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闹蝗灾的时候人们不食用蝗虫以度灾年?

leecen163

在漫长的中国史上,蝗灾是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

蝗灾一般和旱灾并生,俗言“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这是由生物学基础的,干旱可以降低蝗虫卵的发病率,从而提高蝗虫的成虫率。

我国大部分农业区深受季风气候影响,水旱频发。与旱灾相伴生的蝗灾自然也不少见。

旱蝗发生时,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都会成为果腹之物,何况蝗虫了。

自古便有蝗灾时候以蝗为食的记载。

《新唐书 姚崇传》记载: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山东发生了严重蝗灾,但是民众又祭又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宰相姚崇上奏:

“《诗》云:‘秉彼蟊贼,付畀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

利用蝗虫的趋光性,夜设篝火,“且焚且瘗”,确实是一个治蝗的好办法。

或许就是在“且焚且瘗”的过程中,人民注意到蝗虫可以烤来食用。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这两条记载都是在唐代,食蝗的方法也都一致,捕蝗虫后蒸熟,再经过晾晒后去其翅足而食。可见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食蝗方法。

蝗虫虽能食,但百姓还是惯以粮食为生,官府为了鼓励民众积极灭蝗,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令百姓捕捉蝗虫后到官府那里换取粮食。这也是一种政府赈济灾民的方式。

《宋史 五行志》有相关的记载:

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六月,浙郡蝗。八年四月,飞蝗越淮而南,江、淮郡蝗,食禾苗、山林草木皆尽。乙卯,飞蝗入畿县。己亥,祭酺,令郡有蝗者如式以祭。自夏徂秋。诸道捕蝗者以千百石计,饥民竞捕,官出粟易之。九年五月,浙东蝗。丁巳,令郡国酺祭。是岁,荐饥,官以粟易蝗者千百斛。

这也算是一个间接的灾年以蝗为生的例子。


熊二History

谁说闹蝗灾时大家不吃蝗虫?壹周君查过资料,在中国有记录的几次大饥荒中,大家都在吃蝗虫。只是,人在饿的时候,最需要的应该是碳水化合物,是粮食,而不是蛋白质,这样只会越吃越饿😁

还有,蝗虫所到之处,只会寸草不生,你想随时随地吃到蝗虫,就要跟上它们迁徙的速度。否则等到庄稼被啃光了,蝗虫也飞别处去了,你只能吃观音土,啃树皮。

至于题主问到的,为什么现代人不吃蝗虫?这个就是伪命题啦。首先,没有人为了蝗虫富含蛋白质就要吃它,其它更健康、更正常的食材多得去了,而且蝗虫吃多了也不是好事,容易吐绿水👌

至于乡间野味饭馆都有蝗虫这道菜,还有专业的蝗虫饲养户,这个倒是实话。因为当不了主食,作为个零嘴,蝗虫也还是有存在意义滴!

蝗虫,也叫蚂蚱,中国人吃蝗虫的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就生吃过蝗虫,为百姓除害做表率,他的举动也让老百姓依葫芦画瓢,将害虫变成了盘中餐。

在北京、天津两地,老一辈的人非常爱吃蝗虫,天津卫还流行着一句歇后语,"烙饼卷油炸蚂蚱——夹(家)着吃去吧”。而在泰国,“油炸飞虾”这道菜人尽皆知,东亚飞蝗更是被列为“21世纪安全绿色食品”。

好啦,是时候秀出大家吃蝗虫的决心啦!

最出名的——云南十八怪,三个蚂蚱一盘菜!

蝗虫(蚂蚱)用热水烫一烫,去翅,然后在油锅里慢慢煎黄,加香油、花椒煸炒即可。咬上一口,清脆中还有一股青草的芬芳😁

而在北方一些城市的烧烤摊上,“烤蚂蚱”的受欢迎程度绝对不逊于小龙虾。炒上一盘,喝上几杯小酒,爽!

最后,想要尝鲜的童鞋,壹周君推荐万能的某宝,有几百家店铺售卖各种蝗虫的美食产品。一般是每斤50元—100元之间,最贵的进口蝗虫买到了每公斤300元以上。

果然是吃害虫的成本比较高😁


武汉壹周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个伪命题。

首先,古代人是吃蝗虫的,当人饿到一定程度,别说是蝗虫了,什么野菜、树叶、树皮,只要是能往嘴里塞的,肯定都会吃,当然也包括蝗虫。

古人食用蝗虫的例子,史书中也有记载。

《旧唐书 五行志》有记载:

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

《新唐书 五行志》同样记载: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夏,蝗,东自海,西尽河、陇,群飞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叶及畜毛靡有孑遗,饿殣枕道。民蒸蝗,曝,扬去翅足而食之。

而在灾害严重的1942 年,《新华日报》也曾做过“蝗虫好吃”的报道,鼓励大家用蝗虫来充饥。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蝗灾时吃蝗虫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饥荒呢?

其实,蝗灾真正的可怕之处,并不是蝗虫经过之时,而是蝗灾之后粮食作物长不出来的那一段时间。

发生蝗灾的时候,其实大家还是有存粮可吃的,因为蝗虫破坏的是庄稼,但并不是存下的粮食,而蝗灾发生时,大家也只是保护庄稼,并不会去考虑食物的问题。

再说,蝗虫经过的时间很短,想吃也吃不了几天。当时又没有冰箱之类的强力保存机器,就算真的未雨绸缪去大量抓蝗虫,也不会保存太久,就不能吃了。

可能有人会说用盐腌制保存,呃,古代的盐其实并不便宜,很多人可能并买不起这一数量的盐,因此也是不成立的。

蝗虫来得快走得快,由于数量大密度大,破坏力极强,基本能把庄稼在内的植物一扫而光,而这一批庄稼被破坏,粮食也就出现了断档,当家中的粮食吃完后,也就出现了饥荒。


公共食谈

其实古人是吃蝗虫的,毕竟真的饿到一定程度,树皮都往嘴里赛,何况蝗虫这种还富有高蛋白的生物。

但是蝗灾来得快,去的也快,密度高,破坏力极大,凡是蝗虫经过的地区几乎是寸草不生,植物、庄稼等都会被破坏,而且一段时间内长不出粮作物。所以蝗灾发生时,大家还是有粮食吃的,依靠家里的存粮还能支撑一段时间。但当家里的粮食吃完后,地里又长不出新的粮食时,饥荒就发生了。

而且蝗虫经过的时间短,要想吃到它们,就得跟上它们的迁徙速度。就算捉来吃也吃不了多久,大量捕捉更不现实,没有可供冷藏存放的容器,过不了多久就会变质不能吃了。而且蝗虫虽说高蛋白、可以吃,偶尔吃是不错,但天天吃这个充饥肯定是不行的,不仅会反胃恶心,还会吐绿水,对身体极不好。


老照片

蝗虫是肯定会被灾民拿来吃的,食不果腹的灾民在绝望下,无论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人肉都会去吃,更何况是随手可得的蝗虫了。


蝗灾是一个历史性、世界性的农业灾害难题,我国古代史书对蝗灾的记录多得数不胜数,并且总结出了“久旱必有蝗”的经验。除了我国,以色列、北美等地的农业主产区也饱受蝗灾侵袭。不同于田鼠、麻雀、野猪等动物,它们只吃部分农作物果实,顶多只会造成减产。可一旦发生蝗灾,密密麻麻的蝗虫遮天蔽日,所过之处不仅是庄稼绝收,连草杆、鲜花、树叶都吃得干干净净、一概不剩。



面对蝗灾,唐玄宗李隆基就曾经以皇帝的身份,率先带领灾民吞食蝗虫度过灾年。当然,古代的时候食材、调味料不像我们现在这样丰富,可能也就简单的把蝗虫放火上烤一下,或者干脆直接活蹦乱跳的就生吃了下去,毕竟对灾民来说重要的是填保肚子活下去,味道方面谁也不会太去在意。


竹山清溪涧

也就是古代才会考虑这个问题,现代人吃蝗虫吃的蝗虫都不敢结对出现了!

听网友说,去年山东潍坊闹蝗灾,蝗虫还没飞出潍坊地界就被抓光了!抓蝗虫的人乌央乌央的,简直比蝗虫都多!

不少人在蝗灾时还能赚大钱,因为蝗灾的蝗虫都是纯野生的,绝对能卖100一斤的,漫天遍地的蝗虫,那不是蝗虫,那是人民币啊!

在山东等地,蝗虫养殖已经是超级赚钱的新兴农业模式了。从4月初到11月中下旬,能养3~4茬蚂蚱,一亩地一年净赚3万~5万。一亩地三五万,养十亩蝗虫,比白领挣得多多了!

现在蝗虫的价格,少说也要20块钱一斤,有时候能卖到50块钱一斤。有的蝗虫养殖户,年产量达18万斤,这就是500万的收入啊!这哪里是蝗虫,明明就是黄金啊!

我们老家农村没有出现过蝗虫灾害,但是经常出现豆青虫成灾。去年夏天,豆青虫收购价20一斤,全村人都去捉虫子,当年大豆产量并未出现减产。

到饭桌上一看,你发现蝗虫身价一点不输给小龙虾。饭馆里,一盘炸蝗虫30多,放在电商平台,一斤炸蝗虫最贵卖到350元以上。


古代如果吃蝗虫,可不可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答案可能很让人失望,效果很有限。

捉来的蝗虫,大部分会被扔掉,少部分炸一下烤一下当零食吃,不顶饱,还得再吃饭。

我给学生上课时讲过这个笑话,

小明爱吃鱼,爸爸大明抠门不给买,于是小明又一次故意让大明捡到一条鱼,回去父子俩好好吃了一顿。小明故技重施,大明捡到鱼直接扔掉“这么一条鱼,害我一顿饭多吃了一斤大米!”

这个笑话告诉学生,鱼和大米是互补品,配合起来才好吃!

蝗虫也一样。吃蝗虫,可能消耗更多粮食。

更重要的是,收获不到粮食,收到了蝗虫,蝗虫是活物,无法长期保存。过一段时间,蝗虫都放坏了,粮食也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饿肚子了!

类似的事情还经常发生在游牧民族身上,他们养到位牛羊,遇上雪灾风灾等灾害,大片死去,你以为能吃肉吗?不能!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冰箱储存,也没有大量的盐做腊肉,基本全扔掉了!


历史知事

在我国的历史中,蝗灾一直是一种很可怕的灾难,在农耕年代里,人们的生存手段单薄到了极点,绝大多数人是靠种田为生的,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如果种的庄稼出现了问题,那将会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这个时候,蝗灾就成为了一种人们避之不及的灾难,当粮食都被蝗虫吃掉后,死亡的危机将会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这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感到疑惑了,既然庄稼都被蝗虫吃掉了,那有着那么多的蝗虫,为什么人们不以蝗虫填饱肚子,好度过生命危机呢?

在现代一直有一道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这道美食就是炸蝗虫,在油的煎炸下以及加入各种配料之后,以往令人避之不及的蝗虫就会变成一道可口的美味,这也因此带动了一个产业链,促就了很多专门捕食蝗虫为业的人。



古代吃蝗虫的案例,以及因为食用方法使人们不想吃蝗虫的原因

如果从我们现代的角度来看,有着这么多蝗虫的存在,古人应该是感受不到饿死危机的,但是从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蝗灾确实成为了很多人头痛不已的大问题。

首先我们有必要说一下,古代是有吃蝗虫案例的,在李世民在位年间,某些地区就遭遇了巨大的蝗灾,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李世民为了让百姓们渡过难关,他就对着百姓们亲自吃下了蝗虫,在他的带动下,百姓们才开始食用起了蝗虫,才度过了一次巨大的难关。


但是在那个年代来说,吃蝗虫却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不要说是古代了,就算在现代,吃蝗虫也是很多人都受不了的。

不过那个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如果真正遭遇到蝗灾、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在意这些细枝末节的,而真正使人们不愿意食用蝗虫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口味的问题。

在古代,其实就已经出现油炸食品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是没有想到要把蝗虫放在油里炸的,即便有人想到了这个方法,他们也没有条件这样去操作,当粮食的日常食用都出现问题的时候,谁又能拿出这些油来炸蝗虫呢?这首先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在蝗虫这道食材上,最重要的就是油炸方法,只有使用油炸方法才能使它完成一个完美的蜕变,才能成为人们桌上的一道食用珍品,如果不使用油炸的话,能真正吃得下蝗虫的人,基本上是没有多少人的。

古人饥不择食下,没有吃蝗虫的原因

不过真正饿到了极点的人,他们可不会在乎这个问题,在危急的关头,他们土和树皮都是吃得下的,更何况是一个蝗虫,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吃蝗虫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没来得及吃蝗虫就已经不见了,当蝗虫刚降临的时候,其实很多没吃过蝗虫的人,都碍于心理问题,不会第一时间抓蝗虫食用。而当他们的粮食都已经出现问题,他们想抓蝗虫吃的时候,庞大的蝗灾早已经转移阵地,前往了庄稼丰美的地方,这个时候他们想抓,实际上已经迟了。

第二个原因也非常简单,当铺天盖地的蝗虫消失,人们想抓蝗虫的时候,实际上人们的体力活动是跟不上他们的消耗的,那时候可能会剩下一些蝗虫没迁移,但根本不可能那么容易抓获,人们与其花费着大量时间、消耗的大量体力地去抓获那么几只蝗虫,其实还不如啃树皮来得消耗少,能填满饥饿。


所以说这就是古代饥荒年间人们没有选择通过吃蝗虫解决问题的原因,首先古代的蝗虫食用技术并没有现在这么美味,然后是蝗灾时期人们错过了完美抓获蝗虫的时机,最后是蝗虫大规模离去时人们失去了食物补充和体力抓获蝗虫,如果不是这两个原因,在生死存亡关头下,谁又有资格挑食?古代大灾荒时期,人们啃树皮、吃观音土、易子而食可不是说着玩的。


孤客生



这个题目是有问题的,闹蝗灾时人们一定吃过蝗虫,但你吃不了多久,更不要说度灾年了,这就是一个笑话。

如果是在现代,我们可以搞一个养殖基地,专门 饲养蝗虫,甚至改良一下基因,让口味更好,更有口感。

或者是采用现代捕捉技术,对蝗虫进行诱捕,然后利用冷冻技术,把它们存放起来,供人们食用。



而所有这一切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蝗虫是流动性很强的动物,所到之处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然后就快速移动飞走了。

不管你是放火烧,还是人工捕捉,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因为你得不到太多的蝗虫,99%以上的蝗虫都会飞走。吃个几天蝗虫还有可能,一个灾年,至少也是180天的,哪有那么多蝗虫给你去吃。



根据相关资料,在唐朝时,那位英明神武的皇帝李世民在受到蝗灾时,就曾经亲自当众吃蝗虫,用来激励老百姓自立更生,度过危机。但以李世民的个性,表演完了,可能马上回去吐出来,漱下口,然后回宫吃好吃的去了。

根据相关砖家统计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基本间隔22年集中爆发一次,基本上成了规律。也就是说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蝗灾爆发至少也有上百次了,人们对这种灾害没有科学认识,就认为是上天派来惩罚人们的。于是就只有祈祷蝗虫财神来保佑自己,甚至建起蝗虫庙,定期来上香许愿,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



蝗虫好吃吗?这个最关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口味。

相比较南方人远远比北方人会吃,广东人吃蛇吃老鼠已不是什么新闻,但云南十八怪之中就有一怪是吃蝗虫。

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是各种吃法,比如串烧,广告词是把我的心你的心串一串,串一个同心圆,最后吃掉。

还有就是油炸,然后用纸袋密封装起来,放在网上大量卖。也有不少人评价,好吃的不得了。

中国民间从来不缺少段子手,于是就有人编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国外发生了蝗灾,就请大批中国吃货过去。没多久,所有蝗虫就被消灭干净了。看来中国吃货的名声真的不小,都传播到国外去了。


新知传习阁


但是现在的人们面对蝗虫,更多的是享受那一种在入口时产生的快感,当然吃的多了也会产生饱腹感;还有一些尝鲜者可能会产生“难受感”,高蛋白不是谁都能驾驭的了得,搞不好脸肿得像个发面球一样,惨不忍睹。

古代的人们可就没有那么幸福了,基本上面对蝗虫时,都是饿殍满地,惨不忍睹,因为古代不叫“蝗美味”,而叫“蝗灾”:蝗虫过处,寸草不生。

在古代农业社会,连草都不生了,那就只剩下饿死的人了,人们都靠耕地生活,自然可以想见收成的不如意。

不仅就有人要问了:“既然肚子饿,为什么不抓蝗虫来吃?”人在饿急了的情况下,同伴都敢吃,难道还有人类不敢吃的小虫子吗?当然不是,其实人类一直有吃蝗虫的习惯。

只是出于一些特定的原因,无法大规模持续推行罢了。


首先,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古代的人不怕人,但怕神,他们认为蝗虫就是老天爷派来惩罚他们的,因此,在吃蝗虫这事上,心有余悸,不敢捕之吃之。

其次,就是克服了心理障碍,吃蝗虫面临的难题也不小,古代的蝗灾往往不是持续性的,蝗虫对于庄稼的破坏性短促而激烈,一遍过一扫光,也就是说吃完就飞走了,基本不做长时间的停留,留给人们抓捕的时间很短,也就不可能保证一日三餐的供应。

第三,即使足量蝗虫吃了不走,能够抓到足量的蝗虫,一日三餐的食用也是个大问题,先说高蛋白过敏的问题,严重的高蛋白过敏是要死人的,这会加剧人们对于蝗灾是上天派来惩罚人类的认识。


再一个蝗虫这玩意虽然高蛋白,但热量的确不高,并不能产生应有的饱腹感,长期食用,身体肯定出问题,何况也不可能长期食用。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闹蝗灾吃蝗虫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历史三日谈

并不是不吃蝗虫,而是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不吃。

历史上有两个朝代记载了灾民吃蝗虫的例子,一个群是唐朝,一个是元朝:

唐德宗兴元元年秋,关辅大蝗,田稼食尽,百姓饥,捕蝗为食,蒸曝,扬去足翅而食之。——《旧唐书·五行志》
至正十九年…蝗飞蔽天…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元史》

这里面不光记载了灾民吃蝗虫,还记载了怎么吃。唐朝的时候,去掉翅膀和腿,是用火烤着吃;元朝时候更厉害,不光吃,吃完还要留存货。


而且不光灾民吃,皇帝也吃。在《贞观政要》里面记载了贞观年间,长安出现了蝗灾,爱民如子的李世民竟然生吞了几个蝗虫,说要蝗虫去吃他的心,不要危害庄稼。

不过,历史上关于灾民吃蝗虫的记载并不多见!为什么?

有人说口感不好,这不是无稽之谈吗?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谁还会顾得了口感?难道树皮,观音土的口感好吗?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性价比太低,一个是蝗灾的时间很短,影响滞后。


原因1:性价比太低

蝗虫是能飞的,想要去捕获一个能飞的昆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去捕过蝉,那东西四处乱飞,灵活的很,可难捕了。不过蝗灾出现时,蝗虫往往是成群结队,相对来说密度一大,捕获难度会降低。

但不管怎么说,蝗虫是带翅膀,想要捕获足够数量的蝗虫并不容易。相比而言,去挖草根,剥树皮就容易的多了,毕竟那玩意不会动。

你想想,本来就没有什么食物吃的人,肚子饿的咕咕叫,哪还有什么力气去捕蝗虫吃!



原因2:蝗灾的时间短,影响滞后

蝗灾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会伴随着旱灾一起出现,因为干旱的气候有助于蝗虫的繁殖。也就是说当蝗灾出现时,旱灾已经发生了。

旱灾不会发生在收获季节,旱灾往往会收获之前(收获季节也就无所谓旱灾了)。跟着旱灾发生的蝗灾多出现夏季,这个时候受灾群众手里还有点余粮,还不至于去吃蝗虫。

旱灾也好,蝗灾也罢,真正会造成灾难的是后面,因为没得庄稼可以收获,吃完余粮之后只能等死,这才是旱灾和蝗灾最恐怖的地方。

而且,蝗灾一旦发生,必然是迅速繁殖,群体密度几大,铺天盖地的飞过来,一个地区的庄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啃食的精光,然后飞往另一个区域。

所以就算想捕食蝗虫,也没有多长时间可以去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