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儒家的利与德:不讲利的德那就是耍流氓

历史的边缘,遗忘的民间,关注聊史补丁

现今社会,屡屡高标准道德来要求世人。比如,当教师的只可教书育人;当医生的只能救死扶伤;学雷锋的只可做好事不能留名,好像如果这些人讲起利益来,便是不道德的。人人羞于讲利,却偏偏时时争利。人人时时讲道德,却偏偏道德滑坡。

究其根源,是因为人们把利与德对立起来了。那最讲德的儒家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利与德的呢?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国家就会给他们相应的补偿和奖励。

看儒家的利与德:不讲利的德那就是耍流氓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一个遭遇不幸的鲁国人从外国赎了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就对子贡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愿意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又有一次,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为了答谢他,就给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看儒家的利与德:不讲利的德那就是耍流氓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这个故事记载在《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里。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在这里,如果把规则换成利益我们就会发现,胡适想要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和孔子差不多。由此看来,抛开利益而一味的强调道德,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没有人愿意去行善。从这一点上看,孔子是务实的和通人性的。

看儒家的利与德:不讲利的德那就是耍流氓

再回头看当今社会,由此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政府要设立“见义勇为奖”。试想,如果只是单纯鼓励大家见义勇为而没有物质奖励,可能会有个别高尚的人去做,但大部分人都不会那么自觉,这样就难以形成社会风潮,难以让更多的人见义勇为。所以只有通过奖励才能让道德长久的存在。“为政之道在于通人性而顺为之”,唯有如此,才能让一个国家的政策得以长久的贯彻,这个社会的风气才会慢慢扭转,慢慢朝着好的方向转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