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羣」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在圓圓入園後不久,媽媽就愁了起來。幼兒園老師告訴她,圓圓太膽小了,每次小朋友們玩玩具,圓圓都眼巴巴地在旁邊看著,卻不敢過去拿,更不敢請求加入;在幼兒園裡,她也總是一個人獨樂樂,不願意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上課老師叫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回答問題的聲音也小得像蚊子叫……她的行為似乎與同學們格格不入,感覺她很難融入集體裡。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孩子不合群 勿著急

當孩子長到2-3歲的這個階段,大多數時間就是喜歡一個人玩,哪怕旁邊有一個同齡的小夥伴,他都會“相安無事”的自我開心玩,這個階段就是“平行遊戲期”,爸媽沒啥好擔心的,可以用語言跟孩子多描繪其他小朋友在幹什麼,增加他們的感官刺激內容,幫助他更快進入“合作遊戲期”,但注意不要強迫孩子和其他人玩耍。

不要認為孩子不合群進了幼兒園自然就會好起來,有些孩子平時能與家人正常交流,但到了集體環境就不加入小朋友群中,這往往是因為孩子“太有個性”了。這個年齡的孩子都是喜好形於色的,不太能體諒別人的感受,不合群的孩子不容易交朋友,逐漸自卑或富有攻擊性。真的變成那樣可就槽糕了,所以如果孩子有下列情況,爸爸媽媽還是要早發現,早干預。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現在都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帶得多,孩子一直以來都在被保護的世界裡成長,真的就是“沒怎麼和小朋友處過”,試問怎麼可能跟別人合群?

你需要知道的是孩子在當下的年齡究竟喜歡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按著大人的邏輯和現實去約束寶寶。

其次,若怕意外來臨,就預先做好準備,比如到寶寶玩耍的地方提前踩點,杜絕危險因素,帶上的玩具要安全、乾淨。

同時,教育寶寶在陌生的場合如何區別善意的朋友和有目的的壞人;還可以教會寶寶遇到危險、受傷後要怎麼求救、自我保護。

此外,可以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玩,爸爸媽媽一定要表示歡迎,不要擔心他們是不是會亂翻天。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 很多孩子天性敏感,內心情緒特別豐富,但是不善於表達,總是把情緒積攢在心裡。這類孩子很容易曲解別人的意圖,誤解別人的善意,最終導致和同學朋友疏遠,變得“不合群”。與其說敏感的孩子太多疑,不如說敏感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容易讓孩子缺乏安全感,比如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爭吵。父母的爭吵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陰影,使孩子內心充滿了恐懼,害怕與人交往,不信任他人。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 除此之外,也有些孩子怕生、慢熱,和人接觸需要一個過程。孩子“不合群”有很多種原因,家長要多和孩子交流,找到隱藏在孩子內心的小秘密,瞭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只有找到孩子“不合群”的真正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孩子不合群 與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家庭環境有關

當孩子學習自己玩的時候(約6個月大),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關切,事事代為安排,越俎代庖,使得孩子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自己的興趣。而這樣的孩子很少主動向人打招呼,因為總是父母先開口。當孩子頑皮時,父母也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以致小題大做。凡此種種,使孩子不懂如何合群與討人喜歡。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入學以後,這類孩子也難以適應學校生活,不容易結識朋友。與同齡的夥伴玩耍時,也不能相安無事,不是爭吵打架,便是畏縮,最後被群體孤立。正因為以上原因,使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普遍發展較緩慢。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孩子便逐漸養成孤僻、內向、軟弱怕事、沉默寡言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做事非常認真,追求完美,以至容易鑽進“牛角尖”。

另一項使孩子不善於交際的原因,便是父母過於嚴肅。尤其是一些初為人父母者,由於缺乏教育孩子的經驗,望子成龍之心也過於急切,便常有管教過嚴的情形出現。

就像一個初學騎馬的人,心情緊張,不懂得如何配合馬的動作,而對待馬的方式也常常過於霸道。在這情形下,馬和騎士兩方面都非常吃力。然而,有經驗的騎士,便知道應如何放鬆自己去順應馬的運動,怎樣才能坐得穩,以及怎樣溫和地指揮馬。帶孩子與騎馬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在精神上,兩者是相同的。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因此,父母應該放鬆心情,表現出和靄、友善的態度與孩子接近。

孩子在一個貪玩好動的年齡,會跌倒,也能夠自己爬起來;會打鬧,也能夠懂得團結。家長過度的保護和溺愛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摔倒了會等待家長扶起,和別的孩子打鬧也不願承認錯誤。並且會把家長對他的保護和溺愛潛移默化的運用到和其他孩子的交往當中,不懂得與人友善,也不會寬容理解。不要著急想去改變,慢慢地派給孩子一些單獨一個人難以完成的任務,鼓勵他和別人合作完成,或向別人求援,增加孩子與別人的交往機會。

針對這種情況產生的“不合群”,家長就要從日常生活當中開始改變,給孩子灌輸平等獨立的觀念,讓孩子明白父母的“保護傘”並不能每天都為他撐開。

讓孩子獨立去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如果做不完父母也不要去幫助他,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要做好一名陪同者。

孩子“不合群”操碎心?要不要讓TA變得善於交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