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1個以「山」命名的縣,人口不到30萬,有「煤鄉」之稱

山陰縣,隸屬於山西省朔州市,位於山西省北部,縣境北鄰右玉縣、左雲縣,南連代縣,西界平魯區、朔城區,東接懷仁縣、應縣。

山西省1個以“山”命名的縣,人口不到30萬,有“煤鄉”之稱

山陰縣境,春秋時期為北狄人居地,戰國時期屬趙國地,秦朝時屬雁門郡轄境,西漢時分屬汪陶縣、陰館縣,西晉永嘉之亂後縣廢。北魏獻文帝時(465年-471年),於縣境內置桑乾郡,治桑乾縣(治今山陰縣東),孝昌年間(525年—528年)郡縣俱廢。

隋朝時,屬神武縣轄地。唐朝時,屬馬邑縣(治今朔城區神頭鎮馬邑村)轄地。遼朝時,置河陰縣,因在桑乾河之陰故名,金大定七年(1167年)更名為山陰縣(治今山陰縣城南7.5公里處的故驛村),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

山西省1個以“山”命名的縣,人口不到30萬,有“煤鄉”之稱

金貞祐二年(1214年),山陰縣升為忠州。元朝時,復降為山陰縣,一度併入金城縣,元末復置山陰縣,此後縣名一直未改沿用至今,明、清均隸屬於大同府應州。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山陰縣移今治岱嶽鎮。

建國初,山陰縣隸屬於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劃歸山西省,先後隸屬於雁北專區、晉北專區、雁北專區,1989年1月屬朔州市管轄至今。。

山陰縣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下轄4個鎮、10個鄉,總人口24.1萬人。山陰縣境內煤炭資源豐富,是產煤大縣,有“煤鄉”之稱。

山西省1個以“山”命名的縣,人口不到30萬,有“煤鄉”之稱

山陰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經歷漢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擊瓦剌等大小的戰爭4700多次。戰國的李牧,漢朝的衛青、霍去病、李廣,唐朝的薛仁貴,宋朝的楊家將等,都曾在這裡戍邊守土。目前,廣武地區有全國最大的298座漢墓群,有我國現存最完整的遼金始建的廣武城。

山陰縣歷史名人:庚嶽(北魏將領)、苑君璋(唐朝芮國公)、米信(北宋將領)、沙彥恂(遼朝丞相)、王家屏(明朝內閣首輔)、崔增瑞(梁啟超的老師)、豐玉璽(國民黨陸軍中將)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