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从汉朝开始,中国就出现了亲王这一爵位。汉高祖平民出身,他希望这些亲王可以拱卫皇室的地位,不至于出现秦朝二世灭亡的局面。由此开始,亲王也成了中国古代地位最高的爵位。明、清两朝,都曾设立过这一爵位。朱元璋定下江山后,就把一批可以信赖的宗室子嗣,以及义子沐英,一同加封为亲王,让他们分散在各地。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作为同样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需要宗室家族对自己的支持。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家族的实力。他们不只拥有封地,还握有兵权,甚至可以节制那些开国元勋。被封为楚王的朱桢,可以让汤和这样的元勋对他俯首称臣,可见地位的特殊。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为了保证基业长青,免去后世的烦恼,朱元璋还提前为他们“有嫡生的儿子,就立嫡生的儿子;如果没有,就立长子继承的继承制度”。而且,不只是朱元璋的儿子会被立为亲王。只要是明朝皇帝的儿子,除了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子,其余皇子,都会被封为亲王。

可朱元璋也没想到,自己死后,情况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朱棣会起兵夺取朱允炆的皇位,原本拱卫皇座的人,反过来夺走了皇位。而在朱棣登基后,明朝亲王的权力受到了削减。虽然他们拥有大片的封底,足够的俸禄钱财,可以满足奢侈的生活。甚至因为辈分血缘的关系,皇帝都要对他们客气三分。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但是,这些亲王都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就连行动自由,都受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不仅不能随意离开封地,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也都有相应的规矩。如果违反被举报,轻则训斥一顿,重则罢免爵位,或者被丢入凤阳高墙当囚犯。

明朝这么做,自然是因为当年朱棣就是以藩王的身份,最终起兵坐上皇位。总结历史经验,他们自然不愿意再看到同样的事情发生。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到了清朝,亲王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清朝的亲王没有封地,基本长期居住在京城中。他们当中,也有不同的待遇。除了那些被称为“铁帽子王”的亲王,依然可以世袭罔替,其余的亲王,都会随着继承的次数,爵位不断的下降。虽然如此,但他们手上对朝局的影响,却远远大于明朝的亲王。

从清朝初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摄政王,以及到晚清时掌握朝政的亲王,如恭亲王、醇亲王、载沣等人的地位来看。清朝亲王的权力是极大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的通知。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清朝是以少数民族入关的,他们在人数上,拥有天然的劣势。所以,他们第一要紧的,就是弥补这一劣势,维护自己统治。在清朝,不只亲王可以影响朝局,那些重要官职,也会更倾向于交到满族宗室手中。如总督、巡抚这些地方上的重要职位。

清朝初期,为了稳固江山,曾将这些地方权力交到汉人大臣手里。但在乾隆时,天下太平稳定,朝廷就重新把这些位置逐渐从汉人官员手中拿回。当时地方总督、巡抚中,满族宗室的官员数量开始超过汉人大臣。

明清两代对亲王的赏赐,一个赏封地,一个赐官职,哪个好?

直到咸丰年间以后,天下逐渐大乱,满族宗室无力管控局面,只能重新交给汉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坐上了各省封疆大吏的位置。

其实,这两个朝代之间的不同,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都是要维护皇权的位置。只不过,他们在各自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做了一样的事情。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