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愿你与世界达成和解——《米花之味》观感

《米花之味》,是一部讲述留守儿童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上海务工的母亲返乡后与留守女儿之间由陌生、对抗到和解的故事。

《米花之味》,是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从第74 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奖,到俄罗斯电影节的优胜奖,再到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观众票选的“最受欢迎影片”,它用唯美的画面、平淡的基调讲述了一个沉重的话题,表达了深邃的关怀。正如平遥国际影展颁奖人所说:“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最珍贵的东西。”

留守儿童,愿你与世界达成和解——《米花之味》观感

《米花之味》展现了亲情间的珍贵和解。

上海务工母亲叶喃开车返回位于云南沧源的傣族村寨,镜头特写给到叶喃和路边卖鸡蛋的小姑娘,从叶喃看小姑娘的眼神可知她是带着母爱回来的。

回家见到女儿后,母女二人晚上睡觉时,女儿喃杭却躲在被窝里跟她聊天。叶喃问原因,女儿回答说:“还是听声音好一点。”

这个细节直击人心,带着一腔思念回来,叶喃可能想象过各种母女团圆的温馨画面,可女儿的一句话,让她回到冰冷的现实。

没有错,确认过眼神,她是那熟悉的陌生人。对母亲,对女儿,皆是如此。

事实上,这只是她们对抗的开始。

稍加相处,叶喃就发现了女儿身上的种种毛病:吃完妈妈带回来的饼干不知道收拾、走路驼着背、说话爱撒谎、玩手机打游戏、在网吧通宵、与同学争执、跟老师唱反调、偷寺庙的钱……

叶喃对女儿是心存愧欠的,她也竭力想要走近女儿,了解她的生活,改掉她的毛病,但一番努力之后,似乎并没有收到想要的效果。

女儿偷寺庙的钱,叶喃和女儿被警车带走,她叫停警车,丢下女儿,独自一人走回家。

留守儿童,愿你与世界达成和解——《米花之味》观感

这是母女对抗的一个高潮,之后,随着喃杭好友的去世,母女开始交心。两人先是通过炸米花完成了协作,并最终通过岩洞跳舞达成和解。

影片中的母女虽然最终达成了和解,但现实中,留守儿童和务工父母之间因时空阻隔而形成的鸿沟,却不是那么容易填补的。至于说要想留守儿童和世界、社会、时代和解,也还有许多其他鸿沟需要填补。

首先需要填补的是亲情鸿沟。

作为留守儿童,喃杭跟她的妈妈是陌生的,喃杭的好友喃湘露跟她的父母也是陌生的。喃湘露临死之前,看着背负行李的父母,她甚至惊喜到眼泪盈眶。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根电话线,一条远眺的马路,一张褶皱的照片,一张挂满泪水的脸……这些便是留守儿童对父母最为多见的记忆。山水的阻隔,亲情的缺失,一些留守儿童,小到行为习惯,大到性格三观,都发生了一些扭曲。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路程中,如何避免亲情缺席,这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献策献力。

其次需要填补的是医疗鸿沟。

难以想象,当喃湘露罹患绝症红斑狼疮的时候,亲朋选择的医疗方式,竟然是请巫医叫魂。相比于去大医院看病,他们更相信山神的力量。

喃湘露去世前,她的父母终于赶了回来。而鹏飞导演说:“有些人,直到去世,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都没能回来。”屏幕中的悲情结局,相比于惨烈的社会现实,不过沧海一粟。

没有现代医疗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就充满了更多不确定。

此外需要填补的是教育鸿沟。

喃杭是班级里的问题少女,叶喃去找老师了解女儿的学习问题,老师的答复是:“现在回来,还有什么用啊?”在老师看来,喃杭的学习是无可救药的了。

正如叶喃对女儿说的那样,你知道城里的孩子竞争多激烈吗?你不学习,以后去了城市怎么跟他们竞争?当然,外公和女儿的回答是,他们就呆在寨子里,哪也不去。

但站在发展的角度,留守儿童至少应该放眼看世界。教育问题解决不好,他们又有多少机会追随这个时代?

留守儿童,愿你与世界达成和解——《米花之味》观感

以上三条鸿沟不过是影片折射出来的城乡之间的显形鸿沟,除此之外,城乡之间也还有许多隐形鸿沟,比如观念、习惯等等。

影片末尾,母女二人在远古的溶洞翩翩起舞,滴水咕咚,光影闪动,在那一刻,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时间达成了和解,这大概就是影片“最珍贵的东西”。

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当下,愿这一份“珍贵”能够在各方合力下从影片走向现实,愿留守儿童能够跨越这一道道鸿沟与世界达成和解。

一个十八线城市的种地总监,守着一亩三分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