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爲子孫後代做好事

海綿演講,今日頭條創作者系列演講活動,傳遞智識與見解。

朱毅,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今日頭條優質內容創作者,專注營養和食品安全研究,常年在央視、央廣等權威媒體進行食品安全知識科普。

對於有機食品(國際上對無汙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人們一直有諸多質疑。有人說有機食品就是用大糞潑出來的,有人說購買有機食品就是在交智商稅,還有人說發展有機食品會使農作物減產,有餓死人的危險。

6月2日,在第一期海綿演講活動現場,朱毅副教授一一糾正了這些誤解,她說,有機食品不是有機可乘食品,也不是投機食品,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對消費者、農民、環境都大有裨益。

觀看朱毅副教授現場演講視頻:

以下為朱毅演講文字實錄

大家好,我是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朱毅,今天和大家澄清一些關於有機食品的誤會。

首先,我們要定義一下什麼是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是按照規範的有機耕作原則生產出來的、貨真價實的有機農產品。有機食品不是有機可乘食品,也不是投機食品。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展開今天的分享。

在說這個自帶爭議的話題之前,我再表明一下我的態度:我並不敵視農藥和化肥,在我看來,給作物灑農藥就像人生病時需要吃藥,給作物施化肥就像人在缺乏某種元素時用膳食補充劑,合乎情理,但是我們不應該像吃飯吃菜那樣去吃它。只要農藥和化肥能夠走上精準農業的道路,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我對它們就是沒有意見的。

今年我們國家的恩格爾係數已經降到29.3%以下,已經具備了選擇有機食品的物質基礎,是時候拿出真金白銀來,讓我們精心呵護的綠水青山,變成讓農民富起來的金山銀山了。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有機食品是潑大糞的嗎?

化肥在我們國家的歷史並不長,1949年時全國只有一家化肥廠,產量一共2.7噸。70年代時,誰要能找到裝化肥的袋子,做件衣裳穿在身上,周圍的人還挺羨慕的。

80年代時,我還記得有農民拿著長長的糞勺,到我們學校的廁所底下去掏糞放入糞桶,用扁擔挑著就走了。前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H·金教授認為,中國用糞便做肥料是偉大的農業技術措施

富蘭克林·H·金教授想著,美國人的糞便排到大海里太可惜了,要是每天100萬個美國成年人的糞便都能夠施用於田間地頭,那看到的不是密密麻麻的糞肥,而是1噸的磷、2噸的鉀肥,土壤一定會吃得飽飽的。

這些年,我到有機農場去考察時,發現糞便拿來做肥料的情況很少見了,不是嫌髒,而是怕畜禽的糞便因為飼料的原因抗生素殘留、重金屬超標;而人的糞料則不那麼好蒐集,裡面還可能有避孕藥、抗生素殘留,還可能夾雜著溶解不掉的衛生巾。所以,

現在最大的遺憾是糞便品質不高,“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那為什麼中國幾千年都拿糞便作肥料,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消化道傳染疾病呢?有兩個解釋。一是中國有燒開水泡茶喝的習慣,茶有消炎收斂的功效;二是糞便在發酵處理變成堆肥、漚肥的過程中,可以殺菌、殺掉寄生蟲的蟲卵。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所以,糞便只要根紅苗正,高溫堆肥時溫度把握得好,那麼有機食品這朵鮮花是可以插在“糞便”上的。

有機食品是收智商稅嗎?

2012年時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很周密的研究,他們發現,有機食品裡面的農藥殘留量至少比普通食品少了30%。

2016年時,德國聯邦綠黨把2011-2013年德國官方監督的食品安全數據進行了一個分析,發現德國市場上的普通蔬菜農藥殘留量居然是有機蔬菜的31倍,普通水果是有機水果的347倍。

當然我們都知道,農藥殘留和農藥殘留超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說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美國 1 萬多項、日本 6 萬多項、歐盟 14 萬多項,我們國家這兩年緊趕慢趕 6 千項的樣子。在普通食品的農殘限量標準上,確實寒磣了一點兒。

不過,我們國家的有機食品標準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有機食品中一律不得檢出化學農藥。就憑這一條,有機食品就從普通食品、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當中脫穎而出,而且有機食品裡面的硝酸鹽含量也遠遠低於普通食品。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我還要說一句“劑量決定毒性”這個金句的壞話。不少的農藥都是環境內分泌干擾物,就是我們俗稱的環境激素,並不一定是遵從劑量/ 毒性的線形規律的,很可能微量的暴露就有健康風險。當然,這些都是從個體角度來說的。

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擴大一點視野看,現在我們國家使用農藥造成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是農藥的使用量高,大概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另外一個問題是利用率低,只有30%到達了作物上,70%漂浮在空氣中、土壤裡、水裡汙染了環境。

站在食物鏈的高端,這70%兜兜轉轉是會讓我們自食其果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購買有機食品當然不是交智商稅,是對自己好,對環境好。

發展有機食品會餓死人嗎?

我們可以看一下有機農業蓬勃發展的德國,他們很有雄心壯志,希望儘快讓德國的有機耕作面積達到(全國耕作面積的)1/5。我們可以感覺到1/5很安全,大家沒聽說哪個德國人餓死。

我們國家的有機食品起了個大早,但現在份額小的可憐,我國有機食品佔整個食品市場的份額只有1%。所以,就算髮展有機食品的人有餓死人的心,也沒有餓死人的量,真的沒必要擔心。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不過我們可以做個遠景規劃,萬一有一天我們全部都是100%的有機種植了,情況會怎麼樣?比如說特別依賴農藥化肥的蔬菜水果會怎麼樣?研究農藥化肥的專家說了,如果一點都不用農藥和化肥,蔬菜水果會減產40%-60%。

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蔬菜產量是 7.98 億噸,水果產量是 2.75 億噸,這幾年大概都是這個數,蔬菜在 7 億噸以上,水果在 2.5 億噸和 3 億噸之間波動。

每人每天最佳攝入量是一斤蔬菜和半斤水果,可能達到這個量的人很少,但我們就用這個量來算,我們這麼多的蔬菜水果產量,可以讓 43 億人每天都吃一斤蔬菜,可以讓 34 億人每天都吃半斤水果。如果減產 60%,還能夠讓 14 億中國人每天一斤蔬菜半斤水果,甚至還可以剩一些,分給外國友人吃。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我希望仍然有這方面擔心(發展有機食品會餓死人)的朋友,可以到我們中國農業大學衢州實驗站去看一看,實驗表明,長期有機種植模式的產量是不會低於常規種植模式的。

而濫用化肥和農藥,人是不累了,但除草機一灑,土地會累。土地累到一定程度就撐不住了,到那時才真有吃不上糧食的風險。

有機食品對農民有好處嗎?

有機食品對消費者是好的,但對農民有什麼好處呢?

每年5月份是農殘超標率檢出最高的月份,這時有很多記者來問我,蔬菜水果哪個農殘多哪個農殘少,再教點辦法支點招,包括怎麼洗怎麼處理。消費者關於農殘的焦慮總是濃得化不開。

這時我總是在安慰與解釋,現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形勢總體向好,就是在5月,葉菜類的農殘超標率在城市也不會超過5%,我們能夠吃到農殘超標的蔬菜概率沒有我們想象的這麼高。

另外我也特別希望這些消費者能夠從小焦慮裡走出來,

換一個角度看,事實上農藥暴露風險最大的人群不是吃的人,而是種的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有300萬人急性農藥中毒,其中 25 萬人死亡,主要發生在生產農藥的工人、噴灑農藥的農民之間,還有自殺。

另外,世界各地很多研究最後都發現,暴露於農藥中的孩子,他們的生長髮育、學習能力、短期記憶能力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消費引導市場,市場引導種植,如果我們都能更多地鼓勵有機農業,用鈔票購買有機食品,那麼農民就會選擇有機耕作方式。有機不僅僅是一種生產方式,對於消費者和生產者來說,也是選擇了一種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

農大副教授: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的契約,是為子孫後代做好事

有機食品,是人和環境之間關於食物的一個契約。對自己好一點,對農民好一點,對環境好一點,那麼,綠水青山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山銀山。

謝謝大家!


海綿演講是由今日頭條主辦的,主要面向當代青年人的系列演講活動,平均每兩個月舉辦一次。

每場活動,我們都會邀請 8 位不同領域的今日頭條創作者來演講,他們可能是來自科學、醫學、心理學、攝影、建築等領域的資深專家,也可能是在旅遊、美食、遊戲、時尚界炙手可熱的網絡紅人。他們將在現場分享各自的故事與經歷,和對自己所處領域獨到的智識與見解。

點擊瞭解更多關注“朱毅”副教授,瞭解更多營養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專業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