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寫了什麼書籍?

我是餘小魚

別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蒲松齡寫了一本小說《聊齋志異》,這本書屬於短篇小說集,描繪了一個鬼狐花妖的美麗世界,其中的名篇《畫皮》、《嬰寧》、《聶小倩》廣為流傳。



郭沫若先生曾為該書寫過一幅對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可謂十分恰當的評價。但是作為文學愛好者的我來說,對該書的興趣僅僅停留於表面的故事,對該書背後的道理沒有任何研究。

我曾經通讀過一遍《聊齋》,讀的是原版,不是翻譯過後的白話文。其中的大部分故事我都不喜歡,也記不住人物和故事情節。但是其中有60篇文章我很喜歡,也反覆看了好幾遍。下圖是我喜歡的篇目:(我從自己的筆記本上拍下來的,字太爛勿噴)


我喜歡《聊齋》裡面美麗善良的狐狸精,也喜歡優美的愛情故事,我也聽過一些文化學者的講解,受益匪淺。比如聊齋裡的愛情百花園,

《宦娘》描寫了知音之戀,宦娘和溫如春在精神上是契合的,但是宦娘最終卻“調他人之琴瑟,代薄命之裳衣”。

《連城》描寫了知己之戀,喬生詩寫道“刺到鴛鴦魂欲斷,暗停針線蹙雙蛾”。

《阿寶》描寫了千古情痴孫子楚,和娟麗無雙的阿寶之間的愛情故事。

《王桂庵》描寫了一見鍾情,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風姿韻絕而又聰明純潔。
一個個美麗感人的故事,等著你去發現,這本書真的很不錯,是蒲松齡一生的心血。


層城鵷雛

世人皆知《聊齋志異》,卻鮮知蒲松齡一生學問淵博,著述頗豐。

說他的作品,得先看他的大致生平。蒲松齡是山東淄博淄川人,活了76歲,19歲時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以後卻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考取“歲貢生

。年少時經歷過張獻忠、李自成的明末農民起義,除中年做過知縣幕賓,主要以塾師謀生,家境一直不寬裕。雖然不舉功業,但居於民間,是個實踐派,辨五穀菽麥,知冷暖疾苦,通人情物理。

孫犁曾這樣評價蒲松齡:

“蒲氏困於場屋,而得成誌異大業,誠中國文學之大幸也。又以身居農村,與群眾接近,所為雜著,亦具風采,惜此集未收其家政內外篇也。”

據專家考證,蒲松齡著有《文集》四卷,《詩集》六卷,《誌異》八卷,此外雜著有十二種,計《省身語錄》《懷刑錄》《歷字文》《日用俗字》《農桑經》《家政內編》《家政外編》《婚嫁全書》《小學節要》《藥祟書》《會天意》《觀象玩佔》,另文稿《鶴軒筆札》二冊及編《莊列選略》《宋七律詩選》《帝京景物選略》。

蒲松齡在40歲左右基本完成《聊齋志異》,此後又不斷做增補和修改。從上面的作品名,我們也能感覺出涉獵範圍極廣。在此片面地說三方面吧。

一是俚曲。

其實就是地域性的俗曲。淄川是明清俗曲重要流佈地區之一,蒲松齡坐館三十餘年的西鋪畢家是豪門貴族,一直就有編寫演唱俚曲的傳統,這給他編寫俚曲故事提供了很好的氛圍和條件。蒲松齡的俚曲大部分寫於晚年,他集一生的閱歷和明清俗曲精華,取諸宮調、南北曲的曲牌聯套成曲,完成了15部俚曲的創作。如《魘殃琴瑟樂》、《窮漢詞》、《醜俊巴快曲》、《禳妒咒》、《牆頭記》等,無論是在文學方面,還是在音樂方面,這些俚曲均具有極高的價值。

在寫作形式上,聊齋俚曲經歷了一個從短篇到長篇的發展過程,更經歷了由簡單的琴書說唱到搬上舞臺演出的地方戲演變進程,如最後完成的《禳妒咒》、《磨難曲》與《牆頭記》。作者的思想也由最初的自悲自喜,進而轉化為與大眾同悲同喜的最高境界。

二是戲本。蒲松齡的戲劇創作包括雜劇三種。《闈窘》、《鍾妹慶壽》和《鬧館》,都是單折短劇,既有現實市井生活題材,又有虛幻的鬼怪題材。其中《鬧館》是貧困塾師的生動寫照,詼諧幽默的筆調對“禮之用 和為貴”的禮樂文化進行強烈反諷,顯示了封建農耕經濟的凋敝和禮樂文化的沒落。

三是農業、醫藥類。如《農桑經》、《藥崇書》、《草木傳》、《搶病》、《驅蚊歌》等,甚至有人評價蒲松齡是“橫跨醫文兩界的養生學家《農桑經》主要依據前人農業著述資料編寫而成,講述農藝,簡扼實用,當年流傳於山東淄川等地,具有相當的實踐性與指導價值。1984年2月,在距淄川區蒲家莊蒲松齡故居三里許的徐家莊,發現了蒲松齡的醫學佚著《藥祟書》清抄本。

其他雜文大多佚亡,我們也只能從考證中窺得一隅。

郭沫若為蒲氏故居題聯,贊蒲氏著作:“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評價過他“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而我們對蒲松齡的瞭解,也大多囿於《聊齋志異》的光環,殊不知,他在諸多領域是如此了得。


濟南時報

蒲松齡是我老鄉,山東人。不過他在現在的淄博,我在滕州。但一樣為同是山東人而驕傲。

蒲松齡科舉不第,年齡漸長,估計就絕了這念頭,沒事就拉著別人講故事。我小時候家鄉人還喜歡晚上沒事時聚一起說古,各種各樣的離奇故事都能聽得到。

故事聽多了,覺得有不錯的,他就記下來,於是後面就有了中國著名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當然據說此人還寫過很多作品,不過都不如聊齋志異更出名,或者說在文學史上更有地位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