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资讯|AI监视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识别人类的暴力举动

如果有一天

你想打我

你以为一拳头挥过来就完事了吗?

现在可不那么简单了

米资讯|AI监视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识别人类的暴力举动

现在你如果想要打我,不仅要问问我爸妈同不同意,还得问问AI答不答应,可能你还没动手,就已经被我的AI所拦截下来了。

没错,“暴力检测”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在人群中实时检测“暴力行为”成为了现实,如果你想打架,最好先看看AI同不同意。

“检测暴力”的AI

这种能够检测“暴力行为”的AI系统由英国剑桥大学、印度国家技术研究院和印度科学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发,此类AI技术利用悬停式四轴飞行器上的摄像头来检测每个人的身体动作。然后,当系统识别出攻击性的行为,如拳打、脚踢、刺杀、射击、掐脖子等时,它就会发出警报,准确率达到85%。

它不识别人脸——只是监测人们之间可能的暴力行为。

米资讯|AI监视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识别人类的暴力举动

借由无人机实现AI“暴力检测”

这个系统可以扩展到自动识别非法越境的人,在公共场所发现绑架事件,并在发现暴力行为时发出警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自主间谍无人机可以帮助警察压制犯罪,或帮助士兵在无辜群众中找出敌人。

AI在检测暴力动作时,主要分为五个类型:扼杀、拳打、踢踹、枪击,以及刺伤。系统先用FPN (特征金字塔网络)检测在场的所有人类,并标记出头、上肢、下肢三个部分的14个重要位点,画出人体的骨架。然后,SHDL网络可以分析四肢朝向等数据,判断那些人是不是在使用暴力。

可用于检测公共区域或大型聚会中的暴力分子姿态估计pipeline

当然,AI暴力检测的效果也与数据处理人数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系统需要处理的人数更少时,准确率会更高。如只需处理一人时,系统准确率可以达到94.1%,如果人数超过了十人,准确率下降到仅79.8%。同样,其在检测扼杀、拳打、踢踹、枪击,以及刺伤五种暴力行为时,也存在着准确率差异。

检测不同暴力行为的准确率

检测不同人数时的准确率

另一方面,无人机的应用也存在着一定的使用条件限制问题。在真正应用场景中,无人机无法直接靠近斗殴人群,只能实行高空检测,而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能见度和检测准确度。

AI检测暴力,依然存在着众多问题

AI检测在人工智能领域早已经不是新鲜事。不论是此前的Dextro公司利用机器学习来解读视频的声音和图象信息,还是谷歌解决鸡尾酒会问题,并成功推出新一代Google Assistance,AI检测一直是各领域应用的重要方式。

在云端执行推理有潜在的安全和隐私风险,因为要将人们的视频传输到第三方计算系统中。当AI渗入日常生活的监测过程之中,智能相对论(aixdlun)分析师柯鸣认为,其依然就几个问题“有待解决”。

vol. 1

泛滥的用户信息泄露

2017年,是数据泄露极为猖獗的一年。根据金雅拓(Gemalto)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2017 Po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actices Take a Toll”显示,2017年仅上半年被盗的数据,就已超过2016年全年被盗数据的总量。

2017年1月到6月,平均每天有1050万条记录被盗。尽管很多数据泄露来自于外部黑客攻击所致,但所造成的记录被盗或遗失,仅占13%;相比之下,内部恶意泄露、员工疏忽无意泄露等造成的却占19亿被盗数据中的86%。

可想而知,如果当AI监测暴力系统被恶意使用,其带来的风险更是相当严重。诸如此类的面部识别技术,如亚马逊的Rekognition服务,已经被美国警方采用。这些系统经常受到高误报率的困扰,或者根本就不准确,所以像这样的技术要和无人机结合还需要一段时间。

vol. 2

“大数据杀熟”

从目前众多AI应用的表现来看,隐私数据的泄露所导致的“大数据杀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前段时间,滴滴被曝光对用户进行大数据杀熟,一时之间舆论纷纷,显然被人区别对待的感受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尤其是在加价的情况下。虽然之后滴滴很快对其进行了澄清,但大数据杀熟这种方式却已经被世人获知。

互联网上的杀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自互联网诞生以来,这种行为便一直存在。而在2000年,也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杀熟事件。有亚马逊用户反映,在其删除浏览器cookies之后,之前浏览过的DVD商品售价从26.24美元降至22.74美元。

此消息一出,备受舆论压力的亚马逊只能出来解释,称这项功能只是向不同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绝对与客户数据没有关系。最后也只能努力公关,才度过了这个信任危机。如今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显然已经忘记了亚马逊当年的遭遇,试图重蹈覆辙。

vol. 3

AI监测恐侵犯主体的“知情权”

在AI监测的过程中,“知情”确实成为了一个伦理争论的焦点。“如何监测”、“是否知情”争议不断。诚然,随着行为识别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识别技术都可以实现“非受控性”:即主体无需配合,依然可以实现精准识别。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宣布为了响应欧盟即将于五月份生效的新隐私法规,Facebook将让其20亿用户更容易地管理自己的个人数据。

在欧盟,将于今年五月份实施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是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对个人隐私数据法规的最大一次修订。该条例旨在给予欧盟成员国内居民更多管理自身信息的权限,并规定了公司使用用户数据的方法。

总的来说,AI监测暴力的出现,为安防与刑侦领域提供了一个便捷之道。但是,作为极为敏感的领域,精确性的问题依然是不可忽视的。毕竟,冤枉一个好人永远都不是一件好事。

米资讯|AI监视人的行为,已经可以识别人类的暴力举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