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高考临近,一则有关于高考考生准考证丢失的消息又传遍了朋友圈。信息中称,刘明炜是一中学生,丢失的准考证,被人捡到了,让刘明炜与其联系。早在2011年时,就已经出现了“刘明炜”“白娅倩”等同学丢失准考证的信息。目前,海口警方已经对此消息进行辟谣,提醒广大网友不要信谣、传谣!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大数据分析

传播趋势

据复兴新媒体中心全国社情民意、舆情监测系统监测显示,从6月4日到6月7日发稿时,共监测到相关报道1905篇。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如上图所示,自6月4日起话题热度逐渐攀升,于6月6日达到话题声量最大值,6月6日后话题热度逐渐下降。

媒体类型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媒体类型方面,新媒体是此次报道的主力军,其中微信占比超过六成。另外,新闻门户网站也是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占比22.1%。

正负面分析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报道倾向上,中性报道占比超过五成,其次是负面报道占比33.1%,正面报道仅占比16.8%。

媒体观点

四川在线:准考证丢失谣言挤占了社会资源,制造社会恐慌情绪,还存在欺诈行为,应依法予以惩处。民众也应对此加以警惕,认清谣言的真面目,不要被其忽悠了,更不可主动传播谣言,以免助纣为虐,让他人被骗蒙受损失。谣言止于智者,大家都清楚准考证丢失谣言后,就会对其小心防范,谣言也将逐渐失去市场,从而消失掉。

新京报:此类谣言之所以年年发生、屡屡得逞,无疑是利用了公众一贯的同情和善意,把正能量当枪来使。很多人视高考为头等大事,在“全民高考”大环境下,广大网友面对“准考证丢失”消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又仅是举手之劳,于是盲目回拨电话或转发信息。

结果是回拨电话者,受到钱财损失;而转发消息者,也无意中当了骗子的助攻手。最终导致信息被广泛传播,不仅造成信息资源和关注精力的巨大浪费,也消费并愚弄了网友的爱心。对此,网友有必要提高警惕,在转发此类消息前,不妨先搜索下,谣言即可“现原形”。

网友观点

@慧慧1220:朋友圈微信群QQ群年度上映:白娅倩、杨雷雷、刘明炜丢准考证;梁永涛张慧丢动车票;喷药灭美国白蛾;冷饮车抢小孩;外地交警集中查车;桃子西瓜不能同时吃;《贞子》上映;sk5、SB250病毒流行……每次看到某些人急三火四地发这些就够了。“善心”一旦失去理智和基本的判断,以讹传讹,与愚蠢有何区别。

@换个姿势看新闻:相关部门为何不把这个吸费号码禁了!并查处其运营商!这应属于诈骗了吧?!

@sqqqqqqq-3rx:群里朋友圈就看到这种无聊信息最多,多是熟人,多说对方不开心。

复兴新闻

一年一度的高考几近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件,正因为有大多数人关心,所以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每年几乎都有白娅倩、杨雷雷、刘明炜丢准考证,上面会有一个手机号码,回拨电话者会造成金钱损失。这类信息的转发者不在少数,而陷入骗局的回拨者将会有不定量数额的金钱损失。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狼来了”的故事想必都听过,如此利用公众的善意行骗是特别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多次消费公众的善意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能会影响真正丢失了准考证的考生,另其无法的到及时的帮助。

另外,准考证丢失的谣言如果传播的广,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引导舆论而造成恐慌情绪。这种诈骗行为理应及时得到治理,警方要找到传播谣言的源头,进行严肃惩处。对此传播谣言事件,不仅警方要付诸行动,平台也要承担起责任,对这些未经核实的信息进行限流或者建设一个专用的丢失证件交流平台,让发布者进行实名登记。最后,公众在看到这类信息之时要有所警惕,甄别这则信息是否真实,再行转发。相信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能够让这类谣言在今后的高考季销声匿迹。

文/王娜

图/复兴大数据



每年高考都丢准考证?别再消费公众的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