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3)強化監督履職責 公正執法爲人民——武穴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打造全省檢察機關先進集體

武穴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

打造全省檢察機關先進集體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熱烈祝賀

我們獲獎啦!

2018年5月

武穴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

被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

評為2013-2017年度

全省檢察機關先進集體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近年來,武穴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督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始終堅持“強化監督,公正執法”的宗旨,重視偵查監督實效,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各項業務均獲得了顯著成績,屢次受到湖北省、黃岡市院的表彰嘉獎。2012年該院偵查監督部被中共武穴市委政法委評為“2011 年度政法工作先進單位”,2012 至2017年連年榮獲武穴市人民檢察院“先進科室”、“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我們是怎麼做的?

一、堅定政治,提升能力,打造過硬隊伍

我們愛學習

偵查監督部經常組織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體幹警都撰寫學習心得,交流學習體會。在業務學習上,積極開展崗位練兵、專題培訓等活動,著力提升刑事偵查監督檢察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我們常談心

2017年多次開展談心談話活動,讓每位檢察官、幹警心中始終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認真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打造一支信念堅定、執法為民、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偵查監督隊伍。

二、打擊犯罪,快審快捕,爭創一流業績

打擊犯人絕不手軟

牢牢把握“從嚴從快”打擊犯罪。截止2017年底,共受理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各類刑事案件390件495人。經審查,依法批准逮捕311件380人,不批准逮捕75件103人,公安機關主動撤回4件7人;無捕後撤案和判無罪的案件發生;追捕漏犯23人;主動聽取律師意見5次;開展公開審查案件2件2人;提前介入引導偵查15件。

三、完善機制,嚴格執法,強化監督職能

我們的職責是監督

著力糾正執法不嚴、執法不公問題,持續加強對立案活動的監督,堅決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及違法動用刑事手段插手經濟糾紛等問題。2017年來共建議行政機關移送涉嫌犯罪5件5人,公安機關全部立案。辦理刑事立案監督案件16件16人,向公安機關發送《要求說明不立案理由通知書》9份,公安機關主動立案8件,說明不立案理由回覆1份,向公安機關發送《要求說明立案理由通知書》7份,公安機關主動撤案7件。針對偵查機關在偵查活動中存在的違法行為,情節較輕的依法及時進行口頭糾正,情節嚴重的向公安機關累計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19份。

四、創新思路,銳意進取,打造工作亮點

亮點一:聚焦專項工作,我們在行動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深入開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專項法律監督工作。偵監部組建了一個工作專班,開展對國土、林業等部門的2014至2016年度的行政執法情況專項檢查,並邀請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辦等領導,組織武穴市人民檢察院相關部門和有關行政執法部門召開專項工作會議。自專項活動開展以來,共召開座談會17次,走訪相關職能部門和企業達85次,累計檢查行政執法機關行政處罰案件600餘件。同時積極整合內部資源,暢通監督線索。發揮監督優勢,讓偵監部門不再單打獨鬥,整合偵監、公訴、民行、職務犯罪偵查等檢察資源,通過兄弟業務部門的協作配合,多力並舉,暢通監督線索移送渠道。

亮點二:積極開展非法證據排除工作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加大對偵查機關提請逮捕卷宗的審查力度,對全部證據細緻篩選,逐一排查,發現非法證據可疑的及時向領導彙報,向偵查機關發出整改建議;對非法的言詞證據依法予以排除,由公安機關依法重新取證;對可以通過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由公安機關進行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

亮點三:穩步推進“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建設

2018/7/3(353)强化监督履职责 公正执法为人民——武穴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打造全省检察机关先进集体

找準平臺中行政執法案件錄入的短板,多次到相關行政執法部門反覆督促,同時爭取市人大、市政府法制辦的支持,將“兩法銜接”工作納入對各單位的考核,主動向市人大報告平臺工作情況。2017年督促市各行政機關單位錄入行政處罰案件1062件,取得了較好效果,通過“兩法銜接”平臺,監督行政執法單位移交刑事案件4件。

審核 | 饒志東、陳杰勳

圖文 | 湯 冰、鍾 瑜

編審 | 趙 兆、鍾 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