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杨家将

忠武杨家将

杨家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代名词,代表着忠烈、勇武、忠贞、果敢……凡是美好的名词都可以毫不犹豫地作为其定语,这是非常罕见的。难怪后人通过评书、戏曲、电影、电视等各种文艺表现形式颂扬之、讴歌之。千百年来一直传颂不断,经久不衰。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杨家将不仅仅活在史书里,更是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我小时候就是从听评书、看戏曲知道杨家将的,什么《杨家将》《杨门女将》《穆柯寨》《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等等,这些杨家将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忠武杨家将

参观位于代县城东北19公里的鹿蹄涧村的杨家祠堂时,我满脑子都是杨家将的故事。想象力展开有力的翅膀,任思绪自由飞扬。杨业伫立边靖楼,眺望雁门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辽军,震契丹,势如破竹。雁门关、金沙滩,风烟滚滚。英雄飒爽英姿,一骑绝尘,手中剑戟飞旋,敌军闻风丧胆。关内关外美名扬,敌我双方交口赞。被称为“杨无敌”的杨业打出了大宋的威风,打出了杨家将的威名。

英雄不问出处。史载,杨业早年属于北汉的将领,追随刘崇。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甚得信任。北汉灭亡后,宋太宗求才若渴,立即派遣使者召见杨业,并委以重任。杨业不负众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随军北伐,因监军王侁威逼,要求带兵出征。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于陈家谷口力战被擒。杨业无限悲愤,为表忠心,决不投降,绝食三日而死。朝廷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赢得生前身后名。

忠武杨家将

杨家祠堂始建于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由杨家十七代孙奉旨建祠,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曾予重修。规模宏大,形制周全。坐北朝南,大门东西两侧栽有松柏,一对蹲坐的石狮子守护着祠堂。祠门以南,有三间楼台,名为“颂德楼”,是杨氏族人祭祠祖先的祭台,也是唱戏的舞台。

忠武杨家将

沿石阶而上,祠门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分别是:“奕世将略”“一堂忠义”“三晋良将”。祠堂两厢有描述杨家将战绩的连环壁画,陈列着杨家将史迹展览和相关文物。后院是祠堂的主体部分,有正殿五间,正中是杨业夫妇的塑像,两侧是杨门的“七郎八虎”像。《宋史•杨业传》记载,杨家三代抗辽,杨业的六个儿子,包括杨延昭、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瓌、杨延贵,杨延彬,都被宋廷封了官职,加上陈家谷口战役当中,和杨业一起战死的杨延玉,杨业确确实实有七个儿子。至于那个养子“八虎”,没有记载。此外,还有许多石碑,都是历朝历代褒扬杨门忠烈的文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当代的杨成武将军也有一块题词匾悬挂在祠堂正殿门头上。

忠武杨家将

战神只为疆场而生。杨业父子作为北宋拓疆守边的开路先锋,抒写了一曲曲壮怀激烈、可歌可泣的慷慨悲歌,继承保家卫国的事业成为其后代忠贞不二的必然选择,继任者无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随着时光的流逝,一个个英雄的落幕,杨家将的时代渐行渐远,如烟般消散,只能成了故事和传说。

忠武杨家将

祠堂是英雄的魂系之地,也是祭奠的最佳场所。后世累代,绵延不绝,缅怀凭吊。怀十分敬意,献一瓣馨香。

撰文 / 高海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