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話團圓 西安商網祝大家節日快樂

中秋佳节话团圆 西安商网祝大家节日快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西安商網全體員工祝全國人民中秋快樂、闔家幸福、事業有成!

關於中秋節你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吃月餅賞月嫦娥,還有各種“不同口味”的風俗。小編自己都大開眼界呢!

中秋由來

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時段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仲秋節”,在這八月時節裡,通常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份的滿月更明亮更圓潤,所以又稱“月夕”、“八月節”。國人自古就有“秋暮夕月”祭拜月神的習俗。大設香案,擺上各色祭品,如月餅、紅棗、瓜果等,月下,清風拂面,紅燭閃耀,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神,這正是“八月十五月兒圓,鄉人拜月心喜歡。渴盼日子如滿月,團團圓圓比蜜甜”的美好寫照。

祭 月

古代對月神的祭祀。先秦已有此神祭祀活動,稱為“夜明”或“夕月”。是中國炎黃子孫的重要團圓節日之一。在廣東地區,人們有著在八月十五晚上祭拜月娘的習俗。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農曆八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中秋節,少數民族祭月的活動內容除了與漢族的中秋節相似外,還有極富民族特色的一系列活動,比如壯族的祭月亮,所以也叫“祭月節”。中秋祭月儀式是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表達人們祈求月神降福人間的一種美好心願。

拜 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觀 潮

中秋觀潮,南宋王朝地域臨安城(今杭州),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南宋年間的觀潮在錢塘江上六和塔一帶居多之勝景,其潮水的由來,“起始之時,微見遠處如白帶一條迤邐而來,頃刻波濤洶湧,水勢高有數丈,滿江沸騰,真乃大觀也”。

燃 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之美景,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中秋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作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繫於竹竿上,高樹於瓦簷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中秋燃燈的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吃 月 餅

據說,中秋吃月餅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們民族祭月拜月的一種儀式,可以說是自然拜物教的一種表現。到了唐代,月餅還不叫月餅,因餡中有核桃芝麻的舶來品而叫做胡餅,是楊貴妃中秋吃胡餅看到月亮時,心血來潮說就把胡餅叫做月餅吧,於是把月餅的冠名權歸楊貴妃了。當然這只是民間的演繹。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可以想見,在歲月的更迭變遷之中,月餅已經普及得相當廣泛了。

桂 花 酒

桂花是富貴吉祥、子孫昌盛的象徵,桂花酒自然也倍受人們喜歡。桂花酒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古時候兩英山下住著一個仙酒娘子,她釀出的酒,味醇甘美。一年冬天,娘子發現門外躺著一個快要凍死的漢子,便好心揹他回家照料。一日,那漢子不辭而別,仙酒娘子放心不下到處去找,在山坡遇一白髮老人,表示喊渴,她便咬破中指伸到老人嘴邊。此時,一陣清風,天上飛來一個黃布袋,袋中裝滿許多桂子,附帶一張紙條:月宮賜桂子,獎賞善人家。原來,漢子和白髮老人,都是吳剛變的。這桂子種下長出桂樹,開出桂花,滿院香甜,後來人間也就有了桂花與桂花酒。在老一輩的記憶中,中秋之夜就應該一家人齊齊整整,對月當空,聞著桂花香,品著桂花蜜酒,嘆著最傳統的月餅。一個傳統的中秋夜,三種元素不能少:皓月、月餅和桂花蜜酒。

燒 塔

燒塔,部分地方又稱之為燒塔仔,是南方諸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節時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據傳燒塔起源於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也有說燒塔之俗,源自元末劉伯溫於月餅裡藏字條,約以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武裝起義,至今民間流傳的“三家養一元,一夜殺完全”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並且多表達“中秋節是豐收的節日,通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祝福生活像聖塔火焰一樣紅紅火火”的含義。

玩 兔 兒 爺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 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儘管各地過中秋的風俗不同,但總歸離不開一個主題:團圓。因為一些原因不能回家的遊子們,記得在中秋那天與父母通個電話,開個視頻,告訴他們你的近況,不要讓他們牽掛。因為夜晚我們望著的是同一輪圓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