”。阚城西旧有凤凰岭,凤凰岭北侧原建有更衣楼,据说是祭祀更衣之地。凤凰岭前有姬家皇林,又称吴家崮堆,与茅家崮堆、王家崮堆、黄家崮堆、姬家崮堆、颜家崮堆、三崮堆并称鲁九公墓,今封土遗迹尚存,有板瓦、陶罐、青砖等残片散于地表。明代重浚运河时,闸东北二里有村名曰“庄户顶”,新设计河道穿村而过,村民迁到闸口附近定居,成为开河村第一批村民。为减缓水速便于行船,开河闸南设计了一个“S”型水湾,造成“老干碑”河道淤积,渐次堆起土山一样的高坡,村民生活不便也陆续迁到闸口周围定居。此后,往来船只在月河停泊待渡,船上人员常在此处登岸食宿,闸口两岸饭馆、车马店日益增多,形成了开河市集雏形。

开河在历史上曾为驿、为镇。旧志记载,开河驿有水夫二百余名,是汶上县入京必经之地。明代崔溥《漂海录》:“初十日至开河驿,是日晴,大风。晓发济宁城,西过分水闸至南旺湖。湖弥漫无际,但西望远山而已。其东有靑草茂塞之衍,即《禹贡》‘大野既潴’之泽。”清代程穆衡《水浒传注略》:“汶上县,春秋鲁中都地,汉平陆,北齐乐平国,宋汶上,今属兖州府,有开河驿,蜀山湖在其境。”清朝设开河区、开河署、开河镇。光绪年间,山东巡抚张耀为“防范捻匪之乱”,筑围墙,设四门,将开河设为鲁西南四大军镇之一,驻军一营。开河大街丁字出口建有三个哨门,阁楼宏伟,门洞深广,周围民众每遇兵荒马乱,便纷纷躲进开河避难。韩垓村族长韩尊带领村民帮助开河修围墙,经常携亲邻来围墙内避难。韩的好友刘鸣鹤在开河东西大街开杂货铺,韩尊经常到铺中喝茶聊天。某日,刘鸣鹤发现少了一只元宝,问韩尊是否见了。韩尊一愣便说“是我拿去用了”,第二天还回一个元宝,从此两人羞于来往。年底,刘鸣鹤打扫店铺,忽在财神画辐覆盖的桌缝里发现了那只大元宝,觉得误会了好友,于是大摆宴席,把当地名望人悉数邀到,当众与韩尊赔礼道歉。韩尊大度地说:“咱俩交情不浅,我觉得你丢了元宝一定非常着急,所以就应承下来!”此事过后,二人嫌隙顿失,和好如初,传为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

开河寺庙众多,有“百步一庙”之说,据现存遗址和老年人回忆约有二十余座之多。南海大士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有殿堂二十余间,因以琉璃瓦覆顶又称琉璃庙,供奉观音菩萨、如来佛,庙内铸有大铁钟一口,高两米,重数吨,声闻数十里。南大寺建于嘉靖年间,占地二十余亩,有三进院落,山门、前殿、大雄宝殿、配殿、钟亭鼓楼、僧房一应俱全,常住僧人一百余人,庙田二百余亩。又有北大寺,供奉千手千眼观世音。道观有泰山行宫、玉皇庙、真武庙、三清庙,圣贤庙有孔子庙、关公庙,行业始祖庙有东方朔庙、鲁班庙、华佗庙,民间风俗庙有龙王庙、土地庙、火神庙、财神庙、阎王庙、送子娘娘庙,这些庙宇星罗棋布,规模不一,一般为一进院落三间殿房,南村三清庙最小,庙基不足四平方米,殿堂飞檐斗拱,精雕花棂隔屏,神像栩栩如生,壁画精美生动。相传开河闸口原有佛爷庙,供奉风磨黄铜精工铸造的大慈如来佛,风吹过便嗡嗡发声。据说此佛船运途中在开河搁浅,大家认为这是神的旨意,便修建庙宇将佛像就地安置。开河还有众多关帝庙,一因关公是武财神,二来山西客商多,朴实的信仰寄托着人们美好的追求。漕运兴盛带来运河沿岸经济繁荣,也促进了开河集镇的发展。开河街上号称七十二家店铺,铁匠铺、银匠铺、剃头铺、酱油铺、当铺、药铺、粮行、旅店、餐馆、茶馆、酒坊、油坊、盐店、染坊等数不胜数,有名的堂号有德和堂、福庆堂、万金堂、益寿堂、福盛和、增盛和、聚和源、福兴源、四海居、三合馆、恒升、福昌、聚源、兴盛、双兴、义和、高升、同兴、同泰、同祥、范家店、韩家店、闫家店等几十个。荣家创办的德兴银号发行的银票可在周围六县及济宁州等地流通。每年二月二十五日为开河庙会,蒙古的马帮、芜湖的铁器、京城的大戏、民间的马戏,以及各种杂耍、小吃都汇聚于此,货摊一个接一个,枣梆、琴书、柳子戏、高跷等节目盈街满巷,形成了融合南北风情的运河文化带。“南半天,北半天,琉璃庙前看花山”,运河两岸,大街小巷,百业兴旺,人来熙往,好不热闹。

靠山吃山珍,临水吃鱼鲜,开河美食当然得从鱼说起。大运河鱼类品种丰富,又融合苏、鲁、浙、徽四大菜系,兼顾京、津、冀、晋等地风味,于是便有清炖鳜鱼、霸王别姬、糖醋鲁鲤鱼、开河糟鱼等种种吃法,其他小吃有小笼蒸包、水煎包、炸蛤蟆、羊汤丸子、胡辣汤、豆汁等。南大寺庙前有一饭店,专卖肉壮馍和鲜鱼汤,鱼汤免费供应,鱼要选活鲦鱼,当地称大白参条子,油用猪板油,过油后炖汤,鲜美可口,巨野、郓城、嘉祥等地客人去济宁,很多人绕道这里喝碗新鲜鱼汤再走,专享这份难得的口福。运河废弃之后,鱼类资源失去优势,“太后喜”绿豆炖肉、绞千遍鸡肉丸子、文火炖狗排等名吃远近闻名,流传至今。

两岸轶事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开河东岸闸口南,旧有“明孝子董天知里”石牌坊,流传着明代孝子董天知的故事。董天知是开河村贫民,父亲下雨天雷击暴毙,其母彭氏落下闻雷受惊的病症。董天知性情至孝,夫妻吃糠咽菜,每天早晨伺候母亲吃完饭才下地干活,母亲远行就背负外出,这样三十余如一日,孝行感动乡邻,为他捐建了孝子牌坊,楹联上刻:“人纪克敦,窭子亦堪风百世;天伦无忝,匹夫自足壮千秋。”遗址现存天启七年“孝子碑”,郓城黄国翰撰文,碑文记载孝义之行和《汶上县志》大致相同。乾隆元年汤天钦更立新碑,道光七年嘉祥训导李钟德为重修董孝子碑撰文,高度评价董天知的孝行。清乾隆《兖州府志》记载,“孝子坊凡三:一在鹿庄,为马威建。一在石楼北,为候昱建,俱奉旨。一在开河镇,民间私为董天知建”。民间流传着董天知“闻雷泣墓”的故事,说明末某年夏天,一位朝臣乘船北上遇雷雨大风,船泊开河岸边,隐约看见不远处坟堆上,有人形迹可疑,喝令随从上前拿问。来人身披蓑衣,声言名叫董天知,因母亲生前畏雷,特来坟前陪伴母亲。大臣回京后奏明朝廷,崇祯皇帝御书“孝子董天知里”,并拨银两建孝子牌坊。另有传说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开河,其情景与上面传说相似。康熙《汶上县志》记载:康熙南巡六次过汶上境(开河原属汶上县),其中二十六年“圣驾由水路南巡,二月内过汶境,仍由水路回銮。五月内过汶,驻跸开河北朱家湾。”董天知的孝行故事,虽不见“上闻有司”,但在民间影响很大。明代同乡举人赵瑢所作《过董天知里》诗:“谁从父母见天真,三百年来第一人。岂为名行标孝子,只将菽水慰慈亲。鸡余庋上空留客,椹采檐头不染尘。奉养休看容易事,到今闾里话津津。”

提起开河当地名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还有浙江提督李杰龙,其曾祖父辈迁入开河定居,以经营盐业为生。李杰龙生于康熙五十六年十月十九日,卒于乾隆五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乾隆十年殿试中二甲第二名武亚元,被选为宫廷三等侍卫,后赴浙江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乾隆三十八年任浙江总督。他一生南征北战,曾在处州练兵、太湖剿匪、伊犁屯田、贵州平叛,战功赫赫,深得乾隆赏识。运河两岸流传着李提督许多传说,比如离家五里下马、故乡演武献艺等,具有一定的真实可信性。至若科场与傅恒之子比武、平定云南吴三桂后人叛乱等,则多与人物年齿及时代牴牾不合,难以采信。村里人传说,李杰龙虽为一代武将,也酷爱文学。其在任期间,操兵闲暇博览群书,书禀奏折皆出己手,有时在衙署文兴大发,便令小吏磨墨代书,口授成诵,滔滔不绝,后有《双柱轩文稿》刊世,收诗文数百篇。清末民国年间,开河人习武成风,盛行大洪拳、炮拳、醉拳、查拳、二郎拳等,又有六合枪、五虎断魂枪、单刀群枪、刀里加鞭、滚趟刀等武术套路,著名武师有大黄牛、阎老大、铁定一等,至今流传着黄玉冈踢断石柱、房存忠调解纠纷等传奇故事。开河北村旧有“苦志其行”德行碑,据说亦为袁姓先生所立。民国年间,开河村兴办学堂,刘振伦、李国伦、杜百忍等热心助教,培养了大批国家可用之才。

发生在开河的著名战事,当属拔除日伪开河据点。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开河村南琉璃庙设立据点,伪汶上县七区区队和“保甲自卫队”三百余人驻守。该据点以原庙院为基础,外围筑起高大土墙,四角修有炮楼,土墙外又挖七尺宽大水沟,积水两米多深。伪军为虎作伥,派役拉夫,欺压百姓,经常四处窜扰祸害我抗日军民,伏击我八路军和游击队,绑架、活埋、杀害我地下党员、干部和民兵,犯下累累罪行。1945年8月,冀鲁豫七分区决定拔除开河据点,由八路军五团和张秋县大队完成此任务。伪军头目潘恒荣、刘洪周、侯宪明等为长期固守,在据点里打了井,储备了小麦、豆油等生活用品,又在湖区请了几个打鸭子的枪手,企图负隅顽抗。我军开进开河、杨垓、五里堡等村,多次喊话劝降未能奏效,对据点进行强攻,因敌人火力猛烈,给我军造成重大伤亡。一位南方籍阎排长带领战士抵近侦察,在距据点二百米处就被射来的子弹击中头部牺牲。有的战士用木棍挑着帽子暴露出堑壕,立刻被敌人打飞。特别是潘恒荣的三弟潘恒端更是嚣张,光着膀子端机枪向我军扫射,使我军进攻一度受挫。在围困开河据点期间,我军打退郓城、汶上伪军两次增援,断绝了据点里的伪军的希望。在对开河据点包围二十天后,军分区借来一门刚从阳谷缴获的九二步兵炮,又从寿张县大队调来几名神枪手,于9 月6日夜发起猛攻。战斗进行到翌日下午4时许,我军对伪据点连发三发炮弹,炸毁据点东南角炮楼,潘恒瑞等11人被击毙。炮声过后,我军再次向敌人喊话宣传我军俘虏政策,伪七区区长潘慎三、汉奸大队长潘恒荣等率伪军放下武器走出据点投降。这次战斗共俘伪大队长以下二百余人,缴获机枪三挺、长短枪二百余支。红旗插上了开河村头,梁山境内最后一个日伪据点被拔除,梁山全境获得解放!

诗与远方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凌濛初《拍案惊奇》中描写:明朝正德年间,陕西盐商在山东做生意,行至开河集,住在一个较大的车马店,附近又有尼姑庵、善光寺,方便通达曹州、济宁,可见开河集当时是个繁华富庶的所在。凌是明末才子,以小说家言,述当朝中事,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和可信性。

元代中省省平章、翰林院大学士赵孟頫学识广博,饱读诗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被人推崇为“元人冠冕”。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乘舟赴大都履新,九月初沿大运河北上,十月初舍舟登岸,其间得宋拓《定武兰亭》,展读临习,先后写下十三段心得跋文,后世称之为《兰亭十三跋》。时值会通河开通二十一年,自济州至须城安山、寿张,正处在今梁山县境内,他见证了沿岸的繁华,也留下心灵感悟的妙笔。 九月二十八日,赵松雪在济州南待闸,欣赏写下兰亭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翌日到达济宁,偶遇故友周景远御史,同在驿亭饮酒,前来求赐墨宝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二人匆匆作别,离岸登舟,各奔前程。这天晚上,赵孟頫到达济宁北三十里的南旺附近,又展读此卷题跋纪事。据康熙《山东全河备考》记载,济州迤北寺前、南旺柳林、十里铺诸闸均建于明代,此段元代运河止有开河、安山、寿张三闸。赵孟頫十月一日仍在今梁山县境内,当夜宿开河或安山驿,黄卷青灯,对帖自悟,酌引苏东坡“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及黄庭坚“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诗句,感慨后世学王右军者如过江之鲫,魏晋风骨,几人知之?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对比两拓本,又题“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盖纸有厚薄、麁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故兰亭难辨。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正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赵夫子沿运河航行月余,舟旅漫长,对名帖游思感怀,浮大河畅怀聘目,恰如心灵撞击之迸飞火花,灵魂安顿之无上神龛,故书写不激不厉,风神俊逸,无一率意之笔,其中八、九、十跋在今梁山县境内题写,溯流而上,春风得意,笔落有神,正是梁山文脉之幸!

无独有偶,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下旬,大才子文徵明进京赴试,乘船经扬州、清江浦、宿迁、徐泗、南旺湖、张秋诸地,赋诗十三首纪行,漫书遣兴,书风流畅,亦留下千古佳话。曾任翰林院待诏的文徵明《南旺湖》一诗写道:“煖蒸芳杜意沉酣,漠漠晴洲燕子喃;十日扁舟行汶上,一陂新水见江南。春光著柳争摇荡,晚色浮空正鬱蓝;欲濯素衣尘复起,白头行役我何堪。”据许安民先生整理《开河古诗辑注》,明代国子监祭酒胡俨乘船过开河,与朋友登岸散步,见美景不由赋诗:“逶迤陟长坂,摄衣披草莽。遥见村落中,緑野平如掌。欣欣物自私,春光正骀荡。依㣲辋川居,悠然快心赏。”文渊阁大学士曾棨《舟次开河》对曰:“芳晨蔼新霁,弭楫长河曲。睠兹丘园趣,褰裳涉平陆。仆夫戒前征,迤逦出林麓。缅想尘外踪,于焉恣游瞩。”明代正德年间刑部主事方豪奉旨赴山东处理积案,因作《开河》诗:“三月开河驿,垂杨緑覆堤。征人叹萧索,未有一莺啼。开河河不开,万舸在平地。海市不得观,见此河中市。”工部主事王讴《开河小憩》:“弃繻策已建,持节宠还新。水驿留停午,山花纪暮春。烟光寒际草,风色昼迷津。异国伤愁眼,偏劳作宦人。”吏部主事,郧阳巡抚郭谏臣舟行大运河,夜坐开河驿题诗:“秋深仗剑出京华,此夕经行汶水涯。柳下酒香停客棹,渡头灯白近渔家。天高风送溪声远,夜久帘垂月影斜。醉后欲眠还起坐,忍听哀雁落寒沙。”户部尚书、都察院御史、总督漕运提督王暐《书开河驿壁》:“昨夜寒仍剧,层水起白波。心悬淮北岸,舟阻汶阳河。上邑民风美,中都遗教多。驱车合行役,扰扰一经过。”礼部侍郎程敏政在梁山北八里湾与故友亚卿相会,同行至开河驿作别,因赋诗:“客路重逢喜倍增,几人相好是心朋。爱君才似鸡群鹤,笑我船同骥尾蝇。别思渐浓频唤酒,和章难续更挑灯。熏风有约陪鸳序,忠告时时得敬承。”刑部侍郎詹瀚《开河迤南即事》:“忆昔长垣昬垫日,曾经沉璧奠张秋。梁山忽断陶祥路,巨野还浮曹濮舟。千里民居今底定,十州麦垅近全收。黄陵冈塞河循旧,黑马沟深水自流。”

人的一生,有许许多多的驿站,犹如镶嵌在运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这里曾安顿诗人骚动不安的心灵,照彻行者前所未知的命运。山一程,水一程,山水笑相迎,每次相遇都是美丽的邂逅,且珍惜这时光交汇的缘份,记取流云聚散的绮梦。青山依旧在,人事总相异,随着运河风情小镇建设在即,漕河帆影,墟里轻烟,沿街商铺,韶华终将重现。

——来吧,诗与远方,我在开河等你!

开河古镇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乡村记忆」开河:大运河上的璀璨明珠

文字:刘勇

摄影:李继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