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形成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

它是心血管系統疾病中最常見的疾病,也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也成為我國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AS通常在中年或中老年出現症狀,是冠心病、腦梗死、外周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動脈管壁內皮損傷以及脂質沉積是主要的始動因素[1]

其病因和發病機制非常複雜,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階段[2]脂質條紋——纖維斑塊——粥樣斑塊——臨床合併症出現。

01

脂質條紋:

主要由吞噬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泡沫細胞形成的。動脈管壁內皮細胞在炎症以及高血脂等情況刺激下,發生損傷及功能異常,血脂沉積在動脈管壁內皮細胞下,並被增多的活性氧簇氧化修飾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血液中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到動脈管壁內皮下,釋放炎症因子,同時,有血小板黏附到受損的動脈管壁內皮處。中膜平滑肌細胞遷移至內膜並大量增值,伴有膠原等細胞外基質分泌增多,由單核細胞衍生的巨噬細胞和中膜平滑肌細胞攝取ox-LDL成為泡沫細胞。

02

纖維斑塊:

壞死的泡沫細胞以及組織碎片形成病變深部粥糜樣的部分,突出於管腔表面,再覆以較為堅硬的纖維外膜。

03

粥樣斑塊:

隨著脂質進一步沉積,沉積的脂質進一步加重吞噬細胞的聚集,血小板的黏附以及炎症因子的釋放等,形成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隨著這一過程的發展,纖維被膜漸漸變薄,逐漸演變為不穩定型的斑塊。

04

臨床合併症出現:

不穩定型的斑塊糜爛或破潰形成血栓,阻塞小血管的管腔,導致供血器官的缺血性損傷,引起心絞痛等各種心腦血管的損傷。

1.危險因素及相關機制包括[3]

01

脂質代謝紊亂:

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LDL)。LDL的水平與AS的發生呈正相關。LDL主要通過載脂蛋白與細胞外基質相互作用而沉積在動脈內膜內形成粥樣斑塊。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可以將膽固醇逆向轉運至肝,從而降低機體的膽固醇水平,有抗AS的作用。

02

炎症與免疫反應:

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AS的實質為血管受損後的一種慢性炎症反應。細胞因子、各種炎症介質以及炎症細胞如淋巴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等貫穿在AS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並形成惡性循環。

03

氧化應激反應:

氧自由基以及相關代謝產物不僅可以直接損害血管壁細胞,且可以通過影響血管壁細胞轉錄因子的水平,調節基因的表達,參與AS的發生和發展。

04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

血管內皮細胞不僅是血管壁的屏障,同時也具有強大的內分泌功能,可以合成和分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參與機體複雜的功能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可以分泌一些抗凝物質阻止血管中血小板等聚集。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促進白細胞和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脂質的沉積以及中膜平滑肌的增殖和遷移等。

05

中膜平滑肌的增殖和遷移:

中膜平滑肌增殖和遷移至內膜並且攝取脂質變為泡沫細胞,使得內膜增厚形成粥樣病灶或纖維脂質斑塊。

06

發病機制的研究新進展:

與巨噬細胞亞群表現型的改變,表觀遺傳學,循環系統中的miRNA,內皮祖細胞的數量減少和功能改變等有關。

2.檢查:

01

一般檢查:

患者常有血膽固醇、三酰甘油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減低,脂蛋白電泳圖形異常,多數患者表現為第Ⅲ或第Ⅳ高脂蛋白血癥。

02

X線:

主動脈粥樣硬化者可見主動脈伸長、擴張和扭曲,有時可見鈣質沉著。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03

動脈造影:

可顯示四肢動脈、腎動脈與冠狀動脈由於粥樣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狹窄、病變部位及範圍。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04

多普勒超聲檢查:

有助於判斷頸動脈、四肢動脈、腎動脈血流通暢情況等。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3.診斷

動脈粥樣硬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出現器官病變時,診斷並不困難。如檢查發現有血脂異常,動脈造影顯示血管有狹窄性病變,應該首先考慮動脈粥樣硬化。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一旦出現某個器官的動脈粥樣性改變,意味著其他部位可能已經發生了同樣的改變,當某個器官發生血管事件,即意味著其他器官發生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增加。

40歲以上患者,如有主動脈增寬扭曲並排除其他疾病,提示有主動脈粥樣硬化可能;

如突然出現眩暈或步態不穩而無顱內壓增高徵象,則應該懷疑有基底動脈粥樣硬化所引起的腦供血不足;

活動後出現短暫的胸骨後和心前區悶痛或壓迫感,則應懷疑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

夜尿增多常為腎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症狀之一。

此外,患者常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糖尿病以及吸菸等,選擇性的做檢查如血管造影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危險因素及相關機制包括[3]

動脈粥樣硬化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的治療,主要有調整血脂類的藥物如他汀類等;抗血小板治療,最常見的為阿司匹林;溶栓和抗凝類的藥物,主要用於動脈內血栓形成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還有針對缺血癥狀的相應治療如心絞痛時應用血管擴張劑或β受體阻滯劑等。

近10年來,針對AS病理過程的干預研究發現[4]麝香保心丸對於作為AS病理基礎的內皮損傷、脂質浸潤和炎症反應都能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抗AS的機制包括:

從結構和功能上起到保護血管內皮的作用;

減少脂質浸潤:麝香保心丸有一定的降脂作用,可以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

抑制炎症反應:麝香保心丸對炎症介質如金屬蛋白酶、C-反應蛋白等有抑制作用,同時可以抑制炎症反應引起的膠原增生。

目前,較多的研究通過臨床症狀、心電圖、心肌灌注顯像等證實了麝香保心丸對於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保護冠狀動脈,維持心肌的正常血供具有積極作用。對於冠心病患者,從病變早期開始、持續使用麝香保心丸,能抵禦各種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子的致病作用,因而能夠降低遠期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參考文獻:

[1]Williams JK, Sukhova GK, Herrington DM, Libby P. Pravastatin has cholesterol-lowering independent effects on the artery wall of atherosclerotic monkeys[J]. J Am Coll Cardiol,1998,31(3):684-691.

[2]Li YL. Pathology[M]. 6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Press. 2004.

[3]嚴春琳,楊靜,韓際宏,等.中藥抗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誌.2014,28(6):904-913.

[4]王琳.麝香保心丸早期、長期干預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病變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06,22(14):21-22.

一文读懂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

溫馨提示:本平臺已開通文章搜索功能,可關注後發送關鍵詞體驗。

歡迎您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