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刀神丿十帥
多大的代價才叫“不惜一切代價”?
我覺得到目前為止,現在所有的手段都還沒有到“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畢竟當年不惜一切代價搞兩彈一星才是稱得上舉全國之力。但是如果真的是到了那個地步,讓全國人勒緊褲腰帶搞芯片,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至少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辦法像當年那麼折騰了。
所以,以現在中國的國力,根本就到不了“不惜一切代價”的地步。
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已經不少了,但是依然不夠,應該加錢。
國家早就已經把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產品)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科技重大專項,並且從2006年-2020年,一共要投入1000億元以上的研發基金。
1000億,看起來還是不少的,但是不要忘了,這是十多年的研發投入,而且不是給芯片一家的。
而實際上芯片的投入可遠遠不是者1000億人民幣能夠打發的。僅僅是臺積電剛剛宣佈要研發5nm芯片技術,就要投資超過250億美元,所以這1000億人民幣還是不夠用的。還是需要進一步加錢。
發展芯片是必然的,好處也很多。
目前中國每年花在進口芯片的錢超過了2000億美元,當然了,這2000億美元不是說白白花出去、聽不見響的,也是買到了東西的。但是這樣的數目已經是很驚人了。而且芯片這種東西是高附加值的產品,意思就是說,中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衣服,那麼最終只能夠掙100億美元,而外國生產2000億美元的芯片,卻可以賺500億美元。這麼賺錢的東西,為什麼我們不自己生產、養活我們的高科技人才,卻要讓外國人生產、讓他們賺錢呢?所以說發展芯片是必然的。
同時,發展自己的芯片,也會讓上游企業發展起來,比如說材料、高精密儀器等企業,並且讓下游企業,比如說手機、電腦等廠商,擁有更多的議價權。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對於消費者也是利好消息。
國家投資總量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管理投資。
國家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不是能夠亂花的。所以如何充分調動社會、企業的力量,讓這筆錢花的值當,這是我們要思考的。
比如說,把所有的投資一股腦的就扔給科研機構,那麼可能效果就不那麼好,畢竟科研機構自己沒法籌集資金,也沒法做產品、形成良性循環。但是如果可以把這個投資變成減免的稅費,或者科技補貼,那麼無疑就可以讓更多的企業爆發出更大的積極性,而企業的話他們可以更方便地融資、讓科研成果更快變成產品形成良性循環,那麼一塊錢的國家投入,可能後面就會變成10塊錢的總投入,這樣的才會更加有效率。
SilentTurbine
再不長點“芯”,我們就安全了嗎?賺錢難吧?那大家還不惜一切代價去賺錢。為得是什麼,活的有尊嚴。
15年的時候,中國的半導體市場份額就佔了全球的一半以上,集成電路進口超過原油進口;至今,已經連續三年都是遠超原油進口。
芯片高達九成需要進口,而芯片對於產品的重要性大家都心知肚明。
要是大家都打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租不如借的態度的,那麼中興事件就會成為日後的家常便飯。
發展集成電路得有:
一、產業基礎(技術還得不一般)
二、錢是無底洞地狠砸。(都是百億為單位)
三、大批大批的技術人員。
四、集聚效應(不能單幹)
這麼看來就是得有當初“全民投身鍊鐵造鋼”的精神和勇氣一心一意地為了中國芯,但最後能發展成什麼樣子,誰都不知道。
這一點上吳敬璉教授說得沒錯,風險何其之大,中國錢是很多,但是人更多。但是當初,原子彈難吧,危險吧,上月球難吧,都上天了……
但是我們還是成功了,所以重點不是有多危險,而是取決於國家的態度。只要表態:造!
那麼肯定大家都會上,但肯定不是說一定得不惜一切代價,“不惜一切代價”說的是態度,而實際是在調控好各方面,創造合理的環境讓其好好發展。
不然的話,等到中國芯都被別個握在手中。豈不更危險?
鎂客網
“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這個觀點對於中國來說並不是危險的,假如不惜一切代價成就了中國芯片產業,可能對於美國來說更危險一些。
其實,就是因為美國當初的“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才有了今天可以用“禁售”來卡我們的脖子。
僅從經濟角度看,一個兩千億美金的市場,難道不值得不惜一切代價嗎?況且這個市場僅僅在中國就有兩千億的規模,那麼全世界的芯片市場規模究竟有多大,還看不出來嗎?如果這個市場規模都不值得“不惜一切代價”,那麼究竟我們還有什麼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
中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一直是依靠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積累起來的,而世界上以美國為代表的先進的發達國家,最為忌憚的就是中國由低端製造向高端製造的成功轉化。因此,如果不能打破發達國家對高端技術和核心產品的壟斷,中國的崛起就是一句空話。
發展高新技術,不惜一切代價幾乎是唯一的手段,這個不惜一切代價的概念,並不是不惜一切代價的“閉門造車”,而是需要用更加堅定的開放和合作。
和高手過招,自己一定要有資本,有能力。在今後的國際競爭當中,最重要的是實力。我們很羨慕美國的先進和強大,為什麼不看看人家是怎麼“不惜一切代價”的強大起來的呢?
步武堂
這是由新經濟的特點所決定的。芯片開發的核心乃專利以及知識產權,不僅涉及諸多尖端科技和基礎科學,而且具有開放型應用的市場特點。有別於其它飛船等高科技產品,乃“個性”極強的IT“心臟”。
為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從網上的反映看似乎有一種危險,這種危險就是由於這個爭論使得這種國家主義更加取得了優勢,就是用更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我們的有關產業,比如說有一種口號叫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吳敬璉的得意弟子劉勝軍對此這樣解讀:標題黨請注意,吳老反對的不是發展芯片產業,而是“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吳敬璉和劉勝軍均為筆者平時“不感冒”的專家,然而,感覺他們此次出來站臺卻不同凡響。
我國目前的芯片行業現狀是:大多數材料仍然來自於國外進口。比如原材料、外延片、晶圓、封裝測試等等,都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自主研發。芯片的生產必須經過大量的工序流程,生產規模龐大,系統極為複雜;因為涉及領域廣泛,所以研發成本極高。不僅需要拔尖的高科技,而且需要雄厚的基礎學科支撐。
芯片研發不僅週期長,而且更新換代極快,需要有市場以及流量才能持之以恆,這亦是諸多風險投資基金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不妨以足球作為比喻,重金聘請外國教練,將少年球員送到足球強國留學,實行所謂職業聯賽制度;均無法破解足球瓶頸,因為存在系統性的問題。
吳敬璉先生反對“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乃尊重科學敬畏市場。
歡迎行家批評指正!預祝五一勞動節快樂!
陸燕青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4月22日清華大學CIDEG主辦的2018學術年會上表示擔憂,他認為由此激發的爭論可能使國家主義取得更大優勢,也就是說,用更強大的行政力量支持有關產業,比如說有一種口號叫做“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 。如果從經濟學角度來解讀這句話是沒有問題的,雖然芯片產業已經被提到國家戰略,但是發展芯片行業同樣遵循經濟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芯片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單純從經濟學角度看,吳老的這番言論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從芯片行業的幾個特點來分析:
一、芯片行業的投資大,週期長
因為芯片行業的投資大,週期長,短期內很難看到效益,所以很多企業因為過於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過渡依賴國外芯片,錯過了芯片發展的黃金機遇。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芯片產業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了。像聯想由於過分追求眼前利益,將力主自研芯片的倪光南院士驅逐,自廢武功,寧可投資白酒、房地產也不投芯片等核心,如今陷入困境也是在所難免。雖然因為中興事件,為我國的芯片行業敲起警鐘,但發展芯片產業還是要遵循產業發展的經濟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避免一哄而上,造成資源的浪費。
二、國內芯片產業發展不平衡
從中興被美國禁售的情況看。對中興造成巨大困擾的是國內無法替代的基礎性芯片和高端芯片。而在通用芯片領域,國內很多企業的產品已經可以替代國外芯片產品。如中興和華為自研的很多通訊芯片都用在了自家的通訊基站產品上。而華為的麒麟手機芯片更是具備了與世界芯片巨頭高通同臺競技的能力。所以發展芯片產業,在符合經濟規律的情況下,需要更加註重基礎芯片、高端芯片、國外不可替代芯片的投入和研發。
三、理性看待芯片的需求
所以發展我國的芯片產業,要充分認清芯片行業發展“投入大,週期長”的特點,著重發展薄弱的基礎芯片和高端芯片,同時要理性看待芯片的需求,遵循經濟規律,更多的藉助政府的制度和政策扶植力度以及資金投入,引導更多的企業和資金打造基礎芯片領域的產業集群,真正將我國的芯片產業做大、做強。
智慧新視界
西門觀點:吳教授的觀點是非常正確的,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喊這種口號的人大都只憑一時熱情,說話不過腦子。
最近,由於美國隨中國發動貿易戰,首先中槍的是“中興”被停供高端“芯片”。於是,輿論譁然,網友憤慨,有人喊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
著名經濟學者吳敬璉教授看到這樣的口號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企業”是危險的。這種口號增加了國家主義優勢,說白了就是用巨大的行政力量去支持有關產業。
這使我想起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民種地。那時候是農業社,每年地裡種什麼莊稼都是上面說了算,種地的農民說了不算,這塊地要你種什麼,必須種什麼。
那時候,我們家鄉糧食不夠吃,上面號召大種高粱,因為高粱畝產高,於是派人到海南島學習種高粱。回來後地裡全部種了高粱,但結果因為氣候和水土問題,畝產沒有高,人吃了卻拉不下,最後不了了之。
行政干預是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的問題,如今,國家要求各行各業都要反對行政干預。對於企業來說,它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而不是靠行政支持,行政可以支持一陣子,不可能支持一輩子。
芯片是目前的高端技術,技術含量很高,而且研發週期長,更新換代越來越短,很多時候,當你的產品還在研發階段,很可能已經被更新的技術淘汰,所以,風險很大,所以投資一般都比較謹慎,不是你投資了,就一定有結果,有回報。
我們國家在靠行政支持企業發展上已經吃過不少虧,吳敬璉的觀點是對科學的尊重,對市場的敬畏,絕不能讓這種“國家主義”觀念再危害國家,危害企業。
謝謝您的關注,期待您的看法!
西門白甫
這話出自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吳老是國師級的經濟學家,他說這話,是從改革開放的全局來看的,確實沒什麼問題。
芯片產業只是“一隅”之爭,深化“改革”才是全局之謀。假如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爭一隅之勝,從而閉關鎖國,拒絕走向世界市場,甚至不尊重市場規律,中斷改革開放的進程,那就真是得不償失。
事實上,我國芯片產業絕不是一窮二白,完全沒有基礎。只不過,特朗普劍走偏鋒,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國內無論芯片設計,還是製造,都有不錯的技術積累,在一些航空航天,軍工政府部門,這些年我們一直用的都是自己的芯片。比如北斗導航衛星上,用的就是我們自己的“龍芯”芯片。所以,我們確實犯不上“不惜一切代價”去發展。
我們和國外芯片巨頭的差距,技術是一方面,但更大的差距,還是在生態上。在民用領域,大家早就習慣用國外的芯片,因為這樣,你就可以順利的裝windows,裝一些相關配套軟件。但突然換成國產芯片,不可避免會有一些不習慣,所以,即使國內芯片做得和國外一樣好,也很難短時間真正佔據市場。解決的途徑有兩種。要麼努力發展更好的技術,在性價比上碾壓國外產品;要麼就是等待時機,國外突然斷供。不過後者風險很大,偏偏特朗普搞了這麼一出,可惜他的時機選得不好,沒能一劍封喉,反倒激發了我們自主創新的決心。
他橫由他橫,清風拂山崗;他強任他強,明月照大江。
待到我國芯片真正強大那天,得給特朗普先生記首功,他這助攻打得漂亮!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現在有一個特別有趣而且無奈的現象,產業發展都是產業之外的人來指導。
例如,不計一切代價來發展芯片產業的政策,以及批評發展芯片政策的人。沒有一個是產業內的人,當年倪光南院士堅持要走技術路線,被柳傳志洗出了聯想。現在吳敬璉又開始高調指責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是危險的。
其實國內所有產業的問題都在於外行指導內行,然後出了問題,這些外行又開始以另一種聲音、姿態出現。面目極其醜陋。
要不要發展芯片?要
問題是怎麼發展芯片?
是不是成立一個1000億以上的集成電路基金就可以?
現在還要搞二期?
這是完全的資本離場。不適合技術產業的發展。
我去過一個生產半導體公司,他們的生產工藝號稱全球領先,我當時問了他們技術總監一個問題,我看到你們保護那麼好的標著英語和日語的機床等設備是整機進口,還是進口一些個別零件自己國內加工製造的?回答是,整機進口。國內還沒有這種生產技術。
我繼續追問,那你們號稱的國際領先,領先在哪裡?回答是,我們改變了晶元的容量。
那這個技術,別人可以複製嗎?回答是,當然可以。但是目前,我們的價格低,國外就直接進口我們的產品。
兜了一圈,最後我們號稱的國際領先,只不過是紙老虎。生產國際領先的機床等精密儀器國內根本生產不出來。
這才是問題的所在。
當中國人群在為自己成為世界工廠歡呼的時候,美日歐已經儲備了很多高精尖的技術。我們依然在產業鏈的底端,做著低附加值的組裝工作。
十多年來,中國號稱全球光伏產業大國,但是太陽能帆板電池的生產,汙染極大,能耗極高,國外不生產,不是沒技術,是人家不願意生產。國內把這當成寶。
何其可悲?
問題回來了。
要不要發展芯片?要。
不發展的話,芯片應用相關現代所有高精尖領域都會受到阻礙。
怎麼發展?不是大躍進
需要從底端,從基礎科學,從基礎研究,從一個機床開始。
希望外行的磚家們,不要動輒用資本的口氣說話。
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
家族財富密碼
對於發展芯片產業我們要從頂層發展模式上進分析。一個是政治經濟學體系。一個是自由經濟學體系。而吳教授的主張就是自由經濟學體系。在這裡不能說哪一個體系不好。只能說哪一個體系更符合中國的國情。適合才是硬道理。
芯片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的領域,他是一個龐大的系統,需要大量的基礎學科和高精尖人才,它的研發需要一個長期的大量的資金的投入。面對芯片產業的這個屬性。它是需要頂層設計和長期的戰略規劃的。因此,用政治經濟學體系是最好的選擇。他能夠集中優勢的資源,重點的做好某一件事情。這一點從我們國情的發展可以得到印證。其實在西方國家高精領域也是採用的這種模式,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研究原子彈的時候,曾經組織了曼哈頓計劃,美國的臭鼬工作室都有軍方和政府的身影。
至於說,不惜一切代價發展芯片產業,這個口號,也沒有什麼不對。大家都知道考大學的經歷吧。如果你發誓要考上名牌兒大學,很有可能,你會收穫的是普通大學。如果你發是要考個普通大學。那麼,很有可能你考上的就是三流大學。那可能就是李嘉誠說的。發上等的願享二流的福吧。要想幹成大事,就要下大決心。
這裡說一下為什麼發展芯片產業不適合自由市場模式。在自由市場模式裡面,資本都是趨利的,短視行為比較多。他們不會耐住性子做長期的,冒著沒有機會成功的風險長期的寂寞的研究下去。而且期間要不斷的大量的投入研發資金。而且企業之間也不可能統籌規劃。他們之間不可能長期的精誠合作。因為連接企業的紐帶是利益。而且企業之間的屬性是競爭。自由經濟模式是不適合做系統工程的。
我到是建議把政治經濟模式和自由市場模式結合起來。創造出第三種經濟模式。既有宏觀的政府調控,又有市場化的招投標競爭,還要有行業集體參加的審核驗收。以及賠償制度。就像是一個班級裡面的班主任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探討一樣。做到有把控,有目標,有方向,有領導。還要做到有競爭,有公平,有獎懲。既鼓勵力創新,又要共同進步。既講奉獻精神,也要滿足人們趨利的自私本性。把團隊效應發揮到極致。
科技要發展,我們的營運模式也要相應的發展。
我覺得吳老先生說得有一定道理,我們一些人不要動不動血脈噴漲指責別人,應該仔細聽聽別人提議中的合理成分。
我個人認為,以前我們很強調自力更生,獨立自主,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的重要性,而且這種觀點融入到我們的血脈中。
但是現在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國家之間互相依賴程度越來越深。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完善建立所有的工業系統,國家間的相互依賴已經無法避免。
如果我們還希望像從前一樣,指望完全不受別人制約,獨自建立完整的芯片產業是不現實的。建立如此龐大的工業體系我們最終還要和別人合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也恐怕難以超越別人。
我倒覺得印度近來在軍事上的採購的方法更好一些,他們省去了許多研究過程,直接得到了國外許多高精尖的技術,在軍事上得到跨越式的發展,如果從基礎的開始恐怕要慢得多。這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在可以預計的未來,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國家間的依賴仍然會不斷加強。只有進一步融入世界主體潮流,才能真正和世界同步發展,也就是要不斷改革開放,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個人觀點,不太成熟,不喜勿噴,歡迎討論,罵人的歇斯底里者滾到一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