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菜食单|“烧秦皇鱼骨”有啥传说?和孔庙的鲁壁有啥渊源?

鲁菜食单|“烧秦皇鱼骨”有啥传说?和孔庙的鲁壁有啥渊源?

山东的“孔府菜”中有一道充满恨意的菜,叫“烧秦皇鱼骨”。话说是因为孔家后人对秦始皇非常憎恨,借做菜之机,把他“火烧火燎”。此菜选用上好的鳜鱼中段与高质量的明骨(即鱼 骨),烧制而成。那么“烧秦皇鱼骨”有啥传说?和孔庙的鲁壁又有啥渊源?下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为解恨,孔府后人要火烧秦始皇

话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地位,在国内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著名的扼杀文化的“焚书坑儒”运动。

当时,孔子的第九代孙孔纷,在秦都有个好朋友叫陈余。有一天, 陈余给孔纷传了消息,。孔纷闻听后,就把许多祖传的经典书籍,如 《论语》《尚书》《孝经》等,偷藏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

后来孔纷参加了陈胜的起义队伍,病死在军营中,到他死时既没有把藏书取出来,也没有把 藏书的秘密告诉他人。藏书之事,从此便无人知道了。

鲁菜食单|“烧秦皇鱼骨”有啥传说?和孔庙的鲁壁有啥渊源?

至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余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恭王。 鲁恭王有个嗜好,喜欢建宫造殿。就在他派人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发现了用竹简书写的 《尚书》《春秋》等著述。当时被秦始皇几乎抄绝烧尽的诗书,却有六经得以幸免并流传至今。 这就是为文人所津津乐道的“鲁壁藏书”的故事。

为了纪念孔纷藏书的功绩,南宋时孔氏后裔在孔子故宅内修建了一座殿堂,取名“金丝堂”。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孔庙时,在“诗礼堂”的后面又单独建了一座“鲁壁”。

鲁壁落成之日,孔府内大摆酒宴,以示庆贺。当时,府厨掌灶的厨师选用微山湖出产的鳜鱼,配以鱼骨制作了一道菜肴献到宴席之上,取名“烧秦皇鱼骨”,以表达对秦始皇“焚书坑儒” 之举的痛恨,以及对“鲁壁藏书”的纪念,当即受到了 “衍圣公”的称赞。

鲁菜食单|“烧秦皇鱼骨”有啥传说?和孔庙的鲁壁有啥渊源?

烧秦皇鱼骨的做法:

1. 将桂鱼(鳜鱼)宰杀治净,取中段去脊骨片成两片,在鱼外面划三至四刀;

2. 把水发鱼骨切成长条,放入烧开的清汤中“度”过,捞出沥干水分;

3. 把鱼骨夹在鱼的刀口中,加酱油10克,湿淀粉调匀拌好;

4. 把蒜瓣用竹签串成两串;

5. 将炒锅放火上,加花生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蒜瓣串炸黄捞出;

6. 再烧至七成热,放入鱼段,炸成金黄色时捞出,沥去油;

7. 另用炒锅烧热,加入猪油,烧热后放葱、姜炸过捞出,再放甜面酱,烧制;

8. 待其沸起后,加酱油、清汤,烧一分钟,离火盛到碗内;

9. 把蒜瓣串摆放在鱼肉上,加入盐水,入笼中蒸约十分钟取出,复扣在汤盘中,取出蒜串弃掉,把汤水滗到炒锅内;

10. 炒锅放火上,烧开后加黄酒、香菇、笋片,淋上花椒油,浇到汤盘中即成。

烧秦皇鱼骨的制作要诀:

1. 鱼骨,又称明骨,若以秦鳇鱼之骨入馔,乃是孔府正宗风味;

2. 桂鱼选料必须鲜活,孔府菜十分讲究,死鱼不上桌;

3. 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500克。

小贴士

1、鱼骨,又称明骨,若以秦鳇鱼之骨入馔,乃是孔府正宗风味。

2、桂鱼选料必须鲜活,孔府菜十分讲究,死鱼不上桌。

3、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花生油500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