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這個省已發布調整標準,總體上調5.1%!

養老金一直是中老年人最為關注的問題,希望退休後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滿足日常開支和以後看病的花銷,可以說養老金直接關係到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因此國家也一直很關注養老這方面,在養老金實現14連漲和養老金並軌後,近日有一個省份已發佈養老金上調標準,總體上調5.1%,這也意味著在2018年養老金有望繼續上漲。

養老金:這個省已發佈調整標準,總體上調5.1%!

據湖北省人社廳消息,今年湖北省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從2018年1月1日起,2017年12月31日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將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這項政策將惠及全省540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退職人員,具體調整方案如下。

調整基本養老金體現了國家和省政府對退休人員的深切關懷,也是一種社會福利,為退休人員提供一份保障。

申論寫作技巧:錦囊妙招助文章更出彩

第一招、“擒賊先擒王”--首字相同

例1: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

例2:因運而生、因力而為、因厄而壯。

例3: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

例4:關於環境保護,有的地方提出“做好水文章、做實綠文章、做美山文化”。

第二招、“千斤墜”--尾字相同

例1:關於糧食問題,“廣積糧、積好糧、好積糧。”

例2:關於人生,“拓寬眼界、提高境界、守住邊界。”

例3:關於新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個性化。”

第三招、“夫唱婦隨”--首尾字均相同

例1:關於做人做事,“做人要誠實、老實,做事要踏實、務實。”

例2:關於工作分工,要做到“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其中,“不錯位”是指要明確自己的權責;“不越位”是指按照自己的崗位職責開展工作,不越權;“不缺位”是指各個部門、每位員工應該分工配合。

第四招、“神龍擺尾”--首尾字均不同

例1:調整產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增加就業崗位,鼓勵自主創業,加強就業培訓,落實就業政策,轉變就業觀念,完善勞動法規。

分別用了調整、拓寬、增加、鼓勵、加強、落實、轉變、完善等動詞,動詞後面的賓語也是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就業難題的主要應對之策。

例2: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

例3: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第五招、“縮骨大法”--簡潔表達

例:江蘇省省長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到要做好“藍、清、綠”三篇文章。“藍”,就是要治理空氣汙染,讓大家能時常看到藍藍的天;“清”,就是保護好水資源;“綠”,就是生產綠色食品。

第六招、“乾坤大挪移”--用好“轉”字

例1:對於用工培訓,應“由被動培訓向主動培訓轉變;由孤立培訓向系統培訓轉變;由崗前培訓向全過程培訓轉變。”

例2:“由單純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並重轉變;由注重整體質量提升向注重全面提高質量轉變。”

一、內容的常識性

我們都有這樣的一種生活經驗,我們要說清楚一個耳熟能詳的概念,卻感覺怎麼也說不清道不明。大家熟悉的概念是具體化的、不言自明的,如果要從具象上升到一個抽象的定義,使這個定義恰如其分地反映被定義項,有時候反而會讓人絞盡腦汁。舉個例子,我們都有對“網絡成癮”有一個直觀的印象,但是到底什麼是“網絡成癮”,我想很多人會感覺說不清楚。

定義判斷中很多題目類似於這種情況,簡單的定義反而要用複雜的語言才能定義清楚,而複雜的定義要用來判斷簡單的案例是否符合定義。我們的考生雖然對題乾的定義沒有讀懂,也不妨礙考生通過閱讀選項比較符合常識性的案例來尋找線索。

二、知識的綜合性

考生在做定義判斷的時候,會發現為數不少的這樣的題目:題目本身所給的關鍵信息較少,造成考生對定義的理解模稜兩可。單純根據題乾的要點信息,沒法對選項是否符合這個概念進行有效排除。這個特點就是定義判斷知識的綜合性。

考生往往缺乏對所考察的概念的知識儲備,再加上題幹所給的定義沒法解釋這個概念的本質,或者題幹定義項中大量使用考生不瞭解的專業概念。大家可以設想,用一些考生不明白或者有誤區的詞語去解釋考生不明白的定義,其結果是,考生依然不明白。例如,“倒逼機制是指由貸款引起貨幣數量的增加,貨幣數量又造成基礎貨幣擴張的內生貨幣供給現象”,很多非經濟專業的考生看到這個概念,會非常迷惑,原因就在於此。

三、解題的技巧性

考生要想把定義判斷做好,本身的常識積累加上解題的技巧必不可少。常識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考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作一個有心人,掌握一些應知應會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而解題的技巧是比較容易掌握的。

(一)對比法

例題:碎片式學習:指學習者通過一點一滴的方式積累或獲取知識和信息。

下列不屬於碎片式學習的是:

A.媽媽開車送小敏上學時,小敏常常悄悄看小人書

B.小馬嚴格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記5個成語典故,讀一篇時文

C.某品牌手機剛上市,小劉到專賣店連夜排隊,一邊排隊一邊翻閱莫言的《蛙》

D.小顧為了完成一篇論文,每天晚上花數小時查閱相關文獻

【解析】該題答案選D。碎片式學習是“通過一點一滴”作為積累的手段。A選項開車上學的時候、B選項每天抽出一點時間、C選項排隊的時候,都符合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一點一滴的積累學習,而D選喜愛那個“每天花數小時”則是用整塊的時間做整塊的事情,不符合“一點一滴地積累”。所以答案選D。

(二)擇優法

定義判斷是單選題,四個備選選項中,如果考生對兩個選項模稜兩可,甚至感覺兩個選項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該定義,那麼考生應該果斷從中選擇一個更符合題幹定義要點的選項。這個方法叫做“擇優法”。

(三)鎖定法

【例題】利群偏差指的是人們對自己的群體成員的行為總是傾向於給予善意的理解,而在解釋其他群體成員的類似行為時,更容易從壞的角度去設想。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存在利群偏差的是:

A.東道主球隊的勝利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客場作戰失利,是因為球員在異國他鄉水土不服

B.我們隊員比賽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訓練過度勞累,沒有很好地保存實力進行比賽,讓對方球員撿了個大便宜

C.某公司經理認為去年公司業績不盡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競爭對手的實力,讓對方搶走了絕大多數的客戶

D.某班主任看到自己班學生的打鬧行為時會認為只是“玩笑胡鬧”,在看到其它班學生的類似行為時會認為是“品質惡劣”

【解析】“種群偏差”的定義簡而言之是“人們對自己人的行為是善意的,對別人的相同行為是惡意的”。D選項“某班主任對自己班學生的打鬧行為認為是善意的玩笑,對其他班相同的打鬧行為認為是品質惡劣”。D選項和題乾的描述嚴絲合縫,所以定答案鎖定為D。

(四)排除法

這是最常規的做題方法,考生通過閱讀題幹找到題幹中定義的關鍵詞,然後將關鍵詞代入到選項中,通過排除的方法,最終確定正確答案。

四、領域的廣泛性

定義判斷考察的學科領域是相當廣泛的,例如,化歸思想(數學)、自我障礙策略(心理)、倒逼機制(經濟)、種群偏差(心理)、無影燈效應(管理)、政策性虧損(行政管理)、逆淘汰(社會學)、碎片式學習(教育)、間接故意(法律)等等各個方面。

考生在準備行測常識判斷的時候,已經在積累更多做定義判斷的題目的知識了。一般說來,常識判斷做得比較好的考生,定義判斷做得也比較好。考生在備考定義判斷的時候,當正確率達到6個到8個的時候,考生就進入瓶頸期,這段時間即使做很多的定義判斷的題目,也感覺到不會提高。這是一個正常的時期,事實上,這段時間不是沒有在進步,而是進入了一個平臺期——考生依然在進步,依然在積蓄能量,但是要一段時間之後才能有所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